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 数智化时代的文学批评 当下,我们正进入数智文明的时代。文学批评所面对的是急剧变动中的现实,甚至包括“现实”一词的内涵本身的变化。数智时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所谓人工智能的威胁、技术变革的社会后果。如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所说:“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
当代前沿 | 四海之内: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学拼图 随着海洋意识的增强,国力强盛之后开发海洋的勃勃雄心,全球化时代海洋争霸的危机加剧,近期中国海洋文学的兴盛前所未有。但是,着眼于当下的海洋文学创作新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宏观研究,却严重匮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指出:“现阶段我...
当代前沿 | 西方海洋观与文学:以《小说与海洋》为例 如果我们说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那么,这个说法无疑太简单,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是西方文明与海洋发生的联系,比我们中国文明要大得多,这可能也是不争的事实。《海国图志》问世以来,我们对自己作为太平洋国家的身份拥有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因而,对涉及...
当代前沿 | 海洋与文学、人性 海洋为诗人、文学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时而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喜悦,时而又是“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梁启超诗句)的感慨,更有“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诗句)的豪放……可谓各有千秋。于是,中外诗人、文学...
当代前沿 | 寄意于象征与写实之间 一、从神话到现实: 近代中国海洋认知的文学发生 文学表现离不开人的经验与想象。中华民族从历史发展看,首先是个大陆民族,其早期生活与海洋的关系,远不如与土地那样紧密,其有关海洋的经验与想象,自然也不像有关山水田园的那样丰富多彩。有关海洋的表现...
今日批评家 | 重置身体的等级:中国网文与后人类的“身体” 在定义“谁配为人”的种种知识机制中,文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文学叙事在经验化语义关系的编织中,创造了种种人作为主体的隐喻,将人与“非人”的差异潜移默化地转为不证自明的经验性常识。不过,新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网络媒介等)对生活的渗透和思想...
今日批评家 | 从鲁迅研究“转身”的新锐领军 近几年来,李玮教授可称是网络文学研究界风头最健的新锐学者,她以旋风般的姿态登场,并以温柔坚定的力量发挥着持久的席卷力。 在我的印象中,李玮的名字是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文学青春榜。这个榜单于2022年5月首次发布,至今已发布3次,最初是...
今日批评家 | 网文研究界的“稳健流”:李玮印象记 2021年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成立,我受邀作为中心的特聘专家,在成立仪式上初次见到担任中心执行副主任的李玮。不聊不知道,当年还不满40的李玮,竟然已经担任教授、博导好几年,这在以“卷”著称的江苏高校里可真不简单。自2021年至今,认识李玮...
理论新见 | 作为意义主体的“后人类”:人类之后的符号学 人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① “后人类”,英文post-humanism,无论是中文或英文,词义都不是很清楚。经过近半个世纪来的激烈讨论,这概念可能被弄得更加复杂。尤其是这个关键概念对人类作为...
理论新见 | 提示词工程:智能长篇小说的核心驱力 一、源起 大约在三年前,我开始组建团队,探索智能写作的方法①。从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角度来看,智能写作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只要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便能够大展拳脚。当时,我们制订了智能写作的方案,并邀请了计算机、文学、语言、哲学、古籍...
理论新见 | 论刘慈欣对西塞基·罗尼“新知”概念的征用 中国科幻大师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讲述了人类与外星文明三体的接触和冲突的故事,该小说曾荣获雨果奖等国际奖项,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与赞誉。美国互联网流媒体订阅播放公司网飞宣布将与《权力的游戏》的主创David Benioff和D.B. Wei...
批评论坛 | 青年学者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 我是抱着告别的态度来参加第五届青年学者创新研讨会的。正如在会上的主题演讲《对年青一代学者的最后寄语》中说的,我最近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向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告别:参加纪念王瑶先生诞生120周年的系列活动,是向导师告别;参加《陈平原文集》研讨会,...
批评论坛 | 总体性视野与历史感生成 这次会是个务虚会,就像会议的主题“挑战与未来”,都不是能轻易落实的话题,所以不要求提交会议论文。这对于越来越正规化的学术会议来说似乎很少见了。不过会议的初衷就是提供青年学者一个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尽管现在网络发达,随时可以线上交流,但再怎么...
批评论坛 | 论“代际”,不如谈“时代” 2024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来说,是重要而繁忙的一年。时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5周年,从去年开始,相关的研讨会、论文集就已经开始筹备和推出。时逢王瑶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学术讨论也系列展开。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
批评论坛 | 直面变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再造 2024年7月14—16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新文化运动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挑战与未来——第五届青年学者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
现场 | 人文史视野中的声音研究 2023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我的《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该书聚焦于现代中国的演说及演说学,带入无边的国事与有声的文学,给沉默的历史添加一道声轨,学界及社会反应都很好。该书推出半年即重印,且被纳入2023—2024年度国家社科...
现场 | 文化史发声:对陈平原《有声的中国》的听觉与声音理论诠释 文化史家为了触摸历史真实,既要寻找历史遗存,也需要对历史的意义进行阐释。对后者的再认识,也会带来对前者的再发现,反之亦然。然而,现代专业领域和知识结构的割裂,铸就了对历史真实进行探寻的障碍。学者们的努力被分流到文学、史学、考古学、哲学、审美...
现场 | 声音的伦理与技艺 一、无声的中国 声音的光谱,一端是沉默、呻吟、咿呀学语,另一端可通达严密的逻辑、流畅的表达及精巧的修辞。声音的伦理问题则摆荡在沉默与呐喊、难以启齿与言过其实的两极之间①。正如陈平原在《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中所说:“不管是呐喊、...
