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

作者: 吴桐

命运0

轮椅上的林叔腰板笔直,眼睛炯炯有神。他的脖子正中间有一个塑料的管套,那是气管切开术切口的痕迹。林叔身形偏瘦,虽然插着鼻胃管,但看起来并不像一个久病卧床的人。“真有精气神!”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林叔时的想法。

第一次正式见面,我们见到了林叔和他的爱人张阿姨。经过简单的问候和自我介绍,我们很快和林叔攀谈起来。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林叔在聊天中频繁感谢他的爱人,这令我们对张阿姨多了一分好奇与尊敬。据了解,在进行气管切开术后,林叔的上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湿化、加温、清洁的作用,导致分泌物增多且不易被排出。因此说着说着,林叔的嗓音便开始沙哑,喉咙开始生痰,并频繁吞咽。我们感受到了林叔的不舒服,于是主动结束了这短暂的会面。

告别林叔后,我们又单独访问了张阿姨,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林叔的故事。

林叔今年六十四岁,患有罕见病X-连锁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也称肯尼迪病。这是一种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是延髓和四肢肌肉的缓慢进行性无力,和这些年频繁出现在网络上的“渐冻症”十分相似,只是病情发展比渐冻症缓慢。因此,它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漫长的“渐冻症”。

据张阿姨讲述,林叔从2002年开始发觉双腿没有力气,逐渐变得容易摔跤。其间辗转多家医院检查,2011年在广州确诊了肯尼迪病。肯尼迪病目前并没有特效药——虽然有一些针对发病机制的药物正在被使用,但效果因人而异,并且不能治愈,只能用来缓解症状。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叔的症状也在不断变化,后来逐渐发展至需要拄拐、坐轮椅。

2022年末,林叔感染了新冠病毒,情况危急,几次出入重症监护室,几次插管……张阿姨说着,不禁红了眼眶。她说,林叔在重症监护室的日子很难受,一度想放弃。但是听见病房广播里护士的声音“你的家属来看你了”,林叔又继续坚持了下来。听到这句话,我心头不由得一颤。记得在重症监护室见习时,老师提到,这里彻夜灯火通明,随时可能有紧急情况,各种嘈杂不绝于耳……若是清醒病人待在重症监护室里,精神压力会非常大。可因为有家人的惦念,林叔坚强地扛住了这些压力。

也就是在那时,林叔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戴上了气切切口保护套。从刚开始完全不能说话,到现在说话时呼吸声沙沙作响,话语也简短了——林叔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经过治疗后,林叔逐渐好转、转院,到了现在的深圳市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院进行治疗和养老。

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陆续访问了林叔的主治医生、护士和护工,得知林叔一直在积极进行康复理疗:每天20分钟按摩、20分钟肌电治疗,再加上每次20~40分钟不等的站立床锻炼(站立床指能调整倾斜角度的康复医疗床,靠患者自身重力被动锻炼,上面有绑带将患者固定在床上,可以防止摔倒)。林叔一直想再次站起来,也想关闭气切切口,可目前的现实状况并不允许。半年前,因胃食管反流加上做了气管切开,林叔十分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因而常常发烧。后来,在医生的要求下他调整了食物的用量,少食多餐、一天七顿,这才没有再次发烧。出于治疗需要,加上容易感染,林叔无法离开病区太久,他已经两年多没回过家了。在养老院的生活单调苦闷,一整天只能在床上躺着,躺太久了晚上也会睡不着。幸好张阿姨每天都会来陪伴林叔,风雨无阻。林叔与张阿姨仿佛两条藤蔓,交织相依,我们不禁为之动容。

命运1

我们一直都想安慰林叔,想试试看能不能帮他做点什么。但是肯尼迪病是无法治愈的,作为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反而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

在某一次聊天中,我们得知林叔最大的爱好是摄影,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曾经走遍大半个中国去拍摄,把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收入镜头之中。他还是广东省摄影协会的成员,拿过许多摄影类奖项。说起这些,林叔的眼睛轻轻眯起,流露出了些许不易察觉的得意。

于是,我们从网上找了一些自然地理和人文纪录片,拿到病房跟林叔一起观看。敦煌、张家界、九寨沟、长江第一湾……林叔总会说,这里他去过,那里他也去过。在我们的惊讶和赞叹中,林叔的嘴角也微微翘起,仿佛脸上的皱纹也平整了不少。我们追问着、惊叹着,他笑着、回想着。

每当此时,林叔总会颇为感慨地对我们说:“你们年轻,机会很多。”

林叔原来的工作很好,工作伙伴也与他志同道合。林叔常跟他们结伴去许多地方游览、拍摄,这些经历都令我们啧啧称羡。说到兴起处,林叔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好友前两天用无人机拍摄的景色。我暗想,若林叔没患病,现在应该已经正常退休了,他一定会和伙伴们一起游山玩水吧。

当我们试探着问林叔患病后的想法时,林叔说,没办法。又问张阿姨,她也说,活一天是一天,没什么想法。她还笑着问我们,这个想法是不是很消极。消极吗?我认为一点也不。踏踏实实生活,一步一个脚印,有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颇有智慧的生活之道。

在有限的跟访时间里,林叔无数次地感谢我们,说我们给他带来了快乐。可我觉得,我们做得远远不够。老师曾问我们,如果是其他人来看望林叔,会和我们做得不同吗?我思来想去,觉得或许大致是相同的吧。我们能从医学生的角度给林叔安慰吗?好像也并不能。相比之下,林叔却给了我们太多的启发。在我们今后学习到重症监护室相关知识时,会想起曾有一个人在那里几进几出;看到其他气切患者时,我们能立即知道这位患者可能的状态——不能说话、痰多,会因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导致发烧。这些都是林叔的过往,他用亲身经历让我们体会到了患者的视角。林叔的妻子张阿姨也让我们知道,家属在面对医生的通知时感到了怎样的天崩地裂,做决定时是如何踌躇再三……

这样的实践,让我们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维度感受到了医学真正的样子,让我们理解了“治愈人的病”和“治愈病的人”的区别。

离开前,我长久地站在医院的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也许,每个来到医院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人生故事。患病,尤其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可能是命,但运,却可以在我们的手中发生变化。作为医者,在精进医术的同时,还需要从多方面思考。有时,一句话、一个举动都可能会对患者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医者,要努力成为患者生命中那劈开黑暗的一道光——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贾倩颖

上一篇: 回应
下一篇: 医患情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