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焦虑“和解”

作者: 高艳丽

自大二起,小李便立下志向,誓要通过跨专业考研,实现自己的法学梦。深知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所以从大二学年一开学,她就一边听考研讲座,一边将法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全部学习了一遍。

焦虑袭来

大三暑假,小李没有参加任何社会实践和实习,而是直接回家备考。为此,她制定了严密的复习计划,每天至少学习13个小时,要完成一套测试卷,还报了考研辅导班,线上线下同步跟进考点,每周有辅导班老师对她进行一对一的复习指导。周密的备考安排,给小李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她干劲儿满满。特别是每次做完测试卷,辅导班老师给她的反馈都特别好,说她的模拟测试成绩比本专业考研同学做得还高,在他们的机构学员中属于第一梯队。这份肯定和鼓励,让小李既激动又兴奋,她更坚信自己一定能考入梦寐以求的学府。

可就在暑假结束返校后,小李的状态却急转直下。因为就在最近的一次模拟考试中,她竟意外地考得特别差,明明是以前背过的题目,做题时,大脑却一片空白,只记得专业名词却不记得含义了,但考试中偏偏考的就是具体含义,选择题也错了一大片。这份突如其来的挫败感,如同暴风雨般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

小李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决定跨专业考研的想法是否正确,她担心自己的努力会付诸东流,担心剩下的复习时间根本不够再去重新背诵以前的知识点了,何况还有3门法律知识课程的知识点没背完,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

一想到如果失败会辜负父母的期待,而且肯定还有很多同学会笑话自己,这份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就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她的身心。最终压垮小李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有天去学校食堂打饭时,小李的耳机里一直播放要背诵的知识点,等自己排到窗口时,她才发现忘了拿打饭的餐盘,于是折返拿到盘子后回到队尾重新排队。好不容易打好饭菜,还没吃上一口,小李又不小心将饭菜全摔洒在了地上。看着小白鞋上被溅满的黄色油污,她“哇”一声大哭起来……小李觉得这一切就像是自己未来的预兆,她会一个小失误接着一个小失误,直到满盘皆输。那天之后,她开始陷入严重的焦虑,这种负面情绪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她失眠、吃不下饭,甚至连书都无法好好看了。

与焦虑“和解”

惊恐之下,小李向我求助,她诉说着自己的恐惧与担忧。听完她的讲述后,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拍了拍她,柔声劝慰她,考研是一场艰辛的马拉松,是对人的脑力、体力和心力的综合考验,而焦虑几乎是绝大多数考生都将经历的“必修课”。焦虑这个“不速之客”,看似让人头疼,实则是我们每个人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身体自动进入的一种准备状态,比如考试焦虑、演讲焦虑等。这是正常情绪反应,并不是敌人,也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相反,那是身体想为大脑提供更多能量,提醒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策略。简单来说,焦虑就像一个警报器,提前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理进入准备状态。

我建议小李,与其试图彻底消灭焦虑,不如学会与之共存、与之“和解”,甚至将它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焦虑情绪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随后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感也会消失。如果试图逃避或压抑,只会让焦虑情绪更严重。与焦虑“和解”,不是放弃挣扎,而是停止与焦虑情绪的对抗,接纳焦虑情绪的出现,把能量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按照我的方法,小李开始尝试接纳焦虑。背的知识点忘了,那就多背一次,晚上失眠睡不着了,索性起床继续学习。每天不管能否集中精力学习,她都照常去图书馆打卡复习。复习之余,还会抽出时间进行短暂的冥想和深呼吸练习,这些方法有效地帮助她缓解了紧张情绪,让思绪回归平静。一段时间后,小李惊喜地发现,当自己不再刻意逃避焦虑,而是正面迎接时,心底的那份沉重感竟神奇地减轻了许多。

警惕“灾难化想象”

一转眼到了12月初,随着考研已经进入倒计时,小李的情绪又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她时而自信,时而又觉得自己“死到临头”了。她每天总有几次因为背了好多遍的东西又忘掉而垂头丧气的时刻。夜晚失眠、早上频繁地睡过头,导致她原先给自己制定的最低限度计划都无法完成了。“都到这个时间点了,我状态这么糟糕,恐怕真的考不上了。”小李向我诉说。

我立即提醒她要警惕自己的这种“灾难化想象”,这时一定要用理性数据来替代情绪化的推论。比如当想到“考不上就人生失败”时,不妨问自己:“我这样的结论有数据支撑吗?历年考研失败者的真实后续如何?最坏的结果是否真的无法承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可以尝试书法、音乐、呼吸练习、有氧运动等。

自此,小李不再只关注结果,她开始真正享受复习的过程,并不断给自己正向反馈:只要自己努力过,无论考研结果如何,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考研结束后,小李又给我打来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考得还不错,所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她都顺畅作答了,并没有出现重大失误。

与焦虑“和解”0

高艳丽,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刁雅琴

上一篇: 恰到好处的勇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