脊髓损伤后 “自主排尿”一定比“导尿”好吗
作者: 甄巧霞车祸等外伤导致的脊髓损伤可引发神经功能障碍,令部分患者无法自主排尿,需要放置导尿管或进行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这会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患者反复和医师沟通,急于恢复“自主排尿”。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导尿”,比“自主排尿”更安全,更有利于康复。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无法自主排尿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类型。根据中国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我国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大约为60/100万人,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脊髓损伤的病因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大类。外伤性脊髓损伤主要由车祸、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外力作用导致。非外伤性脊髓损伤主要由疾病急性特发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等引起。脊髓损伤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发生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减退或完全丧失、排尿困难等。
排尿是涉及大脑、基底节、脑桥、脊髓和自主神经、膀胱、尿道的复杂生理过程。在整个环路中,任何一个部位发生损伤,都会影响人的排尿功能,引起尿频、尿急、尿失禁、尿不尽、尿潴留等临床表现,影响日常生活。
当膀胱内的尿液充盈,会刺激膀胱壁产生信号,信号通过位于脊髓的低位排尿中枢传递至大脑。如果大脑判断条件合适,便会“指挥”膀胱逼尿肌收缩产生膀胱内压力,让尿道括约肌舒张,促使尿液排出。
脊髓受损会扰乱信号的正常传递,导致大脑无法有效调控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的协同运作。例如,膀胱逼尿肌收缩加压时,尿道外括约肌却不能适时松弛,便会让尿液无法正常排出。这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神经源性膀胱。
“导尿”比“自主排尿”更安全
神经源性膀胱会导致尿潴留、尿频、尿急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由于患者的尿液不能正常排出,长期滞留可导致细菌滋生,容易引起尿路感染。膀胱有三个出口:一个尿道口,两个输尿管口。若膀胱内压力持续升高,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便会向输尿管逆流,长期如此可导致肾积水。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严重影响肾功能,甚至会导致肾衰竭。
所以,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而言,最核心的治疗目标是将膀胱压力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以减少膀胱输尿管反流,从而保护肾功能。临床治疗通常不建议患者强行自主排尿,以免排尿不畅使膀胱内压力上升,进而增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风险。而采用导尿等辅助排尿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膀胱内压力升高,从而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师会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安全的前提下,判断患者是否能够尝试“自主排尿”。该检查是通过导尿管将生理盐水灌注到患者膀胱,模拟储尿过程。灌注完成后让患者排尿,模拟排尿过程。过程中,医师可以通过测压计和X线摄影测定膀胱内压、逼尿肌压力、尿道压力、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信息,从而全面了解患者的排尿功能。
神经源性膀胱目前只能改善,无法治愈
目前,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尚没有治愈方法。医师只能尽量帮患者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
1.导尿治疗
(1)留置导尿管
长期留置尿管易导致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且影响生活质量,对患者康复不利。因此,导尿管只能短期留置——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3周。
(2)间歇性导尿
间歇性导尿是帮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空膀胱的首选措施。简单来说,该方法是定时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引流出尿液后,将其立即拔除,不必将导尿管一直留置在膀胱内。间歇导尿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让膀胱的充盈和排空节律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利于促进膀胱恢复储尿和排尿功能,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同时,与长期留置导尿管相比,间歇导尿的感染风险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实行间歇导尿的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师制订的饮水计划,控制每日饮水量。规范操作导尿管,准确记录每次的导尿量,以保护膀胱功能,避免引起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2.药物治疗
当尿频、尿急、尿失禁症状严重时,患者可以通过药物调节膀胱功能。比如,M受体阻断剂可用于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M受体激动剂可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α受体阻滞剂可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注射肉毒素可抑制膀胱平滑肌的收缩,从而减轻膀胱的过度活动。
3.行为疗法
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生活习惯调整,并配合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排尿意识训练等,有助于逐渐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提高控尿能力。
4.电刺激治疗
电刺激治疗是通过对盆腔组织器官或支配它们的神经施以电流刺激,促进神经传导,改善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
5.手法辅助排尿
尿道外括约肌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通过按压腹部、屏气收紧腹肌、叩击耻骨上膀胱区、刺激大腿内侧等方式,升高膀胱内部压力,促进尿液排出。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必须通过医师评估和指导,才能采用手法促进排尿,并需要定期复查。否则,如果患者的尿道外括约肌不能放松,进行手法辅助排尿,可能让尿液在输尿管反流,诱发肾积水。
6.手术治疗
如果上述治疗方式的疗效不理想,目前临床有自体膀胱扩大术、尿道悬吊术、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等多种手术方式,可以帮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改善症状。然而,这些手术均存在一定风险。例如,膀胱扩大术后可能出现尿路感染、尿潴留、排尿困难、尿失禁以及感觉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尿道悬吊术可能引起尿道假道形成、尿道狭窄复发等并发症。患者应明确风险后,在医师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
相信看到这里,您已经明白了——脊髓损伤后,不能急于实现“自主排尿”。“导尿”也许不方便,但对患者来说更安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才可以逐步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