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档案 | 魏晋生命之思与游仙诗之变 摘要: 魏晋的游仙诗之变,是从建安游仙诗的获得神仙之术以致长生,到晋代游仙诗追求精神放旷自由之变。这种变化肇端于曹植,到嵇康、阮籍已经发展为游仙的主要内容。郭璞的部分游仙诗,天上游仙与山中隐居混融到一起,游仙诗完成了升仙而浮世逍遥到隐遁而避...
学者档案 | 我心目中的福瑞先生 我和福瑞先生为同门,为朋友,是至交。记得和福瑞先生初识是在1980年9月,考取河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去保定报到期间。当时河北大学规定中文系研究生即使是在天津河北大学驻津办事处上课,也要先到保定校部报到。记得到达保定河北大学后,先由教务处长接待...
学者档案 | 一把打开李白心灵的钥匙 回顾百年来的李白研究史,可以看出,在20世纪20—40年代,就出现了以陈寅恪、詹锳为代表的李白家世探索和诗文考据派,和以王国维、李长之为代表的对李白思想意识解析的中西融合的理论辨析派。这两派的学术传承,在改革开放时期,又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而...
学者档案 | 身份、性情与学术研究 初识詹福瑞先生是在2003年,当时他是河北大学党委书记,对彼时不过是一枚“青椒”的我而言,是一位只能远观和遥看的人物。后来他升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等职,虽然曾在多个学术场合亲聆謦咳,我眼中的詹先生依然摆脱不了官员的第一身份,尤其是...
学者档案 | 匆匆不暇草 从1998年请詹先生为拙著《中国尺牍文学史》作序算起,转眼已经二十七年了。我至今记得先生序言最后两句话:“季在十月,夏去秋临,草间多了自在的清风,天际时见舒卷的白云。”这份清爽自在,不是因我的书好,而是先生发现,在商业浪潮渐渐侵蚀大学校园之...
学者档案 | 詹福瑞学术编年 詹福瑞,曾用名斧锐,笔名多言。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人,1953年生。 1971年18岁 3月,在双山子高中上学,先后担任学习委员、排长(班长)。 1972年19岁 在《承德群众报》发表《补军装》《迎春花》《赤脚医生》等诗歌。 1973年20...
大家讲谭 | “却顾所来径” 前记 2022年的春天,“尔雅国学”公众号的创办者杨阿敏先生与我联系,希望以在线视频或笔谈的形式,对我做一次学术访谈,并发来他此前所作的《杨明访谈》《傅刚访谈》和访谈提纲,供我参考。当时我虽然答应了他的邀约,然诸事繁杂,一直没时间着手做。次...
大家讲谭 | 《三国演义》之大势 诸葛亮为什么会失败? 晓蕾、杨早: 过年好呀!蛇年春节前后,我独自在京,偶尔深夜时分醒了过来,听着窗外北风掠过,枯枝扎进冬天的声音,记忆的微光便在意识深处明灭。小时候,北方乡下的冬天分外寒冷,大地干燥贫瘠;天完全黑了之后,整个世界都在一片空...
名家学术经典 | 不断反思是否会让人更加脆弱 1999年初版、2007年修订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自出版以来,报刊发表了一些评论,我也多次接受过学者和刊物的访谈。从总的情况看,肯定的意见比较多,质疑、批评的意见相对较少,也显得零碎。而事实上,我知道对它存在着许多不同看...
名家学术经典 | “一体化”与文学研究的“概念战场” 一 《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经典权威的当代文学史叙述,其经典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搭建了坚实的知识平台,同时又作为后续研究的对话对象,不断激活新的当代议题。目前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关注,常常集中在其“知识平台...
名家学术经典 | 20世纪90年代语境与“当代文学”的第三次生成 摘要:“ 当代文学”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生成:第一次生成是在50年代,“当代文学”被确立为一种比“现代文学”更高一级的文学形态;第二次生成是在80年代,“现代文学”被视为比“当代文学”更具思想启蒙性、多元包容性和复杂文学性的...
对话古典 | 马二先生何以不能中举 马二先生是个有着豪侠气质的形象。“马纯上仗义疏财”一节,写他有血性,有担当,化解了蘧駪夫的一场灾难,真不愧为儒林的君子。 马二先生对举业的信仰也是以极豪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听说蘧駪夫“不曾致力于举业”,当下便交浅言深、倾筐倒箧地开导这位只...
