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蜗牛”父母,陪孩子学说话
作者: 岳小梅一
女儿月月15个月时,还不会叫“妈妈”“爸爸”,这让我一度很担忧。老公常劝慰我:“贵人语迟,孩子大一点自然就好了。”不知不觉半年过去,月月快两岁了,可她依然不愿说话,我再也坐不住了。
朋友静静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聊天时,提起月月的状况,我难免又伤心和担忧起来。静静听我絮絮叨叨地讲着,突然打断我的话,问:“是你听不懂月月的话?还是月月不愿说话?”
静静的提问一下让我愣住,我反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婴语’,或许是我们没有听懂孩子的话,误以为他们不会说话,不知你有没有观察到这样的情况?”静静这么一问,我脑子一片空白,月月会说什么“婴语”呢?我从来没有观察过。
我和老公是双职工,每天早出晚归,孩子自然交给老人带。我们夫妻俩只知赚钱补贴家用,压根儿没有意识去细细观察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小细节。一直以来,我觉得孩子的成长只是时间问题,时间到了,孩子自然就会走路和说话。哪知育儿竟有这么多的门道。这一下让我对带两个孩子的静静充满敬佩,忍不住向静静讨教一些育儿的技巧与经验。
“孩子存在个体差异,你也别太担忧了。月月还小,你给她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去回应她,激发她表达需求。”静静提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接着还不忘安慰我,“孩子说活晚一点儿没关系,你得学会做一只‘蜗牛’,慢慢地陪伴孩子,坚持下去,总会看见花开。”听完静静的建议,我的心放宽了一些,决心试试。
回家后,我和老公仔细反思在育儿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晚饭后陪月月去散步,多多陪伴孩子。
说着容易做着难,决定散步的第一天,我们就遇到麻烦。月月拉着婆婆的手,躲在婆婆的身后,一点儿也不愿意跟我们出去。我和老公各种哄劝,月月才勉强答应跟着我们一起出门。可刚出门,月月便哼哼唧唧起来,还未出小区,她就闹着要回家。无论我们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大家不得不打道回府。
二
回家后,月月径直往餐厅走,到餐桌边突然停下,两只眼睛圆溜溜地看着我。我问道:“月月,怎么啦?”月月哼哼唧唧一番后,没有回答,两只眼睛继续盯着我,看得我不知所措。僵持几秒后,她急了,小嘴一撇竟哭了起来。我实在猜不透她要干什么,只能一个劲地安慰她:“别哭啦,别哭啦!”谁知我越安慰,月月哭得越委屈,最后竟哭得撕心裂肺。
月月的哭声引来了婆婆,她埋怨道:“怎么带娃的?哭得这么凶!一点儿也不知道怎么带娃,真是可怜我的乖孙孙喽!”婆婆说完,拿起餐桌上的水杯,倒水给月月喝。月月接过水杯,咕咚咕咚地喝着,一下安静下来。
“原来月月是想喝水呀,下次你想喝水时,可以告诉妈妈哟!”我试图引导月月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话语未落,耳边就传来婆婆的责怪声:“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那些话?”因疏于陪伴,我确实不像婆婆那样能瞬间读懂月月的期待与需求。我心里虽然难过,但自知理亏,也没和婆婆争论。不过,很快,我发现了不对劲。
婆婆事事依着月月,对月月有求必应的宠爱简直到了极致的地步。餐桌上,不爱吃的蔬菜,月月小嘴一噘,婆婆就将她碗里的蔬菜夹走;玩耍时,月月手指一指,婆婆就去拿出她爱的玩具;看电视时,月月嘴巴一张,婆婆就喂她喜欢吃的零食……总之,婆婆在生活上对月月无微不至地照顾,月月几乎不需要开口说话,就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这样的宠爱,在无形之中,让月月丧失了用语言表达需求的欲望。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和老公商量着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决定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以激发月月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
晚饭后散步,月月习惯抱着芭比娃娃。以往,她用手一指,婆婆马上就帮她拿过来。这次,我们想等月月说出她想要的东西后再给她。起初,月月不习惯,一个劲地哭。“月月,你是想要小熊?”我指着小熊娃娃问。月月不说话,依然哭。
“你想要小兔子?大青蛙?机器猫?……”我故意指着她不喜欢的布娃娃,直到剩下一个芭比娃娃,才说,“你想要芭比娃娃?”月月这才“嗯”的一声笑了。
多次后,再次选布娃娃陪她散步时,她开始摇头说“不”,或者点头“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只是简单的一个字,却令我感到十分欣慰,月月已然有了开口说话的欲望。
三
因为月月很少说话,她的伙伴不多,只有亮亮一个小伙伴,两人常玩得难分难舍。一天,亮亮离开时,月月急得哭出来,一路“哇哇”地追着亮亮。哭个不停。起初,我们以为她舍不得亮亮。第二天,亮亮来玩耍时,月月再次“哇哇,哇哇”地追过去,满脸欢喜。往后,只要看见亮亮,月月就“哇哇”地喊着。“哇哇”,是什么意思呢?
直到有一天,两人再次玩得难分难舍时,亮亮的奶奶催促道:“亮二娃,亮二娃,该回家啦!”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此“哇哇”非彼“哇哇”,月月用自己的方式喊着亮亮的名字——“娃娃”。原来,孩子真有我们大人不易听懂的语言。这个欣喜的发现让我开心不已,不管怎样,月月已经有了主动用语言表达的意识。
为了进一步丰富月月的语言环境,外出散步时,我和老公一唱一和,模拟着孩子的语气语调进行对话。看见大树时,老公假装惊奇地问:“宝贝,你看,这是什么呀?”我则回答:“我知道,这是一棵树。”“那是什么呢?”“那是月亮。”“那又是什么啊?”“那是石头”……散步途中,不管看见什么东西,我们都不厌其烦地在月月的耳边讲着,重复着。
两个月后,我们散步时再次路过那条小道,老公的声音响起:“宝贝,你看,这是什么呀?”我刚要开口回答,月月的声音响了起来:“树。”
慢慢地,月月会说的词语多了起来,她像“小蜗牛”一样,一点一点进步。经常在她耳边出现的词语,时间久了她也会自然地说出来。这样的进步,让我和老公感到十分欣慰。
有天,我们散步到小吃街,犹豫着要不要买点什么时,一向安静的月月突然开口:“买!”我惊讶地问:“买什么?”月月喊道:“买橘子。”“月月,你再说一次,买什么?”老公抑制不住兴奋,让月月再重复一遍。月月大声地重复着:“买橘子,买橘子,我要买橘子……”
我不可思议地望着老公,问:“月月会说一句话了?”老公也难以置信地望着我。眼神对视的刹那,我们坚定地确信——月月会主动表达了。瞬间,开心的蜜糖在心底一下化开了。那天的橘子,是我们一家人吃过最甜的橘子!自那之后,月月的话越来越多了。
如今,月月快五岁了,她很喜欢跟我分享她奇奇怪怪的想法。“妈妈,月亮是不是给我们安装了GPS,为什么我们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月亮和我们一起散步呢。”我想了想,回应道:“月亮好慢呀,像蜗牛一样。”月月奶声奶气地说:“慢一点好呀,慢一点可以看见花开。”我听着月月的话,鼻尖突然一酸……
曾经,我总在期盼着,觉得孩子的进步像一只蜗牛,如今,当我用爱与陪伴同行时,才发现,不懂孩子的父母才是那只走得慢的蜗牛。我正感慨着,耳边传来月月的声音:“妈妈,那我们等等它吧!”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