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微光,点亮亚冬会盛景
作者: 青晴志愿服务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在这里笑过、拼过、累过,但却不曾后悔过。我们伸出双手,去告别这场雪花圣洁的冰雪盛会,我们挥动双手,欢迎大家再来“尔滨”。
随着主火炬塔“雪韵丁香”缓缓熄灭,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正式落下帷幕。本届亚冬会创造了筹办时间最短、场馆利旧率最高、参赛规模最大等多项纪录,为世界奉献了一场展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冰雪体育盛会,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志愿者们,用热情驱散寒意,用温情燃升烟火,用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实践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绚烂青春为这场冰雪盛会写下了最温暖、动人的注脚。
越是冰天雪地,越是热血沸腾。为做好亚冬会的服务保障工作,让远方来的客人在赛会期间宾至如归,第九届亚冬会赛事侧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从2023年11月30日开启,为期两个月。招募信息通过亚冬会“官微”“官网”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近10万人成功报名。想要成为志愿者,必须经过层层考验。为了选拔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赛事志愿者队伍,第九届亚冬会结合赛事需求,制定了语言能力、专业特长、社会实践、身心素质和参与服务时间等标准,经过认真选拔,择优遴选出5875名赛事志愿者。董健博就是其中之一。就读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的董健博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作为场馆运行部志愿者,他在冰场边忙碌穿梭,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选手答疑解惑,用细致的工作为赛事“零差错”护航,他的表现获得了外国教练的点赞。“国际赛事容不得半点差错,我们志愿者代表的是中国青年的形象。每天看到赛场上一切顺利,就觉得所有的累都值了。”董健博自豪地说。
2025年2月14日上午,哈尔滨亚冬会主新闻中心三楼,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圆满结束后,志愿者李昊润长舒一口气,半个月的志愿服务工作终于圆满落下帷幕。2004年出生的阜阳姑娘李昊润是黑龙江大学日语专业的大三学生。亚冬会上,李昊润充分发挥自己的日语专长,全身心投入到中外媒体的对接沟通工作中。李昊润参与了11场发布会,接待了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这次志愿服务经历对我来说不仅是个人的专业实践,更让我有幸见证体育如何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李昊润满怀憧憬地说,她将更加努力学习,提升语言能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用自己的力量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中国。
一抹抹“志愿蓝”身着统一服装,面带温暖笑容,年轻的面孔朝气洋溢。他们奔波于各个场馆、赛场之间,用热情与奉献为赛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用青春的热忱为这场盛会增添光彩,他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世界记住了中国志愿者的微笑与真诚。
赛场之外,城市侧志愿者们也在默默散发着光与热。2万名城市侧志愿者“卷”出服务天花板,在覆盖亚冬会赛事场馆周边、旅游景区、交通枢纽、服务行业等重点区域,为赛场外的城市运行提供服务保障,共同支持亚冬会的顺利举办。
在哈尔滨地铁站,志愿者们身着白色马甲,为乘客提供乘车问询、无障碍预约、物品遗失认领等服务,为乘客出行温暖护航;在哈尔滨火车站内,志愿者们为进站有需求的旅客提供指引服务,还提供免费的热水、热粥,让进站旅客可以御寒暖身;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志愿者们用青春活力服务每一位游客,为他们介绍城市历史、特色美食,主动上前帮忙打卡拍照;在哈药六版画博物馆,志愿者们为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指引方向,介绍附近餐饮、酒店、车站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公安、消防、电力、燃气、地铁、通信……各单位一线人员立足岗位、风雪无阻,他们是赛场之外的“幕后英雄”,他们用默默无闻的奉献与坚守,为这场冰雪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志愿之名,赴亚冬会之约,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让哈尔滨这座冰雪之城在冬日里洋溢着别样的温情。他们是亚冬会最亮眼的名片,是志愿精神鲜活的传承。
燃烧了8天的哈尔滨亚冬会圣火缓缓熄灭,志愿者和体育健儿依依惜别,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却不会随着圣火的熄灭而黯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社会的每一处空间,志愿精神将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始终绽放光芒,传递温暖与爱。
(编辑·谢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