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到好处的勇气
作者: 苏文平 卢翌晨4年前,我作为特招生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科大类学习,与其他同学高考成绩的巨大差距,使我在入学前便对这所“985”高校充满了敬畏之情,同时,也对自己未来的竞争环境感到担忧。那时的我,勇气似乎只够让自己踏进这所校园的门槛。
勇气增长了一点点
与大多数北航工科大类的学子一样,我也经历了大一的“绝命”数分课(数学分析课)和惊起一片“哇”声的C语言课程。这些经历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每个令人“头秃”的夜晚都历历在目。但当我想要再次运用这些知识时,它们又似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面前。
虽然我的大学成绩并不突出,只能算中上游水平,但我却感到知足。因为我的勇气恰好能让我在复杂的讨论中向老师提问最基础的知识点,能让我大方地接受自己做不出老师板书的题目,能让我成为机房里最后一个艰难完成题目离开的同学,能让我以学习小组中最差的成绩担任组长,组织学习活动,能让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回答老师的问题,哪怕答案是错误的。
每当我经过艰难的努力,仍落后于他人之时,我总会发现自己的勇气似乎又增长了那么一点点,它刚好能支撑我面对自卑,不被拖垮。而且,这样的勇气不仅在我的学习上发挥了作用,也在我处理学生工作中展现出力量。
走向“分岔”路口
一位朋友曾与我分享他的故事:当时,他很喜欢一位鼓手,可因为与自己的既定计划发生冲突,他不得不放弃去看这位鼓手的现场演出。正当他抱着下次再去的期待时,却听到了鼓手的死讯。听完这个故事后,我开始问自己,在我既定的本科生涯的目标中,有多少是未知变量?这些目标的完成时间是固定的吗?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有哪些沉没成本?认真思考后,我发现我好像预测不出来。
自此,我便意识到每个人在奔赴远大“目标”的主路上是无法逆行的,但所路过的每一个分岔路口都有可能通往未知宝藏。我开始尝试地走向一个个“分岔”路口。比如对于走过上百遍的路,我会停下来,换一个角度去看。对自己的专业,我也通过尝试金属、复材、电池等多个方向的科研项目,加深自己的认知。我还试着转换自己的北航学生身份,成为一名组织者或是幕后工作人员,去做一些可能不为人知,但很有获得感的事。
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我获得北航士嘉书院文艺部负责人、书院和学院的大班委、党校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半脱产辅导员等职位。在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后,我对什么是恰到好处的勇气有了更深的理解。
成为学生干部的初期,我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渴望有一天能参与或掌控心仪的工作。但很快,我便发现这种所谓的“勇气”可能只是头脑发热的产物。在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中,带头筹办晚会成功那一刻,现场的彩带飘扬虽是对我勇气的鼓励,但能够冷静地藏身于幕后,对工作团队和观众负责,才是我需要学会的勇气。我体会到,真正的勇气,是在看到光彩与兴奋背后的平淡与艰苦后,仍能坚定自己的选择。
“当众孤独”
在诸多北航校级艺术团中,话剧是我最热爱的艺术形式,基于高中时登上过校园话剧舞台的经历,我申请加入了北航话剧团。诚实来讲,在这些“分岔”路上,退缩与放弃也是我常常会冒出来的念头,特别是当课程与话剧团的排练冲突,焦急与平稳拉扯内心,对目标的专注与一路上的诱惑会时常让我产生自我怀疑。
大三时, 在剧团老师和校团委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社团获得了参演由中戏陈珂教授团队执导与改编的大型话剧《屈原》的宝贵机会。在第一次围读剧本时,屈原浪漫与伟岸的形象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一介平常学子该如何去扮演这样的历史人物?角色演绎之难,舞台要求之高让我对这次参演机会既恐惧又无比渴望。对那时的我而言,能参演就好,无论角色大小,戏份轻重。但随着演员的流动、演出计划的变动,“屈原”这个主要角色的位置竟出现了空缺。
出于对中央戏剧学院专业制作团队的向往以及不想错过这次机会的想法,我鼓足勇气争取到了这个站在舞台中心的机会。始料未及的是,我遇到了难度巨大的形体台词、层次丰富的情绪要求以及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它们并未击垮我。在话剧表演中,有一个经典的概念——“当众孤独”,它是由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指的是演员在表演时所面临的一种感受,即感受到众人目光的压力和心理上无所依凭的处境。扮演屈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种在陌生群体面前展现自我的能力,是每个演员的必备素养,而勇气则是其中孤独的核心。
那段时间,在清晨的绿园假山之上、深夜的晨兴剧场中,同学们应该总能看到一位尝试扮演屈原的傻小子,他时而大笑、时而痛哭,在一遍遍排练中,寻找最为恰当且真切的表达,这个人就是我。正是在这一遍遍面向自己的表演中,我的勇气逐渐增强,我拥有了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绝对底气,相信自己一定能带给观众一场精彩的演出。最后的演出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话剧团凭借《屈原》这一剧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金奖。
回顾一路来我那“恰到好处的勇气”,似乎一直带有入学时些许自卑的底色。但我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恰到好处的勇气成为我对大学生活不后悔的关键。它开启了我人生中那些曾经不敢奢想的宝箱。我也曾假设,如果我也是以和大家同样分数入学的佼佼者,我是否还有这恰到好处的勇气?答案我并不清楚。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我虽然没有堂吉诃德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但这恰到好处的勇气也足以让我迎接未来精彩的一切。

苏文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航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召集人
苏老师点评:
4年前,翌晨作为特招生进入北航工科大类学习。与他人高考分数的巨大差距,让他对自己未来的竞争环境感到恐惧。4年来,通过自我认知和积极行动,翌晨很好地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大四时,他被推免至材料学院计算材料方向,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本文的关键词是“勇气”。文中,翌晨特别总结说:“因为我的勇气恰好能让我在复杂的讨论中向老师提问最基础的知识点,能让我大方地接受自己做不出老师板书的题目,能让我成为机房里最后一个艰难完成题目离开的同学……我的勇气就是这样,刚刚好能让我承认我需要比别人多付出一些努力,或许这样才能追上他们。”我记得当时在大一的本科生学业规划课中,翌晨主动担任了小组组长,课堂内外,他积极参与。课程结束后,在我们对同学开展的“自我认知与专业分析”中,他对自己是这样分析的:“我可能不太适合以一个工科生或是科研人员的身份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就当下的选择而言,我找到了更加适合我的专业,比如机械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它既可以满足我的职业兴趣又能匹配我的个性。但是,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而言,我可能偏向的是材料专业。”3年多后的今天,我很高兴看到翌晨果然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目标,实属难得。希望阅读此文的你,也能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自己的恐惧与不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及各项活动中,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力争达成自己的目标!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