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复刊三载:浪潮不息,文心未央

作者: 林洁

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自1926年创社以来,历经百年,随时代浪潮几度沉浮,仍秉持文学初心,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已成为国内高校文学社团中少见的珍稀景观。2021年,鼓浪文学社社刊《鼓浪》第三次复刊,恰似凤凰木上新抽的嫩芽,既延展根系、深扎百年文脉的沃土,又舒展枝叶、触碰数字时代的云霞。

《鼓浪》复刊三载:浪潮不息,文心未央0

作为鲁迅先生百年前亲手点燃的文学火种,《鼓浪》始终践行“鼓起时代之浪潮”的创刊誓言。第三次复刊以来,我们以“守正创新”为帆,选择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拥抱多元表达:既保留传统纸刊的厚重沉淀,亦开辟新媒体平台、公众号有声阅读等数字化渠道,让文字跨越山海,触达更多青年的心灵。

至2024年,鼓浪文学社品牌活动“鼓浪文学大奖赛”已从最初鹭岛三校的文学雅集,成长为辐射全国的青年创作盛会,累计发掘文学新秀百余人。鼓浪文学社亦在厦门大学校方的支持下,特别策划“名家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蔡崇达、刘亮程、东西、林那北等当代文坛名家,与全校文学爱好者共筑文学对话的精神场域。

我与鼓浪文学社的结缘,要从几场读书沙龙谈起。两年前,我作为厦大中文系拔尖班的成员,参加拔尖基地举办的“鼓浪文兴”读书沙龙。每周三午间,在徐勇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讨论当下最新出版的小说,写下书评与随笔。那些关于文本肌理的辩论、创作手法的思辨,构筑起“自律即自由”的文学乌托邦。在思维火花的迸发中,我感受到关于文学的纯粹快乐,读书沙龙也便成为我固定的“治愈时刻”。当得知徐勇教授是鼓浪文学社的指导老师,而读书会的同学也大多是其成员,耳濡目染之下,我也逐渐萌发对鼓浪文学社的好奇和向往,加入其中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入社后,从刘亮程讲座时走廊挤满听众的盛况,到审阅鼓浪文学大奖赛稿件时触摸到的青春心跳,我逐渐领悟到鼓浪文学社不仅是文学交往的平台,更是代代厦大人守护的精神原乡。2024年8月,我接过社长重任,既深感荣耀,亦知责任重大——我们守护的,是一代代厦大人对文学的纯粹信仰。有人质疑技术时代文学的地位与意义,但我始终坚信:越是众声喧哗,越需文字为镜。林丹娅教授曾言:“只要有人群的地方,无论贫富贵贱,文学作为人的精神物质与心理慰藉,始终与人共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中,它可能会以不同的面目、形态,包括科学手段或路径出现而已。”

复刊之初,我们也曾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留住深度思考;二是如何让传统文学形式与青年文化共振。为此,我们尝试以文学大赛、作家讲座等搭建思想碰撞的桥梁,更以微信公众号、播客、豆瓣等媒介重塑经典文本的传播形态,以期做到朱水涌教授所言的“在疾驰的时代中照亮精神的故乡”。

未来,我们计划筹建“鼓浪文学档案库”,将百年《鼓浪》杂志数字化,让1926年的铅字与2025年的代码隔空对话;也将继续以鼓浪文学大奖赛为平台,架设“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联盟”,编织跨地域的文学经纬。

正如创社宣言所书:“这或许不是文学的时代,但永远有属于文学的我们。”愿文学浪潮永续,愿鼓浪文脉长青,愿《鼓浪》的涛声永远澎湃于每一个热爱文学的灵魂深处。且看凤凰花开处,鼓浪文学社正以青春的姿态,向着下一个百年扬帆远航。

鼓浪文学社社长 林洁

2025年2月12日于厦门

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