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的缅怀
作者: 余庆
忆父病榻语,切切故乡情。
我非常看重这次相聚在春天的缅怀,去完成父亲多年的愿望。
清明日,我风尘仆仆地奔向那魂牵梦萦的故乡——隆昌。幸而,追溯着思念的源头,几经周折,终与余氏宗亲共享暮春时的惬意。我徜徉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春浴踏青,礼敬先师。
先祖汝彰公,字著远,沐躬公之三子,于惟吾祖。公元1724 年,时年25 岁的他,随着中国移民的世纪悲歌——湖广填四川,由广东兴宁南厢陂塘口迁移四川隆昌。他循着古蜀道尽头,靠贩卖雨伞、棺木为生。踔厉奋发,崛起阡陌之中;笃行不怠,声威便更广了。
然,春华回荡,岁月无声地穿过云涌,全仗着大地之母丰沛的血水来填补命运的空隙。建造祠堂,供奉列祖列宗;存孝修心,愿结平生善缘。
嗟乎,他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两返兴宁,竹篼背母身怡然;三上隆昌,返粤迁徙捡骨金。真可谓:
时艰岁旱走四方,偕兄入川心迷茫。
羁旅他乡无人怜,世事沧桑三百年。
虽,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但《隆昌县志》多有记载。祖德昭彰,贤才辈出。其石碑、牌坊均有传略刻撰。肇造我余氏以垂于无穷,以贻此光辉族史之成迹。大谬:“祖德遗芳远,宗功永铭记。”
亲族太平,万物安宁。今世传街谈巷谚,有所谓演义者,读前人所写的宗谱,一笔在天,一笔在地,那不过是亲见疾苦罢了。故而,慎终追远的辛苦与劳顿,别有深意,非表面所能领悟。唉!逐回有之,换来一茬茬风调雨顺,是谁唤醒了沉睡的灵魂,让厚重的故土牵绊那尘封已久的影踪?
人读之,豁然开朗,忆旧惜新,才有了万物葱茏,现世安稳。有道是血脉的流淌,生命的延续和氏族的繁衍,重续了根脉弥散在心底的印记。
焚香点烛,柔柔的;祭拜仪式,暖暖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像极祖先的微笑,映照着历史的轮廓。祭扫始迁祖墓,行香帛冥金之仪,顶冠礼焚香之拜,已成独尊之势。我和六个辈分的后人在族长的带领下,按班论辈,依次上香,叩首、作揖、跪拜……深孚众望的族兄宣读余氏家族的《清明祭文》,报天地覆载之德,唯愿家国共欢欣。
我,无关抑场之辞,感恩知足了!
此刻,天涯同想,海角同念,彼岸同望。悲天悯人的我,没有肝肠寸断的思绪,只见“缥缈香云出翠屏”,更加接近祖先大人的灵魂。我以头抢地,幸福的泪水涌出眼眶,终感一腔遏抑不住的别离,浮游尘外,适我愿兮。
文辞之胜,微妙声口。我在这条回归路上寻找祖迹,如见先人。余氏宗族深受战乱之苦,从咸阳、福州到赣州,始终抱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却遭奸人所害,被革去官职贬至广东兴宁。还好是儒家的信徒,讲究忠孝仁义,最差也是个君子。如今,有八十高龄的同辈长者用浑厚嗓音唱出了答案,那就是《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对于世事,鞭炮驱散戾气,烟火绽放祥瑞,故谓之实录。
事实上,亲族都沉浸在这种幸福中,摊开一笺素宣,默默地藏匿于时光的画卷上,字里行间,以断代成书,化作无声的脉象。
就这样,细雨轻拂,我们一行人来到青砖黛瓦,沧桑满墙的余家大院。这是老一辈的人,为抗战捐资助学的“上海立达学园”遗址,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一笔一画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叹曰,屑然有闻,长辈的叙述亲切有味,可见贤哲君子辈出……那些,回乡祭祖的后裔大都来自全国各地,有杖朝之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者,也有耄耋之年的“中华英才”。可谓祖德广远,佑我余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风会传信,花会解语。我深深眷恋这片土地,我眼圈湿润了……
一碗清茶,留下片刻温情;一壶浊酒,难言氏族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