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巢湖边看日落

作者: 方启华

看落日,本不适合中年人,看它

隐去光的肉身,情感匮乏的芦苇丛

留不住一只饥饿的红嘴鸥。

钓鱼人专钓红眼鳟,遛鱼的快感

大于渔获。夕阳在湖面

还未沉下去,等我们倒数时间。

浅滩筑起矮坝,将湖分为两块。

落日影像也分为两块,大湖得其小,

小湖得其大,鲤鱼尾巴被染红。

每周一次,我们开车去郊外,

去找陶渊明、王维和白居易,

真山或假山,雨前或雨后。

孩子们还不懂夕阳,说它是一块糖。

(选自本刊2025年第1期星空栏目)

袁永苹品读:

这首诗的写作者有着一种语言的俭省仪式,擅长将一切藏在“意象”当中。诗中有几个重要意象。第一个是“红嘴鸥”。在“看落日,本不适合中年人”之后,“红嘴鸥”出现了。这是整首诗一个较长的句子:“情感匮乏的芦苇丛/留不住一只饥饿的红嘴鸥。”其中存在一个判断,即“情感匮乏”,情感匮乏虽然修饰的是芦苇丛,可是这也许与前面的“中年”也存在相关性;第二节出现了一个新的意象——“红眼鳟”。“钓鱼人”的精力在“溜鱼”则显现出一种对于快乐的实质的探讨。这一节中“落日”的形象再一次出现,悬在诗中,与时间相关;第三节对于“落日”形象进一步的描写,“分为两块,大湖得其小,/小湖得其大”,这是诗中较为有趣的细节观察,带有古典特征。第四节是整首诗诗意提升的部分:在以平常口吻谈到开车去郊外的消闲活动中,拉入了三个古典诗歌形象:陶渊明、王维和白居易,这让整首诗日常有了一个新的参照的背景,也就是说这里所有的事物都沾染上了古典美学的痕迹,观察落日的行为和钓鱼的行为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镜像,即一种当代生活中的古典美学寻踪。

上一篇: 回应
下一篇: 自由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