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评委匡达蔼、吴俊、吴义勤、邱华栋、何平、何向阳、张洁宇、张清华、张燕玲、陈汉萍、陈思和、陈晓明、季进、贾梦玮、程光炜、曾攀、谢有顺(以姓氏笔画为序)对编辑部评出的十五篇候选论文,经过独立审读,以邮件投票方式评出以下六篇获奖论文(以得票多少为序):

《降临在瓦村麦田里复活了的死魂灵——以〈买话〉为中心看批判现实主义的镜像书写》

(丁 帆 2024年第6期)

作为乡土文学研究的专家,论者依托百年中国乡土小说史,充分梳理批判现实主义方法的发展脉络,以纵横捭阖的学术视野和入木三分的笔力,创造性发掘鬼子《买话》的“荒诞批判现实主义”,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现实的镜像呈现以及对人性异化的反思,并以《买话》为考察视角,深刻揭示当代中国乡土小说新的支撑点与走向。文章于坦诚中对话,于朴素中追问,层层深入,要言不烦,颇具启示意义,是一篇极富理论高度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重读“文学家”莫言或文学世界中的小说与戏剧》                          (王 尧 2024年第2期)

论文关注莫言获奖前后的多元评价与相关研究,对莫言及其文学世界做出了别具一格的总体性评价,认为莫言作品无法被文学史概念统合的“冗余”,成就了其经典性和阐释潜能。论者肯定了莫言对现代汉语力量的释放,重新探讨“文学家”的内涵,并将当代文学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观察。文章视野开阔,收放自如,透辟深刻,体现出一种“打通”意识,为当下浩如烟海的莫言研究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具有开创性的思路与方法。

《贾平凹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张学昕 2024年第6期)

通过对贾平凹近五十年来写作之路的梳理和阐析,全方位、立体化地勘察了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常”与“变”,在建立审美感觉结构、拓展叙事空间、塑造人物形象、营构意象世界、彰显主体精神等层面,精准总结其经验技艺与创新突破,以此烛照当代小说的历史面貌和未来走向。文章大开大合,旁征博引,充分彰明了贾平凹对当代长篇小说的贡献,并将之诉诸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从传统走向未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经验》

(刘 勇 萨支山 2024年第3期)

论者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以翔实的史料勾连文学的脉动,考辨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科经验、学术传统、人文使命,充分阐明现代文学研究与历史发展同频共振,以及与社会现实的发展紧密联结的特性。文章具有强大的问题意识和充沛的思想能量,述历史条分缕析,谈经验简洁有致,展望前景则富于学科前沿的洞见,体现了现代学人扎实严谨、质朴遒劲的学风。

《文化城何以寂寞:骆宾基的桂林经验与战时生活的精神样本》        (路 杨 2024年第1期)

文章阐述骆宾基在1940年代初的桂林生活与创作,以此作为战时大后方作家生活的精神样本,聚焦他们的精神困境与出路,以及由此生成的伦理分歧与精神辩难,在艺术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论者细致入微地呈现战时大后方作家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向,见解新颖独到,辨析犀利深致,体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对历史理解之同情的能力,推进了1940年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新路径。

《学科传统与学人研究——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45周年之际》

(李浴洋 2024年第3期)

文章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历史背景谈起,紧扣“学科”与“学人”两大关键词,以学术史的眼光,重新爬梳现代文学学科的演进历程,通过丰富的例证,揭示研究史、学术史、学科史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考察三代学人的身份定位及其在学科史上扮演的角色,由此彰显“学人研究”的重要意义。论者知人论世且富于理论自觉,阐释从容客观,逻辑思路清晰,兼具档案性与前瞻性,开拓了现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