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钢铁精神”?

作者: 北京科技大学

什么是“钢铁精神”?0

说到钢铁,中国人对其一直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情感。 所谓“千锤成利器,百炼方成钢”,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制出好钢。因此,“钢铁”不只是一个物品、一个名词 ,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象征,也造就了钢铁行业建设者和行业高校师生钢铁般的精神品格。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钢铁厂就成为工人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1922年,大冶钢铁厂建立了中国钢铁企业的第一个党支部,开启了中国钢铁行业百年红色征程。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根据地建立了党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首钢长治钢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钢铁工业在革命运动时期,就深植“钢铁精神”的红色报国基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年钢产量只有15万吨左右,不足当时美国一天的产量,“缺钢少铁”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重大问题。钢铁工业成为新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难岁月里,钢铁行业建设者靠手拉肩扛、靠小车推创造了平地起高炉的奇迹,炼制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第一炉不锈钢、第一根钢管……鞍钢率先恢复生产,武钢、包钢、攀钢、酒钢拔地而起……我国迅速构建“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中东西布局的钢铁工业体系。

什么是“钢铁精神”?1

这是钢铁工业开荒拓土的时期,奠定了“钢铁精神”的自强奉献之基。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钢铁打开了追赶世界脚步的大门。钢铁行业高校解放思想、快速发展,北京科技大学率先与德国高校开启合作,率先探索“大材料”试点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我国第一台斜轧机、第一台两辊式楔横轧机等多个“第一”的突破,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

钢铁企业勇当改革排头兵,宝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破土动工,重钢、武钢、邯钢改革经验享誉全国,马钢敲响“中国钢铁第一股”,鞍钢积极引进、吸收、改进先进技术,首钢开启历史性搬迁和转型发展……我国钢产量成功跃居并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缺钢少铁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这是钢铁工业改革奋进的时期,激发出“钢铁精神”的改革拼搏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开启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发展新路。钢铁行业高校聚焦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以新材料领域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民生领域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钢铁企业逐绿而行、向新出发,加快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绿色化、智能化钢铁企业蓬勃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我国钢铁工业专利申请数占全球比重超60%,大批高端产品出口海外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引领世界的实力和潜力。宝武、河钢、沙钢、鞍钢、首钢等10余家钢铁冶金企业携手进入世界500强,我国正在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

这是钢铁工业“创新蝶变”的时期,呈现出“钢铁精神”的发展争先之势。

在发展过程中,钢铁行业探索出“鞍钢宪法”这一宝贵的“中国方案”,形成“攀枝花精神”“铁山精神”等六大行业精神;涌现出魏寿昆、柯俊、肖纪美等一大批立志报国的科学家;走出孟泰、马万水、李双良,曾乐、郭明义等模范人物……这些共同孕育和塑造了钢铁行业特有的集体品格和价值追求——“钢铁精神”。

那么,“钢铁精神”究竟是什么?

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初步把新时代“钢铁精神”凝练为12个字:矢志报国、百炼成材、铸就脊梁。其内涵体现在五个方面。

自立自强、矢志报国的钢铁信念

从钢铁本身看,赤诚是贯穿钢铁生产始终的灵魂,正如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自立自强、矢志报国的爱党爱国史。

坚韧不拔、争创一流的钢铁意志

钢铁因其优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在各种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成为追求卓越、一流品质的象征。正如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坚韧不拔、争创一流的奋斗史。

求实鼎新、勇承重载的钢铁品格

钢铁因其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易加工、易重塑等特性,成为承重结构首选材料,并为重大工程提供新兴材料,正如钢铁行业和高校“求实鼎新、勇承重载”的钢铁品格。

百炼成材、铸就脊梁的钢铁本领

钢铁生产过程复杂、要求严苛,需要经过高温熔炼与冷水淬火,才能成为支撑民族工业的“钢筋铁骨”,正如钢铁行业建设者和高校师生“百炼成材、铸就脊梁”的过硬本领。

肇启文明、奉献人民的钢铁情怀

钢铁以其坚固耐用的特性,不惧岁月,纵贯历史,创造文明,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希望和民族的复兴梦想,也塑造了钢铁行业和高校“肇启文明、奉献人民”的钢铁情怀。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