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学拼图

作者: 张志忠

随着海洋意识的增强,国力强盛之后开发海洋的勃勃雄心,全球化时代海洋争霸的危机加剧,近期中国海洋文学的兴盛前所未有。但是,着眼于当下的海洋文学创作新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宏观研究,却严重匮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指出:“现阶段我国海洋文学研究,在纵向上偏重古代海洋文学研究,在横向上偏重欧美海洋文学研究,对当代中国海洋文学研究较为薄弱。”①这是一大痛点。

本文力图从地理学分布考察入手,以四海为界,对近期中国海洋文学做一次宏观扫描,短平快地切入晚近文学的新态势,做一幅草图,有待方家增益和补正。

一、渤海:旅顺口之痛切与环球游之诗意

从鸭绿江口到山海关,再经北戴河和黄骅港,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岬的联线与黄海分界,就是渤海的漫漫海岸线。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穿越千古的雄篇。庐隐的《海滨故人》,是现代文学中的开新之作,为海滨生活留影,为女性文学拓荒。1980年代,邓刚写“海碰子”的《迷人的海》,在人与海洋的碰撞与交流中,写出粗粝豪迈的人生,被誉为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韵味。近年间,对于海洋文学的书写,仍在艰辛前行。领风骚的是两位军队作家:陈明福和胡世宗。

陈明福(1937—2022),浙江宁波人,1963年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后,在驱逐舰上任部门长等职,1981年调大连海军政治学院任教,对海军舰艇的实践运作和海军战略有亲身体验,后从事海军政治工作教学和科研,同时在军事纪实文学方面卓有贡献,出版政工专著、军事论著、海洋科普读物、文艺作品26部。陈明福着眼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海上风云,著述有“中华名舰系列”(《“重庆舰”举义纪实》《“中山舰”沉浮纪实》)、描写甲午海战殉国将领邓世昌的《海疆英魂》,以及在日俄战争中作为战略争夺要点之旅顺军港悲情的《焦土血港》等,其代表作是长达80万字的《沧桑旅顺口》(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作者从旅顺地名的历代变更开笔,考察旅顺港的起始:作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军港,拱卫京津的军事重地,曾经寄托了朝中有识之士和热血军人的报国希望。但是,事与愿违,它百余年间屡次见证了落后挨打屡遭外侮的惨痛事实。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军港就是在日军海陆夹攻而清军指挥不力的情况下一败涂地,日军占领旅顺后的屠城杀戮,永载史册的耻辱柱。继日军之后,觊觎东方军港已久的沙皇俄国夺得旅顺军港,却在日俄战争中再度被日军击败,末日大清则宣布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拱手将大好河山让给日俄作为交战之地,土地河山与民众惨遭蹂躏……学者的资料搜集与严谨爬梳,军人的战略战术眼光与热血气概,从军事与战争延伸到民族性与文化的寻根,以及生动的文学笔法,皆为作品增色。如日军占领旅顺并且屠城后的几个章节:“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日本的诡辩”“日军如此凶残的文化根源”“旅顺口陷落的历史沉思”,皆可见出作者的视野开阔、角度多样、层层推进和思考透辟。凡此种种,使得《沧桑旅顺口》具有很强的史实性和可读性②。

如果说,陈明福的史家之笔向我们展现出沉重而富有启迪性的纷纭往事,那么,另一位军旅作家胡世宗,则是一位常在潮头站立的弄潮儿。胡世宗从沈阳第二师范学校中文专业毕业之际投身军旅,是时也,正是蒋介石声称“反攻大陆”甚嚣尘上的1962年。此后数十年,胡世宗以军旅诗人名世,《我把太阳迎进祖国》等歌曲亦受到欢迎。2015年,胡世宗夫妇搭乘歌诗达·大西洋号邮轮,开始86天的环球之旅。邮轮从上海出发,绕地球一周,访问了五大洲的18个国家、28个港口,途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胡世宗以日记的方式在新浪博客发表旅途见闻,然后将其汇编为《地球是圆的:我的86天环球之旅》③。

但这并不是即兴而成的急就章。在登船之前,胡世宗就接受出版社的约稿,要将邮轮之旅的感受写成一本书。为此,胡世宗做了很多准备,对邮轮途经的诸多地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进行尽量的搜集,做足了案头功夫。让我们以其中的《第十八站:美国/纽约》为例,体会一下这部游记的缜密。

下面这段文字,就是我所见过的对纽约自由女神塑像的介绍中资料性最为完备的:

这座雕像,是由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迪设计的,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动作为蓝本。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光芒。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铜板,象征着这一天签署了《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④

加之胡世宗在军营与文坛的多年历练,军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才气,使得这部环球游记大气与灵气兼而有之,雄放与豪情见诸笔端。

