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非遗打开春节
作者: 丁莉莎2025乙巳蛇年,我们迎来了首个“非遗版”中国春节。春节期间,各地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迎新、祈福、团圆,大江南北年俗各具特色,都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愿。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用非遗打开春节,这就是独特的中国年味。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感受春节热闹氛围的同时,重思春节的历史意蕴,创新年俗的呈现方式,为春节这部厚重的文化史书赋予更鲜活、更灵动的青春色彩。本文为大家呈现厦门大学学子以影像形式记录下的年味中国,在他们的镜头中,“年”被定格成千万种模样。

送王船是一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人们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送王船起源于滨海渔村的“海醮”习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的保护神。送王船习俗一般每三至四年举办一次。村民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船舱中装满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实物,在海边焚烧。送王船仪式依序包括立杆升旗、安栈(即安装船的龙骨)、安龙眼、立桅、进水、请帆、王船出栈、游境、安位、化吉(即“烧王船”)等。


祭火,也叫“祭灶”,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传统习俗。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所以,不准往灶口倒水,不能用利铁器捅火,不往火中吐痰,不准焚烧污秽的东西,忌讳用脚蹬锅灶或在火上烤脚。炉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每逢年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各地形式略有差异,一般是将牛羊肉、奶酒、黄油、奶食品等投入火中或供在炉灶旁进行祷告,吟诵祭火祝词或请喇嘛念经。
秧歌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中国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逐渐发展成舞蹈动作、音律节奏、表演套路、唱词艺术等有着独特韵味且故事情节丰富的节目。山西是秧歌戏最为集中的地方,每年正月,各地社火都少不了秧歌表演,因自然地理、交通物产、语言交际、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秧歌就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较为出名的为祁太秧歌、临县“伞头秧歌”、汾阳地秧歌、踢鼓子秧歌等。

英歌舞,俗称“唱英歌”“扣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 ,是流行于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艺术元素的民间舞蹈。
英歌舞为大型团体舞,舞者通常为双数,以36人、72人、108人为主 ,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为舞蹈表演,是英歌舞的主体部分。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相互对击,在大锣伴奏下边打边旋转,图阵变化复杂,节奏鲜明,动作强劲有力,情绪热烈。中棚是由小戏、杂耍、武术等表演项目组成。后棚以武术为主,有“打布马”的压轴戏,即手持双锏的骑马者与舞棍者的打斗表演。但随着时代发展,中棚与后棚的表演逐渐被放弃或缩减。现在大体只保留了前棚部分——舞棒,而拉弦唱戏及“打布马”则很少了。




花灯,又名“彩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相传花灯起源于汉代,汉武帝在农历正月十五于皇宫设坛祭祀太阳神,彻夜明灯,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盛于唐代,至宋代益加发扬光大,遍及民间,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了贩售花灯的灯市,助推了花灯制作产业的繁荣发展。
花灯是用竹木、绫绢、丝穗、彩纸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经过民间艺人传承发展,花灯品类繁多,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吊灯主要指悬挂于门楼、厅廊等处的大灯笼,形状多为规则的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座灯有庙堂、祠堂内的供灯和室内营造节日气氛的照明灯,如今元宵节的户外大型灯景也属于座灯;壁灯多用于廊下或沿墙的照明,饰以书画诗词,更具文化气息和装饰性;提灯多用于玩赏,有龙、鱼、兔、鸡等动物造型。
(文中图片均由厦门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