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云大绽风华 扎根云岭谱新篇

作者: 丁莉莎

百年云大绽风华 扎根云岭谱新篇0

会泽百家 薪火相传

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

1922年,云南督军唐继尧在云南明清时期的贡院之上,创办了西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4月20日,设有预科、本科、附中的东陆大学正式开学。学校邀请国内外名师、学者来访,鼓励学生留学深造,资助第一届毕业生赴杭州、北京等地考察;开放女禁,招收女生,推行男女平等。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该时期也传入学校,使之成为研究西方文化和传播进步思想较早的西南高校……东陆大学开创了当时的云南社会新风。

历经省立东陆大学、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带领学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广纳贤才、大兴学术,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38年,学校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成为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20世纪40年代,云大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1950年定名为云南大学。

这里名家荟萃、大师云集,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历经峥嵘岁月,一代代的云大师生赓续接力,在治学与科研的路上,积淀下“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办学精神。“会泽百家”意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百家争鸣、融合创新;“至公天下”意在以天下为公,求“公在天下”。

作为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熊庆来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数学先驱,被誉为“中国数学界的伯乐”,培养出严济慈、华罗庚等一大批科学家,他的“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

独一无二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是博学多才的国学大师,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在省立云大任教14年,培养了数百人,他的国学课总是座无虚席。

百年云大绽风华 扎根云岭谱新篇1

1938年至1946年,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任教于云大,并开创了社会学系。他采取的实地调研和“席明纳”的研究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开创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历程中著名的“魁阁时代”。

作为中国近代矿床学的奠基者,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达50年之久,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1943年至1945年,他在西南联大教学时兼任云大工学院院长及采矿系主任,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很受学生爱戴。

还有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世界蕨类学之父”的秦仁昌;对《庄子》《文选》研究有特殊贡献的刘文典;用国际音标为纳西象形文字标音,编成我国第一部《纳西象形文字谱》的方国瑜;创建全国第一个中国封建经济史学科研究室的李埏;“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氢弹之父彭桓武;我国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先驱戴永年……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时刻激励着无数云大学子,砥砺深耕,奋楫笃行。

这是一所时刻与时代同频、心系国家和社会的大学。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学校师生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把学术研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开拓了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中国化道路,形成了对后世学界影响深远的“魁阁精神”,培育了学校传承至今的“学术报国”传统。以费孝通、陶云逵、方国瑜、白寿彝、李炽昌等为代表的云大教授,怀抱救国与建国热忱,或考据史料,或深入云南乡村,或实际参与地方工矿企业调查,或投身滇缅公路建设,为打破日军全面封锁、建设云南贡献力量。同时,当炮火来袭时,师生将部分院、系搬迁到昆明周边及外地继续授课,于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

这是一所被烙下了浓重红色印记的大学。

大革命时期,云南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吴澄曾在云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以李维恭为代表的100余名学生投笔从戎,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在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领导及影响下,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与爱国民主运动,云大成为当时西南的“民主堡垒”。在反内战运动中,民主战士闻一多在云大至公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抗日名将周保中曾担任云大校长;校友张桂梅获“时代楷模”、“七一勋章”等荣誉;生态学专家方精云院士任校长期间,在大学核心使命上不断追求卓越,百年云大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显著、深刻的变化……

多年来,云大一贯重视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教育管理全过程。为每一位新生赠送《云大校史简明读本》,组织新生及时深入了解学校革命传统;编印《云大党史知识辑要》《云大英烈传》,拍摄原创校史专题片《云大英烈》,讲述数十位为党和革命事业献身的英烈的感人事迹;常年推出“云大校史朗读”系列节目,积极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育人氛围;编演《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的骄傲张桂梅》舞台剧……

如今,走在云大校园里,随处可见红色历史文化载体,从至公堂、贡院、会泽院,到云大革命烈士纪念碑、校史馆……这些,都成为每一位云大人心中永远的红色记忆,激励着他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

在云大校史馆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张老照片,前来参观的人总会在一张充满生机的照片前驻足许久。照片里,一群天真可爱的独龙族孩子正簇拥在一位身着“云大研究生支教团”队服的志愿者老师身旁。镜头里青春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喜悦与幸福,孩子们正大声地喊着——“中国”。据了解,自2013年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100多名云大学子先后奔赴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临沧市凤庆县、曲靖市会泽县等地进行志愿支教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理想。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思媛,这名从怒江峡谷走出来的怒族姑娘,回到家乡怒江州,在独龙江乡支教,5年走遍6个村落18个小组。她说:“青年学子要有家国情怀,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更在广阔的天地里。”

