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三代”厨房起舞:一品热干面,一味大武汉
作者: 柳嘉言18岁那年,古典舞新星蔡大森因伤忍痛告别舞台。彼时,爷爷蔡汉文退休在家,琢磨着复刻蔡氏热干面,找回武汉老味道。
亲眼见证爷爷为推进这碗热干面的良性发展而穷尽力气,蔡大森决定,换个活法。他的人生,意外地在这碗黄润油亮的热干面里焕然一新。
痛别舞台,陪着爷爷钻进厨房
1992年出生的武汉男孩蔡大森儿时便知道,曾祖父蔡明纬发明了热干面,爷爷蔡汉文是著名雕塑家、深圳“世界之窗”的总工程师。搞了一辈子艺术的爷爷,退休回到武汉后,竟一心扑在厨房里。他要复刻老武汉味道的热干面。
1997年5月,爷爷在《长江日报》发表文章《我的父亲蔡明纬》,回忆了蔡大森曾祖父的生平,热干面的诞生与流变,还有蔡林记的创立。蔡大森知道爷爷有传承家族热干面的梦想,不过,那是祖辈的事。
他的热爱,是舞蹈。
蔡大森很有艺术天赋,六岁时便进入艺术班学习舞蹈,后考入武汉艺术学校专攻古典舞。
在艺校,为了艺术,蔡大森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运动,节制饮食。除了偶尔跟同学去学校旁边的小吃街解解馋,大多数时候他都在爷爷家,看爷爷捣鼓热干面,再吃一碗爷爷刚拌好的面。
每次吃完,他都忍不住说:“比市面上的好吃!”爷爷总笑着告诉他:“市面上的热干面含碱重,我用食盐替代了部分碱,吃起来更劲道,也不伤身体。”“为什么更香呢?”“那是因为使用纯芝麻酱,并加入了香油、胡椒粉和少许糖……”
那时,身高1.83米的蔡大森,相貌俊俏,身形优美,爆发力好,高空技巧表现力在全校数一数二,是学校的“舞蹈之星”。如果不出意外,进入上戏、北舞、军艺,不在话下。
2010年9月,蔡大森进入高三。有一次排练时,要做高空技巧,年轻气盛的他想秀一把,没想到意外失误,导致右脚骨折。做完三个月康复训练后,他信心满满地回归舞台。统考在即,排练中,蔡大森旧伤复发。医生警告他,再跳舞,可能会截肢。
舞台和梦想,从此一去不复返。
那时,蔡汉文正在家中做复刻热干面“古法制作”的实验。在那个难忘而漫长的暑假,蔡大森常去看望爷爷。见他情绪低落,蔡汉文话不多说,照例给他端上了一碗热干面:“加入了一味新佐料,我们黄陂老家腌制的胡萝卜丁。我们黄陂人,从来不服输!”这碗面不给卤水,香气扑鼻,萝卜丁有着淡淡的玫瑰香,吃得蔡大森热泪盈眶。
蔡汉文没安慰孙子,而是跟他讲起了自己与父亲蔡明纬的点滴,还有这些年与热干面的故事。蔡汉文的口气淡淡的,像讲着别人的故事。蔡大森用心听着,想起这些年来爷爷日日夜夜在小厨房里战斗着,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蔡大森自告奋勇,要当爷爷的助手。
蔡汉文年事已高,手脚不利索,蔡大森时常陪着他在家中做热干面试验。掸面、芝麻酱调制、给佐料、烫面……蔡汉文则拿一把戒尺,看孙子哪一个环节做错了,就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大森,你要用心学啊。学不会,我可真的要开打了呀!”
最初,蔡大森闹了不少笑话,不是热干面没烫熟就是少把了盐,抑或胡椒粉飘得满屋都是,害得爷爷喷嚏连连……这简单的一碗面,一点也不简单!