从海上进入纽约,自由女神像是必经之地——这是由自由女神像所在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当年的建造者精心设定的:自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以来,那些远涉重洋为逃避暴政迫害与歧视的流亡者经由大西洋进入美国,纽约是他们登陆美国的第一站,而矗立在面向大西洋海面的自由女神像,就是最早地向他们昭示进入自由之所的宏伟地标。胡世宗富有诗意地写道:

在我们的邮轮经过自由女神的瞬间,我感觉仿佛纽约一切楼厦都不再高大了。⑤

这就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宏大的命题,予以最简洁的处理。相反地,胡世宗经常会发现或者发明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话题,并且将其处理得风生水起。在谈论过自由女神塑像这么高大上的话题之后,如何承接随后的陈述脉绪呢?胡世宗突发奇想,揣想即将看到的第一个美国人——这也是作者在美国本土上即将看到的第一个美国人——会是什么样子?这一个,是仅仅这一个还是有某种象征性呢?有出国经验的中国人不计其数,但有谁会做出这样的预想,并且兴致盎然地将其进行到底呢?古人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出东坡,意取象外神。”胡世宗给自己也给读者出了个难题。这一个美国人如果平淡无奇,当然卑无高论,如果他的身份一目了然,胶着在某一现成的阐释框架中,却也不甚讨巧。还是用诗人佳句来比喻,胡世宗的手法恰如杜甫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宋代一位文人所持的杜甫诗集中,此诗句漫漶不清,“过”字缺失,他和文友猜测此处当用何字,试用“度”“下”“疾”“落”等,都欠妥当。在见到完善的杜诗版本后,才叹服杜甫诗中用字的精准。胡世宗的文笔,也非常精彩。请看接下来的文字。纽约这样繁忙的城市,人们都在汽车和地铁中,因此只见“川流不息的车辆”而不见行人,这延长了胡世宗的期待,也让这期待的紧张感染到读者。一个精密的细节出现了,作者“举着望远镜在看”,可见行人之难寻。“这时,在我望远镜的镜头里出现了一个人,是一位骑着电动自行车的人,他头上有头盔,头盔上是竖条的红、白、蓝的颜色,很像是美国国旗,他匆匆而过,我看不清他的脸庞。这就是我们船只靠岸时刻我看到的第一个美国人的身影!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脚步匆匆;脚步匆匆,许是我在美国见到的第一个美国人留给我的深刻记忆。脚步匆匆,难道就是美国和美国人给我的一种昭示吗?”⑥

与此同时,这部游记并非只会讲形而上的哲理,只会抒写凌虚高蹈之玄思,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充满凡人的柴米油盐的。胡世宗有一句名言:“假如你对生活热爱,就不该让一页日记空白!”不让自己的诗笔留下空白,是因为对生活充满不倦的热爱。沿途国家的风土人情自不待言,就连市场的商品、餐馆的啤酒、货币的比值、不同商店中同一药品氨糖的价格比较,都被胡世宗摄入眼中笔底,由此透露出的奥秘则是对生活中的人们充满了解和交流的热情。在一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何况是匆匆行旅中,胡世宗却始终在和游轮上的工作人员、路上碰到的行人、出租车司机等各色人等无差距地进行对话,对他人的尊重,渴望交流的心态,溢于言表。在逐时逐地记述游轮所过之地外,胡世宗还为游轮上结识的各色人等留下深深浅浅的身影,在他的笔下,有文化艺术名人如在游轮上一展歌喉的著名歌唱家程志,有在海轮上工作30年的老“海漂”老船长,也有在游轮上坚持跑步的白发跑者,有在游轮上结为好友的“十姐妹”。是的,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二、黄海:生机勃勃与科技创新的交织

相距不远的青岛和日照,是当下海洋文学创作成绩较为醒目的地标之一。

《诗经·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被今人指认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学之滥觞,它的解释是对商代以东夷滨海地区为主的对外航海及经略四海的能力的称颂。其后,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崛起和齐文化的勃兴,都借力于海洋的富饶。1920年代末期,杨振声出任新创建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他率先提出在青岛大学建成海边生物学研究中心;同时,从1930年代到抗战中后期,杨振声创作的《抢亲》《报复》《抛锚》《荒岛上的故事》等,则是中国现代海洋文学的重要奠基石。共和国时期,著名小说家和电影文学作家叶楠的海洋题材电影经典之作《甲午风云》,就创作于青岛,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创作室服役期间。

