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魔法打败魔法
作者: 米卡当我看到儿子为找“烟卡”扒垃圾时,整个人都慌了……
周日下午是大宝的户外畅玩时间,他经常约几个同学在家附近的公园里玩儿。夕阳下,看着孩子们肆意挥洒着汗水,不时传来一片笑声,我的嘴角也会跟着一起上扬。
然而有一天,我看到大宝跟着乐乐在花坛边转悠,低头寻找着什么。后来,他们居然跑到了垃圾桶旁,弯腰探头,还用树枝扒拉,好半天都不离开。大宝异常的表现引起了我的警觉。回家路上,我试探着问:“大宝,你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怎么跑去翻垃圾了?”大宝一边踢着小石头,一边向我吐槽:“妈妈,乐乐今天教我叠烟卡,可烟盒不够了,我俩只能去垃圾桶找。”
“烟卡”这个词一蹦出来,我脑子里顿时像过电影一样,开始播放各种新闻片段:小学生为了要稀有烟卡,偷家长的钱去买;孩子沉迷烟卡,拍卡拍到骨折;小学生玩儿烟卡发展成赌博……大宝居然也在玩儿烟卡!
大宝没有察觉到我的顾虑,眉飞色舞地跟我讲叠烟卡的步骤和技巧:“乐乐叠的卡最厉害了,一拍就能翻过来。妈妈,一会儿你陪我去垃圾站,找找有没有别人丢的烟盒,好吗?”孩子真是不把妈妈当外人。我还没想好怎么跟他讲玩儿烟卡的危害,就先被安排了捡烟盒的活儿。我想了想,顺着话茬问道:“垃圾桶多脏啊,你不嫌弃了?”“没事儿,回家拿酒精湿巾擦擦再用……”大宝得意洋洋地回应了我。
我硬着头皮陪他捡了3个烟盒,到家后赶紧跟老公通气:“大宝要玩儿烟卡,还去垃圾桶捡烟盒,咋办?”没想到队友直接笑了:“烟卡不就是类似咱小时候叠的纸包吗?以前不只是打纸包,还有翻纸牌、扔飞机、摔纸炮。孩子现在主要感觉玩儿得开心,没那么复杂,别紧张。”想想也是,虽然痴迷烟卡有诸多弊端,但如果强行制止,可能会让孩子从“明目张胆”转为“偷偷摸摸”,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呢。我和老公商量,各自找同事要些烟盒,周末陪大宝一起叠烟卡。
周六一早,大宝看到茶几上有十几个烟盒,开心极了。更让他惊喜的是,爸爸也会叠烟卡,还叠得有模有样。爷儿俩开始比赛,看谁叠得快,看谁的卡更容易拍翻过来。俩人玩儿得非常投入,笑声不断。
当发现拍烟卡太费劲的时候,老公看似随意地拿出几张过期的广告海报,叠了个纸包,给大宝演示了一下拍纸包。“爸爸,这个比烟卡好拍多了,快来教我怎么叠。”大宝来了兴致。老公继续说:“爸爸小时候玩儿的是叠纸包,比玩儿烟卡更有‘技术含量’。我教你叠,你可以再去教同学们。”我也不甘示弱:“说到叠纸,妈妈也会!”我立马叠了一个纸飞机,从客厅这头飞到那头,最后落到书架上,逗得大宝拍手叫好。睡前,大宝跟我说:“妈妈,折纸真是太有意思了,我看你手机里的教程还有叠手枪。下次能不能帮我多准备点儿纸,我想试试看。”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
之后,我家多了一个折纸小高手,家里到处都是大宝的作品。后来,他还从折纸拓展到玩儿纸质拼插模型。大宝把自己拼出来的战斗机模型拿到学校参赛,获得了“手工小能手”的称号。
这次的烟卡风波让我意识到,教育并不是一味纠偏。家长适时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世界,帮助孩子从兴趣出发去拓宽视野、感受快乐,更有利于激发他的主动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