见他手忙脚乱,蔡汉文叮咛道:“其实,学做热干面并没什么口诀。但‘食材至上’是不二法门。至于手工掸面,调料的配比,胡萝卜丁的制作,复合酱油的熬制,煮面的先后顺序及时间,必须精准把控,马虎不得……”
小小的厨房里,爷孙俩一起商量着怎样让热干面更好吃,更标准化。试验一次次失败,或味道不及预期,爷孙俩也不气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千千万万次的摸索中,蔡汉文一点点找回儿时父亲做的热干面的味道,在蔡大森的协助下,将其标准化,还免费收徒传承手艺。
产品试验基本上定型后,爷孙俩开始外出参加各种美食或者文化活动,让更多人来品尝他们的热干面,并仔细询问和记录食客们的反馈意见。
有一年,蔡大森跟爷爷一起参加了韩国领事馆的活动。他按照爷爷的指导,认真用心地做好每一碗热干面,引得众人交口称赞。
创业开店,那是传承人的责任
在小小的厨房里,蔡大森破碎的心一点点得到了治愈。
蔡大森开始进入社会,在社会这所大学学习。他先去耐克专卖店做销售,很快跟主管和客户混熟,拿到了销冠。半年后,他辞职跑去做了城管,在街面上跟人们咵天,学习为人处世的街头智慧。
辞去城管工作后,蔡大森去一家小吃店做小工,试图“偷学”煎包手艺并学习开店。然而,一入职,这个漂亮小伙就被派去刷锅洗盘子。他始终记得爷爷的话:“我们黄陂人不服输!”他认真做好一个小工该干的事,一有时间,就向店里的师傅讨教煎包的做法,一点点从刷锅小哥晋级为煎包小哥。
艺校的同学以为,他不过是去体验生活,做煎包小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便常来约他出去玩。几次三番被拒绝后,大家都蒙了,那个阳光帅气的舞蹈少年,真的要去做包子卖热干面了!
经过一番社会历练后,蔡大森回家“开会”:“我想开一家热干面小店试试水。”爷爷非常支持他。2013年底,蔡大森用自己打工攒的钱和退回的学费,投资2万元,跟同学在武汉六中对面开了家小店。小店只有十平方米,装修极简。蔡大森给小店取名“满春老蔡记”,致敬20世纪30年代曾祖父蔡明纬在满春街口开的第一个热干面摊子。
每天早上五点,蔡大森就来到店里准备面条、佐料等材料,六点开始售卖。蔡汉文八点会到店来检查操作流程是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有时,遇到年纪大的客户,大家会一起聊聊热干面的口味,拉拉家常,宛若街坊老友。中午一点,小店打烊。
小店营业一个月,蔡大森跟爷爷一起对账,发现钱多了不少。他将账目一翻再翻,没发现哪里算错了。蔡汉文憋不住,大笑起来:“这多出来的钱,是你创业赚的呀!”蔡大森愣了愣,大笑起来。
小试牛刀后,2015年底,爷孙俩在江汉二路开了一家“老蔡公”热干面店,一百多平方米。爷孙俩商量着,做高配版热干面。蔡汉文大胆采用水代法加工的纯小磨香油澥的黄芝麻酱,重新调整芝麻酱和小磨香油的比例,同时调整了佐料的配比和添加顺序。这种热干面卖到8元一碗,而普通热干面主流市场价是4元。
蔡大森心里打鼓,但蔡汉文有自己的坚持。果然,不少顾客愿意尝试更香的那一碗。因为口碑不错,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回武汉时都来店里吃。
就在蔡大森踌躇满志时,小店所在的美食城鱼龙混杂,有商户恶意偷电高达数十万元,治安问题引来警方介入,导致他们创业失利。
蔡大森和爷爷计划重找店面,从零开始。然而,2017年初,身体每况愈下的蔡汉文在武汉市一医院被查出肺癌,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说,他只剩半年的时间了。蔡大森和爷爷的小店,再次关门。
蔡大森和家人带着爷爷四处求医问药。可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依然无济于事。家人商量后,将爷爷接到家里照料,同时请了一个护工帮忙。
