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琴艺术的历史传承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作者: 刘海嘉 温泉天琴艺术作为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音乐、舞蹈、唱本、仪式与服饰的完美融合,更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从历史价值到艺术价值,再到社会价值,天琴艺术展现了多维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它不仅是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的象征,更是促进文化多样性、民族团结与中越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一、天琴艺术概说
天琴艺术呈带状分布于崇左、防城港及中越边境,是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源自壮族原始宗教仪式,是集独奏、伴奏、歌唱与舞蹈、服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核心乐器为天琴。天琴艺术通过“弹天”“唱天”“跳天”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了壮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融合了宗教与艺术的元素,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及宇宙的敬畏与感悟。其旋律独特、情感丰富,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融入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在“唱天”与“跳天”中,天琴与歌唱、舞蹈的精湛融合完美体现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乐舞特点。2021年6月,天琴艺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性、珍贵性得以彰显,成为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审美性、思想性和历史性。
天琴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筒、筒面及琴弦等部件构成,每一处都彰显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传统天琴的琴杆分上、中、下三节,以榫卯相接,而现代天琴则采用固定杆式,琴头与琴杆融为一体。琴杆长达70厘米,半圆柱形设计。弦轴木质,长约5厘米,置于琴头下部的弦槽两侧;琴弦可选丝弦、尼龙弦或钢丝弦,音质清脆。琴筒半球状,常用葫芦瓜壳制作,筒面覆壳或薄木板,直径约14厘米,长约8厘米。现代天琴演奏技巧多样,包括弹、挑、打音、扫、上下滑音及快速夹弹等,其中打音使旋律曲折婉转,双音营造饱满和声,滑音增添旋律灵动,共同展现了天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天琴音乐以其丰富的旋律变化、独特的节奏组合及精妙的多声部和声著称,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与层次丰富的听觉享受。在旋律上,天琴音乐既有平稳流畅的线条,也不乏大跨度跳进,表现力极强。在律动上,“天乐”以均分律动为主,“天歌”则结合了均分与非均分律动,其唱腔自由,伴奏却呈现均分性律动,如《放燕》一曲中,“紧奏慢唱”的艺术特点尤为突出。和声方面,天琴音乐通过多声部巧妙结合,形成独特效果,独奏时能展现两个乃至三个声部的精妙演奏,尤其在“唱天”中,演唱与伴奏能构成多声部和声,极大丰富音乐层次感。自弹自唱时,三弦天琴以外弦为主奏,中弦和内弦为共鸣弦,形成主调式多声部织体①。而在天婆弹琴、歌友演唱时,则形成对比式多声部织体②。龙州地区的传统天琴表演中,艺人能同时发出天琴、人声与铜铃三种声音,这种多声、混声的音响效果进一步提升了音乐表现力。在歌、乐、舞结合上,天琴营造了独特氛围,使舞蹈生动、感染力强,与歌唱、舞蹈紧密配合,形成综合性乐舞艺术。如在防城港的娱乐类“做天”中,天婆们身着华丽法衣,手持天琴等道具,以基本舞姿表演,气氛至最热烈时,天婆们散开,边走边奏响天琴、对唱,此时琴声和歌声构成独特的二声部关系③。天琴音乐与舞蹈、歌唱的紧密结合,展现了其作为综合性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为民众带来深刻而丰富的艺术体验。
二、天琴艺术的历史传承
天琴艺术深深植根于骆越文化,蕴含丰富的民间传说,描绘了壮族先民敬畏自然以及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充满智慧的品格。在壮族民间信仰和仪式中,天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壮族民众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重要工具。天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更凝聚了历代代表性艺术家、作品以及乐器改良者的智慧与心血。
1.初始阶段:法器与宗教仪式的象征
20世纪50年代以前,天琴作为宗教仪式的法器,承担着驱邪避凶、祈福求安的神秘使命。在这一阶段,天琴不仅是壮族人民心中的信仰象征,更是他们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桥梁。虽然天琴演奏技巧质朴、曲目相对简单,但其宗教祭祀、娱乐、审美、交际、教育的功能显著,在壮族文化中深深扎根。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是当时主要的传承方式,李金政、沈光玉等老一辈的天琴师通过口口相传,将曲目演奏技巧和传授给年轻一代,确保天琴艺术的薪火相传。可考的李金政的徒弟有17人,如国家级“非遗”天琴艺术传承人李绍伟。沈光玉有11个中国徒弟和11个越南徒弟,可见中越天琴艺术渊源很深④。总之,天琴在这一阶段已深深融入了壮族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发展阶段:从法器向乐器的过渡
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壮族人民对天琴的热爱与探索的不断深化,天琴逐渐从宗教仪式的法器转为兼具法器和乐器性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壮族民间天琴师们一方面仍用于宗教活动,但节日中表现出一种具有固定程式的文娱活动;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尝试利用天琴进行独奏和伴奏,内容上也逐渐突破了宗教活动,成为群众的娱乐⑤。例如,防城港市民间艺术家梁臣忠、赖增华擅奏天琴,技法娴熟,独奏曲《逗天》《解闷曲》等代表性作品旋律多样成熟、结构复杂,凸显出纯器乐化的艺术特质。在崇左龙州,天琴艺术表演在壮族侬垌节亦扮演着娱乐作用。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民间艺术家也开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天琴艺术传承给更多人,为天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板八的阮胜奎、何忠君擅唱天歌,歌词诙谐,韵脚工整,他们随身携带的自编歌本,被当地歌迷视为“佳作”竞相传抄。正是由于群众普遍喜爱和认可,使得“天之乐”从神秘的宗教殿堂逐渐走向寻常百姓家。在这里,天琴艺术逐渐脱离原有宗教母体,独立发展为天琴乐曲、天歌、天舞等艺术门类,其功能由娱神转向娱人,成为一种娱乐方式⑥。
3.革新阶段:现代天琴的崛起与舞台艺术的融合
进入21世纪,天琴艺术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在音乐家们的革新下,天琴的形制、音色及演奏技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2003年,范西姆、梁绍武、农峰、韩醒等音乐家打造了《唱天谣》,成功融合了天琴的民族特色与现代音乐元素,为天琴艺术注入了新活力。次年1月,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在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大赛中荣获铜奖及舞台风采奖,随后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及重要艺术节演出,包括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传奇中国节”系列及“大地飞歌”欧洲之旅等,其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与此同时,民间工匠如秦华北等人,在天琴形制的改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巧妙地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不仅改良出适用于教学、演奏和收藏的不同类型天琴,还研发了高、中、低、超低音以及电声天琴等多种款式。在这一阶段,现代传承方式逐渐兴起,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张艺谋艺术学校等开设天琴选修课程,龙州县的新华小学、民族中学,以及南宁市区第十四中学、滨湖小学也成立天琴弹唱特色社团。通过系统课程和专业师资,培养了大量天琴弹唱人才。