现场 | 唤醒中国,催眠中国 一、导论:启蒙者的催眠术 自晚清传入中国之后,公众演说的宣传与尝试总是与民族危机以及知识分子和政治实践者们启蒙民众、救亡中国的努力纠缠在一起。作为最早的演说推广者,梁启超就将其与学校、报纸并列,称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以福泽渝吉为例,他把演...
现场 | 贺绿汀的《游击队歌》与抗战时期的战地流行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救亡的歌咏运动却是如潮水一般泛滥于全国各地”①。在此之前,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已经形成热潮,也涌现了大量的救亡歌曲。那时,救亡歌咏运动主要集中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大城市之中,传播也高...
对话笔记 | 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周旋 一 王海龙:李老师您好!此前您已经接受过相当数量的访谈。所以我今天首先想问,您对于“访谈”这种形式本身有什么看法? 李敬泽:访谈通常是采访者带着问题,想要了解受访者的想法。我不至于愤世嫉俗地说访谈毫无意义。事实上,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有时采访...
对话笔记 | “金枝芒、贺巾与马华文学史”学术对谈 时 间:2024年5月28日下午 地 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200 主 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主持人:程光炜 对谈人:张松建、李松睿、王秀涛、宋声泉 讲座中,张松建在概述新马历史和马华文学史的基础上,从金枝芒和贺巾的文学文本出发,具体介绍...
现象解读 | “地方”的崛起 2023年12月17日,在《江南》杂志的组织下,召开了2023“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浙江是现代中国文脉最强盛或最强大的区域。鲁迅、茅盾、郁达夫等,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当代作家中金庸、汪浙成、温小钰、叶文玲、余华、麦家、王旭峰、...
现象解读 | 文学南北:从局部到整体的叙事美学 一、文化自觉: 新时代文学审美变革力量的显现 “新东北文学”与“新南方写作”指向空间,也涉及时间,展示的是统一中国的局部景观,其间,地方赋予了它们抵抗“中心”的文化主体地位,这已然昭示出整体社会情境的群体认同,是新时代文学审美变革力量的显现...
现象解读 | 如何在坚冰中点燃火种 一 以文学事件发端,被黄平称为“新东北作家群”的三位青年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格外引人注目。无论是“破圈”还是“东北文艺复兴”,他们在众声喧哗中,劲爆出一个又一个蕴含张力的关键词,让文学跻身到更为宽广的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不仅如此,在文学场...
现象解读 | 由“边缘”向“世界”的腾挪 当下,地方性文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基于地域的经验与想象广泛且深切地呈现在文本之中,与之相关的讨论也正在不断展开。在诸多地方性话题中,“新东北文学”和“新南方写作”是最受关注的两种文学浪潮,尽管二者在叙事内涵、美学特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现象解读 | 冻土深层发掘出的艺术霞光 在《东北故事集》的后记中,迟子建提及这三年自己踏遍北方旷野中富有灵性的山川河流,并把如影随形的景象幻化为故事的密林。“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万千感慨,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
批评场域 | 王蒙·耄耋顽童·《霞满天》 一、《霞满天》故事提要 王蒙的中篇小说《霞满天》是一“奇葩”,讲的是“前所未有的奇葩故事”①。《霞满天》2023年3月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收两个中篇小说《霞满天》和《生死恋》。本文论评的是标题之作《霞满天》,此篇分为21节,共约4万字。先...
批评场域 | 南方写作或诗意小说的新形构 谈龚万莹的小说,没有办法不谈到她的地方性,也就是其南方性。因为她一出手,就显示了浓厚的南方情调——更具体一点说,是“闽南情调”。她的叙述中充满了夏日茂密与葳蕤的草木气息,充满了雨季的幽晦与潮湿,还有一种童年时光与经历中特有的缥缈与不确定性。...
批评场域 | 讲述时代的故事 文学的历史演变表明,文学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虽然有时与社会发展会不同步或不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大多数的时间里,在物质生产条件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制约下,文学与社会发展具有同步性或一致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体现出不同时...
批评场域 | 《补天·雍州正传》: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与方法 作为一位西部本土作家,徐兆寿从2014年的长篇小说《荒原问道》开始,便将其叙事聚焦于西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其后的长篇小说《鸠摩罗什》、随笔散文集《西行悟道》《问道知源》等,都表现出这种鲜明的写作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徐兆寿由对全球化语境...
批评场域 | 具象、意象、变象三重影像达成的“事中之艺” 30余年来,张执浩感知万物的精微度日益精进,他总能从庞杂生活提纯出新鲜的诗意。从不缺乏鲜活的现场感、即时的鲜润感,张执浩让诗歌总是持有37度的人体温度,又葆有恒定的内部能量。“不知不觉,我已经活到了顺应命运之年,如何从这种顺应中获取智慧,可...
艺术时代 | 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美学探析 一、引言 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而且还深度体现了空间设计的独特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美学,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建筑结构与精心设计的布局之中,更是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空间的动态互动,以及空间与周遭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些民居...
艺术时代 | 同源异构:论当代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形式互文 中国画与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两大重要的艺术形式,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类美术史学界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演进源于历代艺术家不懈的探索、传承与革新,其体现出鲜明的东方美学特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陶瓷绘画专指以绘画工具,使...
艺术时代 | 天琴艺术的历史传承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天琴艺术作为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音乐、舞蹈、唱本、仪式与服饰的完美融合,更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从历史价值到艺术价值,再到社会价值,天琴艺术展现了多维...
艺术时代 | 《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评委匡达蔼、吴俊、吴义勤、邱华栋、何平、何向阳、张洁宇、张清华、张燕玲、陈汉萍、陈思和、陈晓明、季进、贾梦玮、程光炜、曾攀、谢有顺(以姓氏笔画为序)对编辑部评出的十五篇候选论文,经过独立审读,以邮件投票方式评出以下六篇获奖论文(以得票多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