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文研究界的“稳健流”:李玮印象记
作者: 许苗苗2021年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成立,我受邀作为中心的特聘专家,在成立仪式上初次见到担任中心执行副主任的李玮。不聊不知道,当年还不满40的李玮,竟然已经担任教授、博导好几年,这在以“卷”著称的江苏高校里可真不简单。自2021年至今,认识李玮不过三年,但对她的印象丰富又充满细节。
一
“稳健”是我对李玮的最初印象:情绪稳定、作风稳健,无论什么工作都能保证质量,满足大多数人的期待。
说起来,我和李玮还有些“学术亲缘”。我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李复威教授门下,李老师是北京大学王瑶先生“文革”后录取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而李玮的导师朱晓进教授则自1982年开始师从王瑶先生。虽然年龄差距较大,复威老师和晓进老师并不相识,但也算同门师兄弟。这样看,作为复威门下的我和朱门的李玮的缘分,竟早在前辈师长那里就埋下了伏笔。
李玮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网络文学。在进入网络文学研究之前,她已经在鲁迅研究这一方向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间付出的努力也可想而知。从卓有成绩的鲁迅研究领域转入依然毁誉参半的网络文学圈,从画风稳健到华丽冒险,我颇看好她的这份自信勇敢。作为做现当代史料研究的女老师,学风稳健、循序渐进顺理成章,但这些品质如果平移到新兴的网络文学领域中,是否同样气质契合?这可就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并且,人到中年突然转换赛道,从鲁迅研究转入看来丝毫不搭界的网络文学研究领域,这一选择在她所笃定坚持的学术道路上是否明智?从鲁迅跨界到网络,一贯稳健的好学生、好老师画风突变,李玮自己的内心如何自洽?
在接受《文学报》采访时,她专门就此做出了回答。她说起钱理群教授在B站的视频课中戏称鲁迅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先驱。确实,哪怕身在百年前,鲁迅也是一位对新媒体充满探索欲的作者。我们知道,鲁迅不仅刀笔辛辣、文采飞扬,还善于利用当时新兴的大众传媒。他热衷办刊,还通过报纸这一更及时有效的手段积极发声;现代报纸、期刊不仅在鲁迅观点传播中功不可没,也由此成为其扶植青年、传播文学革命理念的重要手段。在他辛辣犀利、嬉笑怒骂的杂文中,我们很容易辨认出“非文学”的差异化姿态。这种及时、敏锐针砭时弊的做派,与当今微博大V、朋友圈表态、积极制作公众号的知识分子何其相似!
我虽是鲁迅研究外行,但说到鲁迅与当代网络文学的联系,我却早有了解。在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鲁迅”这个名字并未缺席。2001年,早在“网络文学是文学吗?”这一讨论还沸沸扬扬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出版《网络鲁迅》,尝试以文学偶像的网络接受打开文学的跨媒介对话。该书收集了网上有关鲁迅先生的评论、站点和学术评论现状等,相当于以现在网络文学研究常用的读者反映或共创模式来看待文学经典。在那个人民笃信互联网精神就是草根精神的时代,鲁迅不仅充当着早期网民精神领袖,其一针见血、精当深刻的文风也是早期格言警句式早期网络金句的典范。20余年过去,在以成熟鲁迅研究者身份进入网络文学领域的李玮看到,“B站、豆瓣、知乎、微信公众号上都有大量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话题、推文或改编作品”,在当下数据为王的新媒体领域,鲁迅依然能成为流量密码,甚至被称为“亚洲第一梗王”。李玮认为:“依托具有传播力的媒介,突破‘文学’的框架,及时、敏锐地表达、传递当下社会的情感、欲望、想象或日常生活,网络文学在这一意义上承继了鲁迅传统。”并声称在自己开始接触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正是鲁迅研究的问题意识、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等,起到了重要启发和借鉴作用。
二
谈到李玮,就要谈到江苏省作协、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秦淮区政府合作成立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以中心为平台,她获得了来自作协、地方政府和学术单位多方的强力支持。李玮及其团队非常善于发挥现当代研究者长于批评、关注作家作品的特色,从当下庞大网络文学最需要的评论实践入手,积极介入现场。用欧阳友权教授的话,她和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为网络文学批评贡献了许多锐气十足的声音”。作为全国首家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直面文艺创作和传播新变,充分利用一切新媒体形式,与bilibili视频号、知乎、微博联动,开展包括评榜、活动、全媒体宣传等一系列互动,通过每天更新的“扬子江网文评论”微信公众号,开启线上线下评论联动,为网络文学评论提供了可喜的经验、及时的信息和不容忽视的资料。与一众公号不同之处在于,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推出的文章尤其注重敏锐性和及时性,力争对网络文学做出引导性的有效评论。这种特色使得这一公号已经成为网文评论界的重要品牌化阵地,充分发挥了文字评论、纸媒评论之外新媒介即时反馈、同步传播的优势。
李玮的贡献却不只在于江苏的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还涉及方方面面,如今说起国内网络文学重要事件大都有她的参与和贡献。她作为“网络文学·青春榜”召集人,以大学生文学期刊《青春》为纸媒依托,组织全国多所高校共同推出“网络文学·青春榜”;带领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和网络文学IP融合生态建设的要求,每年发布“扬子江网络文学最具IP潜力榜”,以跨业态合作的先锋性与专业水准突出的前沿性,筛选出诸多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加强对文艺传播的产业链全程关注,追踪评论网络文学媒介转型的影视等改编产物;并主办中国网络文学IP转化对话会。
承担如此众多繁杂任务的同时,李玮本人也毫不懈怠,甚至在新研究领域的激励下焕发更大活力。她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变迁与发展趋向研究”,中国作协理论支持计划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研究”“中国网络文学阅评计划”,在多家杂志开设专栏,《从类型化到“后类型化”——论近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变(2018—2022)》《网络文学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篇高质量的评论文章发表于《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高规格报刊。
与文艺学、现当代等根基深厚、历史悠久的成熟学科比较,网络文学研究只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方向,研究者全凭个人兴趣进入。虽然网络文学产业轰轰烈烈、网络文学作品滔滔不绝,但其实网络文学研究与批评只是一个人少力弱的新方向。虽然日益受到重视并吸引不少年轻人,却依然显得单薄。但也正因跨学科、人员少的特点,我国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特别开放包容,特别乐于吸纳来自各个方向、各个年龄段的参与者。因此,国内不少网络文学活动和学术会议上,总是不经意就能形成学科交流和跨界对话。像李玮这样拥有独立观点、开阔视野和深厚史论背景的青年研究者加入,对江苏乃至全国网络文学发展来说都是重磅利好。
南京师范大学年轻的教授、博导,江苏网协副主席、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阅评计划执行人、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学“青春榜”发起和负责人……网络文学领域诸多学术任务和事务头衔纷至沓来,而看似柔弱的李玮却咬着牙坚强接了下来,得心应手、井井有条。她的魄力、效率和职业精神令人由衷敬佩。由于微短剧风头正劲,诸多网文作者有改编、创作微短剧的意愿,李玮悄悄跟我说,近期也考虑再跨一界,从文字到视听,亲身投入网络时代全媒体制作。这有什么好犹豫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认识李玮不过3年,相处的点滴积攒了不少,看到她进入网络文学领域短短时间就聚集起那么多资源、办了那么多事,真为她高兴。网上所谓的“稳健流”,指的是主角一反常规爽文逆天好运、浮夸打脸的风格,稳扎稳打步步前行。这感叹用在李玮身上也颇合适,李教授实在太稳健了!
(许苗苗,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