4.传承与创新:天琴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天琴艺术也迎来了其创新与发展的崭新阶段。近年来,壮族天琴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传承。2013年,龙州县成功举办第二届天琴艺术节,同年,民族题材电影《天琴》在南宁人民会堂首映并荣获多项殊荣,标志着天琴艺术开始在广西地区广泛传播。此后,各类艺术活动和创作不断涌现,天琴艺术逐渐深入人心。2018年,崇州市成功创作并首演了大型花山风情音舞境《骆越·天传》,进一步推动了天琴艺术的创新发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项目广西壮族天琴艺术研修班,旨在培养壮族天琴艺术的骨干和后备力量,同时,崇左市举办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传承”为主题的天琴艺术国际研讨会。此外,崇左市还成立了天琴艺术传承中心和花山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作中心,为天琴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对天琴进行了6次改良,显著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文化和旅游部也印发了相关政策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广西“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21年,国务院更是将“壮族天琴艺术”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彰显了其重要地位。2022年,崇左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颁布了《崇左市壮族天琴艺术传承发展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天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近年来,天琴艺术在各类文化活动和演出中频频亮相,如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教学成果《月光情缘》在央视端午特别节目中精彩呈现,以及天琴弹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在龙年春晚中的惊艳表现,都充分展示了天琴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成果和独特魅力。
在现代传承方式的推动下,天琴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设置了校级天琴表演艺术团,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南宁市柳沙学校等筹建了天琴队,让更多的孩子们从小接触并喜爱这一民族乐器,为天琴艺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网络传播也为天琴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崇左市推出了“艺术云普及天琴线上学”壮族天琴艺术教学直播活动。截至目前,教学直播活动已成功举办了43场,每一场都吸引了众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参与。直播活动的累计点击量已突破200万人次,覆盖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李恩平抖音账号其中一条天琴弹唱视频仅上传15秒后就超过90万次的点击量⑦。天琴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展现壮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史诗。从法器到乐器、从民间娱乐到舞台艺术、从传统传承到现代传承,天琴艺术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和活力。
三、天琴艺术的文化价值
天琴艺术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更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多维而深远的文化价值。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到社会价值,天琴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桥梁,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1.历史价值:民族记忆的承载与传承
天琴艺术的历史价值显著,主要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上。作为壮族先民神话传说中的神圣媒介,天琴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天琴经书唱本《塘佛》有10类165个单科,详细记录了壮族先民的生命信仰、生计民俗与精神世界。如天琴唱本中的《吹香》,详细记载了稻耕文化的发展变化,这是我国至今发现详细记录稻耕文化发展变化的民间古籍之一,是壮族先民由自然生存方式向初期农耕生存方式转变的记录。而《求务》仪式布置与唱本内涵,则反映了壮族先民对生殖繁衍、生活资料生产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⑧。通过天琴艺术的传承,壮族人民得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这种历史价值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记忆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奠基,为壮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艺术价值: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天琴艺术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壮族文化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天琴乐器本身以及乐曲、歌唱、舞蹈、服饰、仪式等多种元素。其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积极吸纳现代音乐元素与创作理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和谐共生。具体表现在作品上,如《唱天谣》与《月光情缘》,无疑是天琴艺术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的典范。《唱天谣》自2003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表演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了广泛的关注。直至2010年,它在青歌赛的舞台上再次“绽放”,音乐观赏性更加美妙,表演也愈发成熟。其引腔源自民间天琴弹唱《跑马曲》的引腔,并巧妙地保留了龙州金龙调的“长调”与“喝”民歌歌种。同时,创作者们还运用了延展发展、声部叠置、串联拼接等现代艺术手法进行拓展创新,使得这部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样值得称道的还有《月光情缘》,这部作品在保留崇左市江州区鸡啼调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流行音乐民谣弹唱的音乐风格,以及音色处理、声部拓展等现代音乐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天琴艺术的表达形式,还拓宽了其受众范围,使古老艺术在现代焕发新生。天琴艺术的这种价值,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文化创新与多样性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