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盒子灯:“非遗版”盲盒
作者: 张鑫“哇哦!”眼前,一个个精美别致的彩灯从高处的盒子里依次掉落,青花瓷、修定寺唐塔、甲骨文“福”字、青铜酒樽、甲骨文“安阳”、司(后)母戊鼎、红旗渠纪念碑、二十四节气彩灯……伴着四散的烟花,刹那间的惊心动魄点亮了一连串的惊喜!听着现场此起彼伏的欢呼,伴着古色古香、大气磅礴的古风乐曲,我感觉自己被淹没在了第一个非遗新春浓浓的年味儿里。
非遗盒子灯原来住“隔壁”
探访非遗盒子灯的想法源于前不久“刷”到的一条网络视频,那是一位自媒体博主记录的盒子灯表演实况。该视频不仅迅速走红,还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的微信视频号转载。第一次看到这些彩灯,我感到既亲切又惊讶——亲切是因为彩灯呈现的很多文化元素都来自我的家乡河南,惊讶是我竟从没亲眼看过这种动态彩灯表演。
春节回家,我一直惦记着盒子灯,逢人就问。据说盒子灯表演技艺团队都是许家沟乡河西村的,那离我家不远,而与我家交好的一位大娘的娘家就在河西村。更巧的是,盒子灯团队的主要牵头人之一王平和老师竟是大娘的小学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兴奋不已,急忙请大娘牵线。
“时间:大年初一到初六每天晚上8点和9点。地点:安阳市区的殷墟考古文旅小镇。”联系到王老师,拿到盒子灯表演信息,我在大年初一下午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安阳。
“到彭城(峰峰),人人会捏盘子和瓦缸;到河西,家家会做烟花盒子和炮仗”
到现场后,我发现小镇广场已经树立起巨大的钢质栏杆,栏杆上吊着数十只荷花灯,其下又挂着厚厚的一叠叠的彩色物件,远远望去像是被压扁的彩虹,七八个人正围在那忙活。一旁的空地上,放置着硕大的六边形木盒,盒子外侧装饰有传统的国画花鸟图案和人物故事图,其中一侧的木板上工工整整地写有“安阳市殷都区许家沟乡河西村”字样,想必这就是用来装花灯的盒子了。
我在脑海里快速搜寻着关于盒子灯的信息——都是近两天查资料“恶补”的,想着别白来一趟,总得看出点儿门道来。盒子灯这个新晋网红表演,其实早在千年前就爆火过了,这项中国传统花灯技艺,被誉为“花灯之王”,也被称为“纸包火”的艺术,代表着民间制作花灯的最高水平。盒子灯制作技艺始创于西汉、盛行于隋唐、发展在两宋、成熟于明清,最开始是专供皇家观赏的,后来才传到民间。
从我查阅到的资料来看,清朝时不仅宫廷中表演盒子灯,民间也竞相燃放。《红楼梦》被誉为清朝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就有薛宝钗请老太太看“盒子”的片段。民国时期,东北大帅张作霖也曾在奉天(今沈阳)看“盒子”。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在评书《乱世枭雄》中,对“盒子”燃放8出大戏——《劈山救母》《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描绘得非常细致。历史上也有很多直接描绘盒子灯表演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烟火施放(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于斯时也,丝竹肉声,不辨拍煞,光影五色,照人无妍媸,烟罥尘笼,月不得明,露不得下。”在宫廷画家郎世宁所创作的《雍正十二月令图》中的第一幅《正月观灯》中,也有盒子灯的身影。画面中,巨大的盒子悬在空中,盒子外侧装饰有精美的龙凤图案,富丽堂皇的色彩、图案,以及细致的工艺,都尽显皇家气象。
边走边看边打听,我终于找到了王平和老师,他热情地向我介绍:河西村制作和表演盒子灯,相传从宋朝中期就开始了,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匠人师傅传承创新,盒子灯的制作和表演技艺不断精进。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到彭城(峰峰),人人会捏盘子和瓦缸;到河西,家家会做烟花盒子和炮仗。”
好看的秘诀
每年正月二十七,河西村有庙会,乡亲们吃完晚饭,就聚在一起看焰火和彩灯表演。在所有焰火种类中,盒子灯可谓是耀眼的“明珠”。但因为种种原因,这项技艺一度中断。近年来,许家沟乡重新组织河西村的老手艺人研究复原技艺。师傅们聚在一起,扎灯、绘灯、装灯、叠灯,研究传统盒子灯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的结合,实现了盒子落、灯即亮的视觉效果,在彩灯的造型设计上也费了许多心思。
盒子灯在材料选择上非常讲究,要使用竹板、丝线、藤条等材料,制作过程中融合了编扎、绘画、剪纸以及烟花制作等传统手艺。说起制作就更复杂了,需要搭骨架、扎灯、装裱、手绘、折叠……如今,工艺不断改良,制作彩灯的竹条可被替换成铁丝、钢丝,彩灯的表面由彩纸改为布料,彩灯内部的火药也可以被现代的声光电技术所取代。只有一条始终不变,那就是“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彩灯做好了并不意味着盒子灯制作流程结束,这之后才是最难的一步——把花灯一层一层折叠起来并放到盒子里。单个花灯在设计时就要考虑折叠问题,既要保证花灯不被折损,又要让花灯掉落时能够展开得恰到好处,同时还要巧妙组合,实现灯灯相连的效果。
