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春季养生

作者: 程权

浅谈中医春季养生0

寒冷漫长的冬季悄然远去,期盼已久的春天已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的一年里如何让身心保持健康状态,是人们最关心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旺盛时期。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我们应该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呢?下面就来看看中医在春天如何养生。

调理饮食

中医认为,春季是养肝柔脾和阳气的时节。春季雨水增多,气候乍暖还寒,变化不定。寒湿之邪最易困扰脾胃,且难以去除,会对人体造成湿困脾胃的危害,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困乏无力、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春季应当着重养护肝脾,可适当多进食辛甘发散、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蒜、香菜等。春季要多吃绿色的应季食物,如韭菜、菠菜、豆芽、春芽等,一方面能够起到补充阳气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帮助肝气生发;还可以多吃一些甘味的食物,如红枣、山药、蜂蜜等,以健脾胃、补气血;同时可适当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菊等,清热解毒、平衡心火。此外,也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饮食导致的饭后疲惫,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身体乏力、工作效率下降等。

调整睡眠

一到春天,有些人“春眠不觉晓”,一觉睡到大天亮;而有些人却出现失眠症状,或入睡困难,或睡而易惊,或凌晨早醒,导致次日精神不振,体力不济,日间昏昏欲睡,不能投入有效的工作中。

中医认为,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而阳气的生发和闭藏与睡眠密切相关。清醒时,阳气行于表;睡眠时,阳气行于内。春季应“夜卧早起”,即适当早起晚睡(但不晚于11 点,不早于6 点),顺应阳气的升发;也不要过度贪睡,否则会损伤阳气。早上要及时起床,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晚上可以适当延长入睡时间,但不要熬夜,以保护肝脏的排毒功能,促进身体修复。睡前刷手机看视频,容易诱发失眠。情绪不良的失眠者,可多听柔和舒缓的音乐或看看书,以缓解紧张情绪。中药沐足可舒情志,通经络,调气血,和阴阳,宁心神,有助睡眠。临睡前可以做些和缓的伸展运动,如揉揉肚子,搓搓腰,揉按涌泉穴、百会穴、内关穴等。

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调节是养生的关键。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神明则形安。春气通于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就是说肝的生理特点是喜欢舒展、调畅的情绪。春季是养肝护肝的季节,要保持心情舒畅,生气、抑郁等情绪会伤害肝气,导致气滞血瘀,影响身体健康。春季宜多笑,多与人交流,可以放松心情,调节神经系统,增强免疫力。

适当运动

春季宜“广步于庭”,不宜剧烈运动。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做些舒缓的运动,以推动阳气升发。但不要过度劳累,否则会消耗阳气,损伤脏腑。

春天天气晴好,宜多行户外运动,不仅能舒张筋骨,畅通血脉,增强机体免疫力,而且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有益于身心健康。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强度,预防春季常见的疾病,如感冒、过敏、哮喘等。

春季的运动以柔和、舒缓、有节律的为主,如打太极拳、练气功、做瑜伽、跳舞等,可以调节呼吸,平衡阴阳,和缓肝气。

调养五脏

调肝:春季阳气升发,肝气旺盛,易导致肝火上炎,出现头痛、眼红、口苦、怒气等症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适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

养心:春季气温升高,心气亢奋,易导致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兴奋,多吃清心安神的食物,如枸杞、龙眼、菊花等,保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多做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打坐等,调节心理压力。

健脾:中医认为,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土被肝木所困,容易对脾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出现腹胀、腹痛、不消化、大便不规律等问题,应少吃油腻甜食,多吃健脾食物,如山药、扁豆、薏米等,保持饮食规律,多按摩脐周,促进脾胃运化。

润肺:春季风气盛,肺气虚,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咽痛、鼻塞等症状,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风,宜多吃润肺止咳的食物,如梨、百合、蜂蜜等,以缓解咳嗽。

护肾:春季阳气外泄,肾气不足,易导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尿频等症状,要注意保护肾阳,避免过度劳累,多吃补肾壮阳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山药等,少吃生冷的食物,不过度饮水,多按摩腰部,增强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