2017年3月,因在热干面上的杰出贡献,蔡汉文被陈晓卿、沈宏非、董克平、李小宽等多位美食家联合推荐评选为“2016中国美食年度人物”。在病榻上,蔡汉文多次对媒体说,他仍要继续奔走下去。看着爷爷对着媒体侃侃而谈,有时还能吃下一碗粥一根黄瓜,蔡大森就忍不住扭过头去。
2017年4月21日,美食家蔡澜第二次来武汉,武汉的美食家们为他接风洗尘。蔡汉文病情不稳,人已不太清醒,但他还是执意要去参加宴会。
蔡大森给爷爷在脖颈前加了一个护脖,自己背着十斤面,陪着拄着拐杖的爷爷一起赴宴。
一见到是蔡汉文,蔡澜便起身迎接,一众美食家聊聊美食,谈谈人生。蔡大森默默退去,在厨房里烫面……脑海里,全是爷爷窝在小厨房里做热干面的画面,爷爷的头发从两鬓花白到渐渐染白,双手从遒劲有力到渐渐抬不起来……唯有芝麻香,始终萦绕。
蔡大森端出一碗热干面递给蔡澜,蔡澜品尝后,对蔡汉文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热干面。”蔡汉文开心得手舞足蹈,完全不像抱病之人。蔡大森听着大家的称赞,看了看爷爷,万般滋味在心头。
再次起舞,一碗面里唱响青春
2017年5月,蔡汉文已不能行走了,蔡大森每天推着爷爷在小区里晒太阳。武汉入夏了,天气热起来,蔡大森跟奶奶、护工轮流给爷爷擦背,清理衣物。蔡汉文常常握着他的手念叨:“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要放下成本去做好每一碗面,坚决不能让蔡家热干面再次断代!”蔡大森重重地点点头。
2017年8月10日清晨,爷爷去世。今后的路,要自己走了。蔡大森整理好自己,重新出发。
为纪念爷爷,他将新创立的品牌命名为“蔡汉文”。可此时,原来的合作工厂在原材料端就地涨价,更让人苦恼的是,竞争对手在费尽心思排挤他,还恶意抢注蔡汉文商标。蔡大森腹背受敌,孤单无助,但他不能后退。
爷爷的热干面,灵魂在芝麻酱。为自建渠道,摆脱竞争对手的束缚和打压,蔡大森在汉阳的汉南地区包了600亩地,雇人种本地芝麻,以保证芝麻酱的品质。与此同时,他也在四处奔波,搜集资料和证据,为拿回蔡汉文全部商标权而努力奔走。
四月,蔡大森在芝麻地撒下种子。初夏,芝麻地青绿一片,微风一吹,沙沙细语,像爷爷在轻声叮咛。七八月,芝麻开花,由下而上,节节高升,蔡大森又想起了爷爷的话:“我们黄陂人从来都不服输。”不管多难,永远向上,绝不会错。
九月,进入收获的季节。蔡大森和工人们收割芝麻,晾晒,机器吹壳,精选,大火炒制,每个步骤都跟他做面一样严谨细致,直到芝麻迸发出最原始的醇香。随后,他严格按照爷爷的配方和方法来调配芝麻酱。芝麻酱品质极高,但产量很低。
这芝麻酱成本很高,可在芝麻随季节而生的色彩变幻中,在芝麻酱的制造过程中,蔡大森读懂了爷爷留下的家训:“真材实料,精工细作。”
蔡大森咬牙坚持。两年后,他终于夺回蔡汉文全部商标权,自家出产的芝麻酱也保证了每一家门店的品质,保证了每一碗热干面的香度。慢慢地,他的芝麻酱有了市场,能给友商提供产品了。
热干面制作方面,在爷爷的制法基础上,蔡大森提出了“旧法八艺”的制作理念。他将热干面的制作比作艺术,就像他青春时代的舞蹈一般,制面、掸面、烫面、给佐料、淋芝麻酱、拌面等八个步骤,八个技术要点,十分精确,宛若跳舞。在一碗碗热干面里,蔡大森找到新的人生,只不过换了一个舞台而已。
有一年,蔡大森和广州合伙人的新品牌正在推广中。在这里,因为热干面,蔡大森遇见了自己的爱情。2019年,成家后,蔡大森更是甩开膀子投入事业中,为蔡氏热干面的推广全力以赴。
疫情之后,“英雄之城”武汉为热干面打开了全国知名度。借着这一阵东风,蔡大森瞄准地级市场,蔡汉文品牌迅速突破200家。2023年,连锁门店最高时候达到了300家之多。
2024年12月,CCTV-2《回家吃饭》栏目要拍摄武汉小吃专题,节目组找到了蔡大森。
在江城冬日的早晨,蔡大森在江夏纸坊的门店里,行云流水地演绎了一碗正宗热干面的制作过程。他对着镜头拌面,像回到了近百年前的某一天,曾祖父站在面摊前边拌面边给这碗面想名字:“热着吃,干着拌,就叫热干面吧!”
编辑/张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