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匠心映日月,坚守铸就新辉煌

作者: 宏盛

在黑龙江的工业版图上,有这样一群闪耀的星辰,他们扎根岗位一线,以非凡的毅力与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对职业的忠诚与热爱,铸就了熠熠生辉的榜样力量。董礼涛、秦世俊、王海三位荣获诸多荣誉的“大国工匠”,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各自的奋斗历程,是一部部激昂的劳动者赞歌。

董礼涛,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全国劳动模范, 2023年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1972年出生的董礼涛,在17岁时进入哈尔滨汽轮机厂,成为一名铣工学徒。初入职场,他手忙脚乱,铁屑烫伤、毛刺扎手常伴左右,但当看到师傅们用粗糙双手打造出精美零件时,他心中燃起了斗志,暗暗发誓:“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好!”此后,他日夜钻研,别人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他却瞄准0.02毫米;别人打磨到6.3微米,他追求3.2微米甚至1.6微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技艺越发精湛,成功达到业内顶尖水平。

工作中,董礼涛总是主动扛起难题。在重型燃机制造面临棘手问题时,他用仅7毛钱一支的钻头,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勇气,成功攻克难关,让众人惊叹!在参与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项目时,面对复杂的工艺和极高的精度要求,他坚守3年,青丝变白发,自行设计柔性工装,助力机组一次点火成功,开启国产化大型装备工业应用新篇章。在秦山核电站等大国重器的制造中,也处处留下他拼搏的身影。他的事迹与袁隆平的故事一同被编入《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激励无数年轻人的精神灯塔。

秦世俊,中航工业哈飞数控车间数控铣工、高级技师,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2022年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尔滨平房区,父亲及很多亲人都是中航工业哈飞的职工。这让秦世俊对“造飞机”充满了向往。2001年9月,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的秦世俊如愿以偿,进入哈飞,他先从普通铣床苦练,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

时间是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有心人的。秦世俊在技术钻研之路上一往无前,不知不觉中,秦世俊已经参加工作24年,这24年来他收获可谓满满,“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某型机主浆旋翼泡沫提效”等一个个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成就了他事业路上的累累硕果。2018年,秦世俊荣获了“中华技能大奖”。“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被誉为“工人院士”。然而面对如此殊荣,秦世俊却很平淡,他说在“工人院士”这4个字中,他永远看重的是“工人”,这颗初心不会变。

王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

1971年出生的王海,初中毕业后便接班入厂,成为一名电焊工。起初大家并不看好他,认为他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口气。一项技能,发挥到极致,就有了不一样的风采。一路走来,王海早已实现当年的目标。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首席技师、“龙江工匠”等多项荣誉。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王海肩上的责任又增加了几分。过去一年,王海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次在家乡宣讲全国两会精神、调研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情况、赴各地参加代表视察活动……在调研和履职的过程中,他时刻关心身边的群众想着什么、忧着什么、盼着什么。“我要把大家最关心、最迫切的想法在全国两会上反映出来。”王海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董礼涛、秦世俊、王海,三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一线工人,他们虽然工作地点不同,操作的设备各异,但他们都以初心坚守岗位,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中创造非凡。他们是龙江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编辑·谢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