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应
作者: 陈璟涵我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在走廊上等待的那位小姐姐。她身穿长裙,在近30度的中午仍然裹着外套,口罩和帽子戴得严严实实,似乎想要阻隔所有目光,只露出一双眼睛焦虑地环顾四周。她靠在走廊的墙上,认真地听着机器发出的每一个生硬的叫号声。
我突然发觉,许多来看病的人似乎都不怎么爱用手机打发枯燥的等待时间,他们的思绪好像被不断靠近的号码牵引、拉扯。
在只剩下一个号时,小姐姐慢慢挪到了诊室门口。前一位患者起身还没走出诊室,她便快步进来了。
“医生您好,下一个是我。”她迫不及待地开口。
“嗯,坐,怎么不好啦?”张医生一如既往镇定地询问,让人感觉什么不好他都能解决。
“我星期四的时候跟朋友去做水疗,体验了一下搓澡,然后我全身就是这样了……”她撩起裙边,露出了她的小腿。
本来听到“搓澡”我还莫名有点想笑,可当我看见那原本白嫩的皮肤上爬满了可怖的红点和小包时,还是被震惊到了。尽管小姐姐见了这么多次,但似乎还是被自己的腿吓到了。她小心翼翼地触碰着,眉头微微皱起,轻轻叹了口气。
“两条腿都是,包括我的手也是,这是过敏吗?”小姐姐担忧地问。
张医生没有回答,只是在医用棉签的辅助下仔细地观察着这些红斑。他神色如常地问:“水很烫吗?”
“那个热水,大概是40度。”小姐姐想了一下突然反应过来:“所以是刺激到了我的皮肤吗?”
“对,这个不是什么特别的,是热疹。”张医生平静地给出了诊断结果,显然对这种情况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热疹?所以不是因为搓澡?”小姐姐虽然不太了解热疹,但还是慢慢放松了下来。
“搓也有影响。你的皮肤感觉到了那种热刺激、摩擦刺激,因此引起了疹子。”张医生尽量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告诉她病因,并接着问:“你身上有没有不舒服啊,比如皮肤很痒这样的症状?”
“有,会痒,摩擦到就会痒。所以这是热疹吗?”
“是的,不像病毒感染,你看……”张医生指着小姐姐腿上一块较为红肿的皮肤说,“这里都慢慢有水泡了,看到没有,都鼓起来了。”
“那怎么办呢?我是一个很容易过敏的人,从高中到我现在30多岁,皮肤总是时不时有各种各样的异常,比如说荨麻疹,之前去医院开过这两种药,医生让我很痒的时候涂……”
“这两种你先不用,这是针对皮炎的。”
“我昨天才用了……”
“这种药其实也有作用,只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效果没那么好。你用点炉甘石洗剂,它有清凉消水泡的作用。还有,最近洗澡不要用太热的水。”张医生耐心地回答。
“医生,这个要多久才能消掉啊?”这似乎是小姐姐最为关心的问题。言毕,她期待地注视着张医生。
“大概三到五天就好了,我等下会详细地和你讲用药的事……”
张医生详细地介绍了他所开的药,小姐姐听完后,终于放松地靠在了椅背上,微笑着说:“也要三五天呀,我下周日要结婚了。”
难怪皮肤敏感、经常过敏的她今天会如此焦急,难怪她看着自己的腿会如此担忧。
我感觉这些密密麻麻的红包愈发碍眼了。
后来,通过询问我了解到,小姐姐受皮肤病之困已久,也在很多家医院看过。然而,每个医生都给她开差不多的药,也很少讲具体是什么毛病。小姐姐眼见医院的医生忙碌,也理解这可能不重要,只要跟着医生用药治疗就好了。可她其实一直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过敏还是得了荨麻疹,或是湿疹。后来,她便很少因为皮肤的问题去医院了。这次来是因为要举办婚礼了,她想要快点消下去。
小姐姐说,她很感谢张医生耐心跟她解释热疹和病毒感染,以及如何用药和效果怎样。这样她就会有一个心理预期,知道只要遵照医嘱用药,就会减少发作,至少能去预防,这样心里会好受一点。
“我们除了相信医生,还能相信谁呢?”小姐姐认真地说。
但是,张医生其实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他只是用简单易懂的话尽可能提供了详细的诊断信息,告知了患者疾病的可能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做什么。但在这个忙碌的周末上午,难能可贵的是他平和耐心的态度。
医生很累,不停地思考、诊断,还要不厌其烦地解释那些自己早已司空见惯的疾病。
患者也很累,他们挂号、排队、等待,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压力折磨着他们。
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状况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正是因为不知道,才会来看医生。如果得到的只是笼统的回应,身疾有药,心却未明。
无论何时,医生都应确保患者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有明确的理解,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沟通,避免因医学专业知识储备的差异而让交流变得困难。
医者仁心,解惑释疑。
责任编辑:贾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