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

作者: 孙明君

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这样的个性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说:“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间。”李白其人其诗与《庄子》关系密切。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云:“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在《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中,他又提到《秋水》:“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也许李白最爱的当推《逍遥游》和《秋水》,但李白所爱的不仅仅是一篇两篇,其实李白对整部《庄子》都非常喜爱。庄子追求逍遥境界,在人间世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正如《庄子·天下》所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虽然生活清贫,有时候要去向别人借贷度日,但他的性格傲岸,不会向统治者低下头颅。李白高自期许,藐视权贵,嘲笑等级秩序,批判腐败政治,不向世俗权贵低头,具有庄子遗风。无论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行路难》)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行路难》),抑或“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从李白的诗歌和行事中,我们都不难看见庄子对李白的影响。从这一点上说,李白是庄子的异代知己。太白诗与庄子文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同点。

构思奇妙,神奇超旷

李白诗歌与庄子散文的关联,前人已经多有关注。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曰:“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不仅指出了“太白诗与庄文同妙”,而且具体说明了妙在何处。一是意接而词不接,情感跳跃,转化迅捷;二是独来独往,发想无端。更形象的比喻是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卷舒灭现。在方东树之前和之后都有类似的说法。例如,杨慎《杨升庵外集》曰:“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工于文者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级别,诗于文者是更高的级别,只有庄子和李白达到了这个境界。刘熙载《艺概·诗概》曰:“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中国诗歌有两大源头,一是《庄子》,一是《楚辞》。李白诗歌做到了两者兼顾。顾璘《息园存稿》曰:“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兵法所谓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则非神解不能。”庄子之文,李白之诗,怀素之草书,都达到了神奇境界。以上种种说法都把庄周之文和李白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肯定了两者具有一定的共同特色。林云铭《庄子因》曰:“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刘熙载《艺概·文概》曰:“《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鸴鸠、斥鷃,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小大之辩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而下文宋荣子、许由、接舆、惠子诸断处,亦无不续矣。”i庄子把叙事、引证、譬喻和议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的文章结构。李白诗歌很好地继承了这种手法。李白《行路难》其一云: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刚刚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走投无路,突然又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境界完全改变了。刚刚有了改变,又深深叹息行路太难、歧路太多,叹息未了,又充满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前人认为《行路难》其一写失路的忧愁,没有寒促蹇涩的危苦之词,诗中的黄河、太行、海上、日边、拔剑四顾、扬帆渡海都具有壮美的情采。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昨日之日已经飞逝,今日之日几多烦忧。诗人目睹长风秋雁,酒兴大发。逸兴思飞之际,又陷入“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苦之境。“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叶扁舟,载着李白漂浮向沧海深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歌无不感情多次跳跃,“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李白诗无定式,长短不拘,格式不限,自由挥洒,如呵气行云,即行即止,任由自己摆布,随心所欲,酣畅淋漓,与庄子文异曲同工。

夸张手法,奇幻色彩

李白诗歌随处可见浪漫主义色彩,《望庐山瀑布》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庄子《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样,俱为神品!一个从天而落,一个冲天而起,两者皆充满了奇幻色彩,给读者以视角的冲击和灵魂的震撼。李白诗歌夸张大胆,其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等,可以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上“夸张”一词的生动例证。李白诗歌同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的想象出人意表之外,他人难以企及。李白《蜀道难》云:“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诗的写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此诗系诗人因担忧好友房琯、杜甫二人而作,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时任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之毒手;二是此诗是为唐玄宗而作,劝喻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他归返长安,祈求帝王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三是诗旨乃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妄图凭借天险割据;四是此诗可能作于天宝元年(742)至天宝三年(744)间,当时李白身在长安,诗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李白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希望他早日回到长安,避免因小人嫉妒而遭遇性命不测。从想象力的角度看,《蜀道难》具有鬼斧神工之妙。

太白与庄子一样热爱自然。《庄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李白用诗文描绘了祖国美丽的山川。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天纵英才,他如同尘世未经污染的童子,对大自然有着极强的感受力,擅长将自己的个性融于自然景物中。李白笔下的山水,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学界认为李白诗歌的山水意境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一是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描写壮美的诗句,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瑶寄卢侍御虚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描写优美景色的诗句,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汝询《唐诗解》曰:“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诗醇》卷六曰:“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梦游天姥吟留别》先写越人口中的天姥山,先声夺人,让人生出无限遐想,甚至于天姥山进入了诗人的梦中。梦境中的天姥山是神仙的居所,诗人把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当诗人从梦境中惊醒,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感情上升到了至高点,抒情酣畅淋漓,表意大气磅礴。

太白诗与庄子文一样充满了神仙想象。《庄子》中写了至人、神人、真人等神仙,李白一生向往神仙,其《赠嵩山焦炼师》云:

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焦炼师就是李白眼里的女神。“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李白对神仙之学无限向往。《庄子》中多次写到了至人、神人、真人的形象。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古风》其十九云:“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仙人的踪迹。庄子虽然也写了很多真人、至人,但庄子并不狂热地爱慕神仙,四处去寻觅神仙,而李白则一生沉溺在求仙问道中,乐此不疲。

庄子“醉者神全”对李白诗歌影响深远

《庄子·达生》云:“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作者在这里写了“得全于天”与“得全于酒”两种境界。所谓的“得全于天”,就是以人入天,天人合一;所谓的“得全于酒”,是说酒精可以麻醉人,“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即使坠车也不会死,从而能够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庄子》把“得全于酒”与“得全于天”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全生观。李白是一个爱酒的诗人。后人提起李白,总是与美酒联系在一起。杜甫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酒后李白的精神越发高涨,思路更加狂放。在《将进酒》中,他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朋友在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高歌一曲,酣畅淋漓。李白《月下独酌》其二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意,勿为醒者传。”自己爱酒,以为天地皆爱酒。喝酒可以通大道,可以合自然,直接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李白《杂曲歌辞·前有一尊酒行二首》其一云:“春风东来忽相过,金尊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美酒在手,美人在侧,及时行乐,才能不虚度光阴。

庄子文与李白诗有许多相同之处,以上我们只是列举了其中的三个方面。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在《论诗绝句》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说李白一生低首谢朓当然没有错。但如果把庄子与谢朓放在一起时,能够让李白一生低首的古人,还是应该首推庄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