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去探秘
作者: 李瑚
从观察树叶打卷儿的现象到寻找校园里的昆虫、调查故黄河的水质,他积极探索自然的奥秘,以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影响身边的同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洺畅的世界,感受他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
姓名:张洺畅
学校: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
出生日期:2014年11月4日
闪光点:热情似火、温暖如光、向善向上
兴趣爱好:科学实践、阅读写作、书法
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探索科学奥秘
个人作品:橡皮筋测力计、《夏天树叶打卷儿大揭秘》、《校园里的“昆虫记”》、《故黄河徐州市区段水质现状调查及提升建议》等
曾获荣誉 :第三十三届、第三十四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江苏省“学习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2023年“新时代徐州好少年”,2023年、2024年“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第35届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个人特等奖,2024年度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育英奖“科学好少年”。
第一次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021年“五一”期间,我去乡下玩,在一片小树林中发现很多树叶打卷儿了,有的叶片上还长了“小疙瘩”。我询问村民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人能说清楚。于是,我决定自己揭秘。
我用放大镜、解剖剪等工具,对树叶进行观察,发现有的叶片背面粘了许多虫卵,有的树叶被毛毛虫啃得千疮百孔,打卷儿的树叶和“小疙瘩”是虫子的“天堂”,里面住满了小虫子。后来,我还向专家请教,了解到很多虫子都把树叶当作家,因而树叶上的虫卵种类很多,能孵化出蚜虫、瓢虫等。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从此一发不可收。
最得意的作品:
我最得意的作品是《故黄河徐州市区段水质现状调查及提升建议》。
我住在徐州故黄河畔,从小就对故黄河有很深的感情。我注意到,随着天气转暖,故黄河部分河段的水草就会疯长,鱼儿翻起白肚皮,河水散发异味。于是,我利用周末时间,在爸爸的陪同下,带上塑料瓶、放大镜、渔网、环保袋等,沿着亲水平台观察河水的清浊、水面漂浮物种类、水草生长等情况,并随机采访市民,了解他们对故黄河水质的看法。
通过调查研究,我提出加强宣传、优化管理、全员保护三条建议,将故黄河的美景设计成一枚徽章,推动学校成立了“红星少年宣讲团”和“好爸妈服务队”。百余名同学戴上徽章,加入了保护母亲河的队伍。我很高兴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更多人关注、保护故黄河的水质,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
科学探究小窍门:
首先,要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很多看似普通、容易被忽视的现象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只要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细心观察、动手实验、深入探究,就会有新的发现。
其次,多与同学分享交流。我常常把自己的探究主题、思路、过程、成果和同学们分享,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吸引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探究,毕竟“两人智慧胜一人”嘛!
探究过程中的趣事:
校园里究竟有多少种昆虫?它们都藏在哪里呢?我和同学们组成“寻虫小队”,在校园里寻找昆虫的身影。
在一片叶子上,我们看到了一只小虫子,它的头上有触角,胸部有翅膀,长着6条腿。一个同学脱口而出:“快看!这儿有一只小蜜蜂。”在我的印象中,蜜蜂大多长得胖乎乎的,和这只小虫子不太一样。我仔细观察,发现它和蜜蜂有明显区别:它只有一对翅膀,触角只有四五毫米长,腹部细而扁。
放学后,我立马查阅资料,最终确认它是一种食蚜蝇。在第二天的科学课上,我作为“小主播”,对食蚜蝇进行科普,介绍了食蚜蝇和蜜蜂的区别。听完我的讲解,同学们纷纷鼓掌。
探究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故黄河徐州市区段水质现状调查及提升建议》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徐州交通广播电台《家有儿女》节目邀请我和小伙伴,讲述“知水善用护家园”的故事。在节目中,一些听众和我们交流互动,纷纷夸赞我们是创新小先锋、环保小卫士、家乡小主人。
有意思的事情:
我参加了学校的3D打印社团,设计、制作了很多精美实用的作品,比如茶杯、笔筒、手机支架等。我把这些作品当作礼物,送给家人、朋友和邻居。大家都很喜欢,甚至还有人主动找我预订新作品。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不断钻研、尝试新的设计,大大地提升了设计制作能力。
过去一年的大变化: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持了升旗仪式、学校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聘大会,向老科学家介绍了学校的科学教育成果,采访了高考优秀学子,在博物馆担任了小小讲解员。通过这些活动,我变得更加自信大方。
希望拥有的特异功能:
我希望拥有“日行万里”的本领。这样我就可以前往全国各地,尽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选择一个人做一件事:
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我想让他带我畅游“天宫”,拜访88个星座,探索宇宙的奥秘。
父母的话
张洺畅是一个喜欢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他对事物的观察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结合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利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们为他订阅《发明与创新》等杂志,购买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在书房里开辟“家庭实验室”,在阳台上建立“生物角”,全力支持他的科学梦想,希望他心中的科学种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