“这盒子灯好看的秘诀,就在于每次表演都要重新制作,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惊喜。”王老师说起盒子灯如数家珍,他认为安阳的盒子灯表演要体现当地文化元素,所以挑选出司(后)母戊鼎、中国文字博物馆地标造型、红旗渠纪念碑、青花瓷、甲骨文“福”字、文峰塔等图案,尝试加以表现。“就说这个甲骨文‘福’字吧,线条有曲有直,花灯既要造型逼真,还要巧妙折叠。我们反复试验,最后是用不锈钢丝取代了传统花灯骨架中常用的竹篾,还改变了折叠方式才做成的。”

看热闹的学生勾起手艺人的好奇
目前,河西村的盒子灯团队仍然在继续研发表演技艺,努力使花灯更加精美,表演更加震撼。我想,未来盒子灯或许可以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元。“传统神话中的神兽、神仙形象,卡通动漫里的经典形象,中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经典地标建筑,都可以做成花灯的形状,装在盒子里进行表演。若是每次表演都能推陈出新,必然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且盒子灯表演也可以和许多景区、游乐园、高校等单位合作。比如,拿我们学校来举例,如果北京大学和盒子灯表演团队合作新春节目,就可以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北大景观要素进行花灯造型设计,比如西校门、翻尾石鱼、博雅塔、未名湖石碑、百周年纪念讲堂、邱德拔体育馆、‘大学堂’牌匾等。要是再融合好现代声光电技术以及传统的烟花,一定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这年轻人脑子真快,我们正琢磨用这门老手艺实践乡村振兴呢!”现场指挥盒子灯团队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河西村党支部书记王治国打开了话匣子。“咱河西村盒子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很多外地游客专门为看盒子灯来旅游。咱村民也不仅会做盒子灯,有些人转型成了导游,讲解盒子灯的历史和文化;有人开了民宿,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现在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真切感受到了家乡优秀历史文化带来的幸福感。”
“也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盒子灯制作过程,增强参与感、体验感呀。”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可以设置盒子灯制作工坊,招募感兴趣的游客,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制作简易版的盒子灯。可以开发微型彩灯制作体验课程,研制更多游客喜闻乐见且易于制作的彩灯造型,游客制作完成后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待课程开发成熟,可以与当地中小学乃至大学合作,推动非遗进课堂,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传承。”
“孩子,接着说!”没想到我这个来看热闹的学生,也成功勾起了手艺人的好奇,于是越聊越兴奋。“还可以号召当地的大中学生利用假期实践了解盒子灯产业全过程,激发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发挥美术生在盒子灯造型设计和图案绘画方面的优势,以及年轻人在短视频制作和传播等方面的特长。在广泛开展盒子灯非遗文化宣传的过程中,物色对盒子灯制作技艺真正感兴趣的年轻人,进而培养新一代匠人。”
“好想法,只有年轻人热爱并从事这个行业,咱这古老的盒子灯制作技艺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呀!”王治国书记说。
晚上8点,盒子灯表演如约而至。伴着气势磅礴的音乐,悠扬沉稳的解说声响起,每一层花灯脱落后,解说员都会对这盏花灯进行简要解说,展示盒子灯团队的设计理念以及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一盏灯脱落后,两侧的盒子箱底脱落,两条竖幅随之悬展,上面写着“安阳焕彩甲骨呈祥书岁月,殷墟流辉青铜铸鼎耀乾坤”。每落一盏花灯,都是开盲盒般的神秘体验,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下一盏花灯是什么,这也带给大家无尽的好奇与期待。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