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钢铁脊梁 育时代新人

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铸钢铁脊梁,育时代新人”系列微课,是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校企联合优势打造的“钢铁大思政课”的组成部分。课程组织青年教师赴鞍钢、首钢、宝钢、大冶钢铁、建龙北满特钢厂等钢铁企业,挖掘钢铁精神丰富内涵,将钢铁企业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元素融为一体,通过“新首钢是怎样炼成的”“‘鞍钢宪法’与钢铁精神”“钢铁梦工厂 奋进新征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钢铁精神”“‘掌上明珠’逐梦路”等几个主题,讲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很多关于钢铁企业、钢铁行业发展的故事值得分享。

铸钢铁脊梁 育时代新人0

新首钢

首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石景山钢铁厂。百年来,它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钢铁救国到钢铁兴国,再到迈向钢铁强国的伟大征程,是共和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贡献者。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景山钢铁厂的建设者们怀揣着产业报国的崇高理想,仅用14天就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随后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1967年9月13日,石景山钢铁厂正式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

铸钢铁脊梁 育时代新人1

改革开放初期,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实行承包制,1979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1994年钢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然而,在世纪之交,首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抉择。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在绿色奥运的理念要求下,首钢面临着“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艰难抉择。面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首钢人勇挑重担,毅然实施首钢大规模搬迁。2005年7月7日,首钢为5号高炉举行停产仪式,向这座“功勋高炉”告别。与此同时,首钢人在距首都北京200多公里外曹妃甸的荒凉滩涂上开启了二次创业。2009年5月,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铁水出炉,正式开启了试生产,首钢完成了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调整。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的“蝉翼钢”明信片,薄如蝉翼、光似镜面,厚度与一张A4纸相近,却由钢材打造而成,其正是首钢京唐公司生产的5G设备用钢。此外,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的录取通知书也采用了厚度仅0.07mm的“蝉翼钢”,充分彰显了首钢追求卓越的技术理念和打造一流钢铁产品的品牌理念。

今天,在汽车轻量化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首钢通过多个产线协同保供,打造“总部+区域公司+加工中心”的供应链模式,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持续推出一系列汽车板核心产品,如在行业内首次推出的免中涂外板等。目前,首钢产品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已与国内外50余家高端汽车客户建立合作。

冬奥广场的诞生,标志着新时代首钢园的华丽转型,这一次转型同样与奥运紧密相连。首钢北区已完成了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改造。其中,首钢西十冬奥广场(改造前原名“西十筒仓”)在钢铁生产时期用于原料储存,后被改造为办公区,2016年至2023年冬奥组委入驻办公;3号高炉在钢铁生产时期是首钢的功勋高炉,现已改造为全球首发中心和高端秀场;首钢滑雪大跳台依托首钢自备电厂冷却塔而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

“鞍钢宪法”

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一五”计划时期,鞍钢建设是国家重点项目的重中之重,其中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这三大工程规模最大、影响深远。从1953年至今,鞍钢生产的钢轨累计铺设长度已达80万公里,足以绕赤道20圈。如今,全国高铁用的高速钢轨超过七成产自鞍钢,复兴号整体车架也由鞍钢生产研制,鞍钢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在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中彰显担当。

鞍钢发展历程中,重要人物辈出。雷锋在鞍钢工作的423天是雷锋精神孕育的关键期,“当代雷锋”郭明义也传承着雷锋精神。

建国初期,鞍钢引入苏联马钢宪法管理模式,在恢复生产初期发挥作用,但后来官僚主义作风、工作缺乏动力等问题凸显。富有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开始探索突破,逐渐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两参”即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是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三结合”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1960年3月,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上报《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主席批示指出“这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自此,“鞍钢宪法”诞生。

“钢铁梦工厂”

十余年前,宝钢湛江钢铁在广东湛江东海岛建成投产,在制造领域,宝钢湛江钢铁的热轧工艺技术实力卓越。热轧是在金属再结晶温度以上轧制。热轧车间里,钢板高速运行。技术团队为提升生产效率,在轧制工艺上大力创新优化。通过增加2600余步的计算、对比5万多块钢的数据,在700米生产线安装上千个传感器精准跟踪带钢位置,将数据汇集到工业控制系统以精确控制轧钢速度。最终成功实现两块钢6.1秒的最优间隙。通过将间隙缩短至10秒以内,宝钢湛江钢铁产能大幅提升,年产量至少提高120万吨,相当于新增一个百万吨级小型热轧厂,彰显了技术团队的创新精神。

绿色发展上,宝钢湛江钢铁成果显著。中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宝武集团率先发布时间表,湛江钢铁作为重要基地积极践行绿色理念、推动低碳发展。其创造了“三滴水一粒盐”模式:“三滴水”分别来自40公里外的晋江水、天上雨水及海水淡化的纯水;“一粒盐”是用超滤反渗透技术从生产废水中析出的工业盐。它是全球钢铁行业首个废水零排放企业,还将废水转化为原材料,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循环利用。此外,2023年宝钢湛江钢铁可回收资源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0.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5.3万吨,为行业树立绿色低碳典范。

智能化发展进程中,宝钢湛江钢铁紧跟时代,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机器人技术打造智能化工厂。建立大数据中心辅助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决策,围绕5G智慧钢厂建设进行顶层规划,打造极致效率的智能化生产线。目前已拥有187台套机器人,提升了工作安全性与高效性。

大冶特钢

1908年,为达成自强求富之目标,中国近代首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宣告成立。该公司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大冶铁厂等厂矿。大冶地区铁矿石资源丰富,纯度极高,彼时外国专家曾断言大冶铁矿为世界巨型铁矿。然而,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却未能有效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

斗转星移,在同一位置,如今已崛起一座现代化工厂。这座工厂为国产C919大型客机、港珠澳大桥、“神舟”“天宫”“嫦娥”等大国重器提供特种钢材,熊熊炉火生生不息。

2023年5月,大冶特钢成功轧制出直径18mm的铁镍基高温合金,成为全球第二家能够自主生产该产品的特钢企业。进入“十四五”时期,大冶特钢460钢管厂“灯塔工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从配料进厂到加热轧制、检验直至产品交付的全过程管理,可柔性定制1万多种规格的产品。2024年1月,项目建成投产后,为大冶特钢减少年运营成本3000万元,新增产值5亿元。不仅如此,大冶特钢近年来持续推进数字化战略,打造特钢智能制造工厂,借助数字赋能,不断提升生产水平与产品核心竞争力。近几年,大冶特钢有34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持续为“天宫一号”等国之重器、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提供特殊钢材。大冶特钢始终致力于关键技术创新,其中四五十个单项冠军产品的培育有力支撑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大国重器制造以及超级工程建设。

“掌上明珠”

1956年8月8日,北满钢厂第一炉钢水喷涌而出,结束了我国无特殊钢的历史。周恩来总理视察时称赞其为祖国的“掌上明珠”。

建厂70多年来,北满特钢发展成就斐然。企业有50多项冶金产品填补国家冶金工业空白,为中国第一门厚壁火炮、第一艘核潜艇等众多国家重点项目提供关键合金钢材料,在火炮用钢等七大关键特殊钢研制生产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后来,北满特钢面临巨大困难,重整七年后,北满特钢发生巨变,成为年产160万吨铁、220万吨钢、210万吨特殊钢材的生产基地。同时,聚焦特钢精品,走精品特钢发展道路,昔日明珠重绽光华。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