凡此,都成为我们讨论三位青岛作家许晨、刘宜庆、阿占的海洋文学创作的逶迤文脉。

三位作家的作品,鲜明地表现了海洋与人的关系,海洋对人类的馈赠,海洋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传奇性改变,人们对海洋、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秉持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个人高风亮节的不懈追求与坚守。这正好构成了海洋文学的诸多向度,历史感,当代性,海洋学家与半岛渔民,科学探求与日常风景。人物的命运浮沉,系于海洋的脉动,也融入百年中国的现代化宏伟历程。

刘宜庆的传记文学《海洋先驱:唐世凤》,传主的一生穿越了20世纪的前期和中期,是为中国现代的海洋学科建设筚路蓝缕以启海洋的一生。唐世凤是把论文写在海洋上的科学家,他参加和带队考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这都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海洋勘探。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从英国返回,以热切的报效祖国之情,让他拒绝了本属常规发放的回国旅费,为抗战节约宝贵的外汇,选择了廉价地搭乘货轮辗转回国,几乎丧生于德国潜艇的群狼袭击中。而青岛成为他最终的安身立命之地,为新中国的海洋建设做出特殊的贡献。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由此有机地融合为一。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屡次因为家贫而辍学,但又不折不挠地追求学术,在动乱时世中坚守初心,终于成长为中国海洋学界的泰斗,读来荡气回肠,可钦可叹。

阿占的中短篇小说集《墨池记》和散文集《海货》,都是贴近当下、全身心地投入海洋的力作。尤其是写当代渔民的《满载的故事》,把渔民满载的海上生涯描写得惊心动魄,有些场景和情节令人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总括而论又是充满中国特色的成长小说。“满载是个天才。对于风向,汛期,洋流,鱼窝,总是有着天然的预感和本能。不上船,不闯海,在滩涂上讨生活,照样不会空手而回。”然而,神秘而威严的大海的召唤,使他违背母亲的告诫而踏上远行捕捞的船甲板。满载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威震一方的传奇性的船老大,靠捕鱼致富,不算难事,却又受到不去捕食正待产卵的雌鱼的青庄鸟的启迪,懂得了打鱼有节,觅财有度,古风盎然,敬服海洋。孰料,市场化的侵蚀,改变了古老渔村的文化生态,在急于暴富竭泽而渔地向大海无度索取的村民面前,他被视为“疯子”,海洋污染和毁掉滩涂新建的海景房火爆大卖的现实,成为满载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后海》亦是可圈可点,改革开放时代后海人家的追求与打拼,呈现出强悍的生命活力与向善意志。作品主人公谷子的“英雄救美”获得报偿,因此而入赘前海“高门槛”人家,书香门第,岳父是海洋鱼类专家,妻子是美术学院出身的画家。但是,在脱去工厂子弟、打工一族的身份后,谷子却怀念起当年四兄弟济济一堂的贫寒而快乐的生活,怀旧情绪油然而生。这让人惆怅而困惑,人生的追求何以如此艰辛?

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耕海探洋》等,在在显示其创作实力,鲁迅文学奖等重量级奖项,则是对这位笔耕不辍的作家的高度肯定。他的创作,盯紧以青岛为基地的当代探海英雄,先后两次跟随科考船只远涉重洋,一次是跟着“蛟龙”号母船去体验观察深潜,一次是与“科学”号科学家们同舟共渡,甘苦共尝。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晨都做到了。新时代的海洋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以及中国海洋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最新的科技制造水准,都附着在他的笔下,踏万里浪,探瀚海志,抒时代情。为了写作《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为奋战在现代海洋科技探索第一线的中国海洋人树碑立传,历时数年,对深海潜水器的发展历史爬梳整理,进行历史追踪: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有载人深潜能力,深度达到6500米。美国的深潜器为打捞落入海洋中的氢弹立下汗马功劳,法国的深潜器为失事飞机打捞出落入海底的黑匣子立下奇功,俄罗斯的双深潜器将俄罗斯国旗插到北冰洋海底,激起各海洋强国争夺北冰洋的新浪潮;中国海洋科技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将自己的创新目标直接确定为研发下潜深度为7000米以上的深潜器,对中国海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人员的探险精神做出双重的考验,拼搏奉献,不负初心,终于达致在世界海洋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62米的空前深度。为勇于拼搏的海洋人喝彩,不但是歌颂那些兢兢孜孜终获成功的人们,也赞扬那些激扬意志敢为天下先的人们。《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的主人公郭川,是中国职业帆船航海第一人,在帆船航海领域获得过诸多“第一”,在一次从旧金山到上海的长途远行中意外失踪,作为社会新闻曾经引人注目。在徐晨笔下,这位航海家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浮现出来,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作为奥帆赛主场的青岛组委会如何谋篇布局,推出郭川作为青岛市形象大使,驾驶帆船出海畅游,就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