对话古典 | 温庭筠与李商隐 我们平常说的唐代诗人,大家关注更多的是盛唐诗人,也就是李、杜、王、孟这些名家。其实整个唐代都是一个诗歌的朝代,或者说唐朝就是中国最具诗性的朝代。在中晚唐的时候,优秀的诗人依然层出不穷,而温庭筠与李商隐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他们在当时就并称...
对话古典 | 我为伤春心自醉 历来说李商隐多情甚至滥情,说多情可以,他对万物都抱有深情,而说他滥情则是最大的误解。事实上,李商隐对爱情的忠贞是同时代人难以比肩的。我们从李商隐同妻子王晏悦的感情上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李商隐的妻子王晏悦去世不久,李商隐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邀...
经典重读 | 将鲁迅和人民一起高高抬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以下简称“《有的人》”)这首诗最初发表于1949年11月1日出版的北京《新民报》。据臧克家自述,这首诗是他在这年的10月19日,也就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前往当天刚刚正式对外开放的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参加了...
经典重读 | 废名的诗与禅 最能拨动人的情弦的莫过于诗,小诗更能捕捉情思的一刹那。现在,铺在我写字台上的《十二月十九日夜》就是这么一首小诗: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学会聚焦 | 当“专业主义”遇上DeepSeek 临近春节,李浴洋兄突然来命令,要求谈谈个人认为的“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大问题”。我固然有一些相对感兴趣的现代文学研究话题和领域,也有十分景仰和关注的学者,却挥之不去一种可耻的犬儒心态,感觉什么都近乎无意义,套用一个流行的说法,似乎患上了学...
学会聚焦 | 育己与渡人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或有两解:一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需要钻研和解决的“‘真问题’与‘大问题’”,“现代文学”是对象,内含作家作品、思潮流派、语言文体等维度;二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本身存在的“‘真问题’与‘大...
学会聚焦 | 如何建设国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些年逐渐式微,“真问题”和“大问题”渐次成为行业内的自我感觉,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的状态——现代文学的“大问题”也是时代的“大问题”,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情况是,当代文学研究逐渐现代化,现代文学研究逐渐古典化,当文学批评沦...
学会聚焦 | 中国现代文学的内面与反抗性之所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面对的问题与中国现代文学所面对的问题,当然是在不同层面的,分别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各自所处的时代及关切相联系。然而若完全抛开中国现代文学来专谈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是无法谈到所谓“真问题”与“大问题”的。那么,中国现代文学...
学会聚焦 | “复数”的东方文明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性 2024年7月16日下午,在第五届青年学者创新研讨会的闭幕式上,大家都还沉浸在圆桌论坛未尽的争议中,李浴洋老师说他要借主持人的身份给我们读一条洪子诚老师发来的微信,大家静了下来。信息很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洪老师写到,你们讨论现代文学的时候,...
语文讲堂 | 杜诗的现地意识以及对杜诗的现地考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知识和对知识检验的关系。“读万卷书”是从杜甫“读书破万卷”而来,但杜甫没有明确说“读书”和“行路”结合起来。实际上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既读书又行路,二者结合有很好的体现。借用“现地”的理论和方法来说,杜甫有很强...
语文讲堂 | 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 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这样的个性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说:“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间。”李白其人其诗与《庄子》关系密切。李白《赠宣城宇...
百家茶座 | 中国诗学这棵树 这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构思于1988年,完成于1990年并答辩通过,得到通讯评委汤一介教授、程千帆教授、吴孟甫教授以及答辩委员钱仲联教授、周振甫教授、徐中玉教授、王运熙教授、周勋初教授的宝贵意见与不同程度的奖掖,他们对论文具体的章节和细部,...
百家茶座 | 神秘微笑的背后 卡特琳娜的传奇一生 卡特琳娜是当地酋长雅科夫的女儿,天性自由奔放,像风一样无拘无束。她经常骑马奔驰在高加索高原上,与树木、动物、神灵和英雄们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她所在的民族超然于时间之外,而她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难懂的。“卡特琳娜”这...
百家茶座 | 谢冕《碎步留痕》:序与编后记 风景的祝福 孙民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 没有疑问的是,随着商业驱动的大众旅游的勃兴,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旅行和旅行写作的某些功能和意义丧失了。 二十多年前在我国大陆出现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大概是可与迪士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