百年春华秋实、百年薪火相传,以无臂之姿走出“有翼人生”的杨孟衡,饮水思源的优秀企业家管乔中,不负星光与韶华的钻研者魏晓峰,在学术道路上跋涉与求索的程兵……

一代代云大师生从云大走出,在各个领域拼搏奋斗,书写着各自的精彩。

田野课堂 铸魂育人

目前,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粮,奠定了稻谷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的地位。稻谷生产的环境友好型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是全球农业和绿色发展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

1997年,云大胡凤益团队提出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设想。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团队培育出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多个多年生稻品种。从物候、土壤生态等多方面开展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多年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稻谷生产方式从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转变。据测算,使用该技术后,每亩每季可节省水稻栽种环节成本约320元,减少生产成本投入50%左右,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匮乏问题。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使命。让多年生稻技术快速走进农户,走进乡村,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胡凤益团队不懈努力的目标。同时,团队也期望依托科研,“耕读教学、实践育人”,培养一批知农爱农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2020年,胡凤益带领多年生稻研究团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拉村建立了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实施“1+4+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1个学期在校完成理论课学习,4个学期在科技小院开展研究实践,最后1个学期完成论文并答辩毕业。小院有试验田50余亩,多名研究生和老师长期入驻,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学生有疑惑随时请教,老师有任务随时布置。师生协同,融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和导师科技研发于一体,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团队以小院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研发与农科人才培养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培养主力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的农学生应该接地气、问根本。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来到曼拉村之前,很多学生都是一知半解,仅仅停留在课堂理论与书本知识中,直到身处科技小院,他们才真正对“三农”问题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这种杂草叫狗牙根,是一种稻田恶性杂草,防治它们一定要趁早,要在水稻4叶期、杂草2-3叶期施药……”小院的学生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通俗的话语传授给农民,同时也向农民学习田间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胡凤益说:“农学试验需要‘五得’——能在田间地头里干得、能和邻里乡亲说得、能在水田旱地中走得、能在繁重劳作后吃得、能在茅屋棚户里睡得。‘五得’里皆是智慧、汗水和毅力,只有掌握它们,才能真正融入这片土地。”

“耕读”是古代半耕半读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在曼拉这个科技小院里有了新的意义,“你们既是农民也是学生,要学会种田,但不能只学会种田”。白天,学生们在田里试验发现问题,晚上带着问题与疑惑在自习室查阅文献,相互交流探讨,将田里知识带出田外,再让知识回到田里,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探索真理。

一段时间的小院学习后,学生们都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贺汝来聚焦除草剂研究,为多年生稻杂草防控提供依据;唐筱韵发掘和研制傣家稻米制品,丰富傣族饮食文化,寻找乡村发展的增长极……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在栽培技术逐步成熟的同时,胡凤益团队探索将这项技术推广开来,造福当地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助推产业升级,为当地带来了可观收益。西双版纳宝云香稻公司、华大集团与团队展开合作,推广种植多年生稻10万多亩,为企业节约了种子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开支5000多万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同时,多年生稻在缅甸、老挝、泰国等14个国家推广种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多年生稻研发技术还被纳入非盟农业技术推广框架,在非洲大陆推广大规模高产示范种植,为非洲农业现代化注入“中国科技力量”。

科技小院不仅助农增收,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农科人才队伍,科技小院成立至今已有多名研究生选择在西双版纳州的农科机构工作。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云大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融合新模式,将思政教育从学校教室延伸到田间地头,构建起“大思政”多维育人体系。越来越多的学生像小院学生一样,走出教室,扎根田野,深入了解国情省情,进一步树立读书报国的理想。

近年来,云大以“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为主题,实施“理解中国育人计划”。作为该项目的子项目,2022年10月启动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很快成为影响全校的重要调查活动。学校组织多名师生深入云南各地,像先辈费孝通等一样,走村串户,实地调研,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成就,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

2023年,“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开展了第一轮调查。由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牵头,组织本校师生和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875名师生,深入云南129个县(市、区)的696个自然村的9048个农户家庭开展调查,完成了348份村居问卷和9048份个人问卷。同时,还建立起乡村振兴讲习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截至目前,共完成“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成果丛书24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提交和发表政策咨询报告12篇,将学术成果写在了田间地头,全面提升了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何明说:“在大调查期间,师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根乡村,学生们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他们了解了中国实际,磨砺了意志,在调查中切身领会了大思政的意义。”

2024年4月,原创话剧《魁阁时代》在东陆校区至公堂上演。云大师生将情景教学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把历史文献搬上舞台,探索“魁阁育人”模式的话剧实践。在一片片金灿灿稻草搭建的舞台上,青年费孝通与老年费孝通穿越时光对话,将现场观众带回到80多年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辉煌时期——魁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