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青海里的小点滴(散文)
作者: 荣荣在我眼里,青海称得上幅员辽阔了,每次去几天只能走上一个角落。这次发心来青海避暑,在西宁待了一天后,又往海东这条线走了走,每个点随手作了点小笔记,集而束之,也算是献给我喜爱之地的一束文字素花。
宏觉寺
佛教寺院同名的很多,要达到名与寺符的,也就那么些词用来用去感觉妥贴些,普济啊、广济啊、灵隐啊、云林啊……。宏觉这个名称算是与众不同的吧。但国内也有同名的一座,在南京,也是一座名寺,是明正统年间改名为宏觉的。而西宁的宏觉寺被命名的时间更早了二三十年,估计是当时的皇帝觉得前任取的这寺名有学问,便又给当时的南京佛窟寺赐名宏觉寺。
走近西宁宏觉寺,这座古老的寺院金顶红墙的,感觉特别亮眼,有着新生般的力量。在殿内我听到几声海螺被吹响的声音,初初感觉很奇特,后来才知海螺分左旋右旋,在寺里是法器,吹响时代表着教义的传播与对众生利益的关怀。
宏觉寺其实全名叫宗喀大慈宏觉寺。“宗喀”特指湟水河谷地区,河湟地区的中心城市就是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南来北往的,历来是交通与战略要地。所以,要说到宏觉寺的特点,它除了首先是一座汉藏融合的寺院外,还是汉藏高僧大德共同的弘法道场、班禅驻锡地,也是历代中央政府与青藏地区联系的桥梁纽带;所以,它又被认定为一处见证各民族团结的珍贵历史遗产。
寺院的小广场上插着五星红旗,寺内殿宇壮丽,林园幽静。现在有十五位僧人驻寺。
曼 唐
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馆见识了一种画成图册的医书,叫曼唐。“曼”在藏语里意为医药;“唐”则是唐卡的简称——唐卡就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将经文、佛像、教义等宗教元素精准而神圣地呈现出来。
初见曼唐觉得很奇特,但一想到唐卡能将深奥的佛学形象地展示出来,那么将医书分解成一幅幅画,又生动,又直观,又好看,成为世上少有的形象化的医学挂图,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想到那些藏家大医者,医着医着,要留传下自己的从医经验时,一不小心又成画家了,也算是能者多修了。
参观下来,感觉藏医与中医也有很多相通的理念,万事万物都可能入药,千因万果都能成病因。只是曼卡用图形象地描绘出来,仅此一点就让人觉得更有趣些:比如将人的五脏六腑画成与之对应的一棵大树的各部分;比如说妇女病的起因,吵架啊、生气啊、妒忌啊、劳累啊都被画了出来;说到热症,就画一个浑身着火的男子,似在受着地狱煎熬。反正我这个外行看着非常热闹好玩,又觉得很深奥在理。
当然,如果光光用画来呈现医书,虽然新奇但至少也单一了,随便想想也知道藏医学还会有其他质地如绢质、纸质的书,用来学习与传播。在同一个博物馆里我便看到了叠成一座小山般的石刻医书,给人的感觉同样的神奇。据说用来刻书的白色质软的石头是专门从一座神山上采下来的,然后涂成鲜红色,再刻录医文。
曼唐与石刻医书承载着一样的东西,但石刻医书是纯文字的,与曼唐的纯画面截然相反。
世界上第一碗拉面
青海海东籍群众在国内外开办拉面店总数为2.77万家,从业人员占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的一半,由此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助推了乡村振兴,因此拉面在当地因此被称为“幸福面”“致富面”“团结面”。
喜欢吃拉面的人都知道拉面行业素有青海拉面与兰州拉面之争。正宗的拉面究竟在哪里?如果要追根溯源,那就要说到2002年的一项考古发现了。考古学家在青海海东民和县喇家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倒扣陶碗里的面条状遗存,距今有四千年历史,面条状遗存还被认定为是小米面条。
当时是什么样的工艺能将小米做成如此细长的面条?看到的人止不住都会发问,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千年前老祖宗们就吃上拉面了,知道了这个事实,会让在外开拉面店的海东人平添多少拉面的文化自信!
海东政府部门支持拉面产业,当地文艺家们也为拉面产业助力,与拉面行业相关的,有拉面作家、歌唱家、剪纸艺术家、画家等。那些作品只要想一想,就觉得特别接地气接味蕾。
我在当地有名的一家连锁店,即开遍全国的青谱牦牛拉面直营店里吃了一碗面, 也算是实地体验。没有吃出四千年的感觉,全是当下的——一个字:鲜;两个字:好吃;七个字:便宜好吃又营养。
彩 陶
海东市柳湾有个彩陶博物馆,馆藏最多的就是各种陶罐子。那是对柳湾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的墓葬进行发掘后特意开办的一个展馆。
陶罐子的彩饰大多很漂亮,虽然它们历经时光冲洗,已不再鲜艳了。作为陪葬品,可以推想出,那些器物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性。博物馆里有还原的墓坑展示,陪葬品少的有二三件,多的有近百件,但大多是四件。讲解员说,陪四个陶罐子的,一般处于母系社会前中期,那时财富平均,死后一人陪四个,算是标配。
陶罐子上的彩饰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喜好、信仰,或者纯粹当作标记,其中浪涛和圆圈居多,也有神秘的圈啊叉啊什么的,颜色以红黑为主。这里展示的彩陶品种也不少,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已需要不同的器物才导致了大小高低形状不同。这么多丰富的展品,基本可以让我们还原出这些先人当时丰富的生活起居场景,也撑起了彩陶博物馆的一个“博”字。
后来又走了当地几家私人博物馆,发现这些精美的彩陶罐子,也是作为他们的一种馆藏品收藏并展示着。估计在今天,这些陶罐子也会有具体的价格吧。我想说的是,先民的实用品,在今天,只有古董的价值。今天我们看重的很多东西,在未来,又会被如何估价呢?
《古兰经》解读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
洪水泉清真寺,最让我惊叹的是它的宗教意味满满的砖雕和木雕。陪同的讲解员肯定是有研究的,光光进门处建在照壁顶上的一个三十厘米见方的石佛龛,从中间正门关两边门敞着的含意,再说到具体的饰纹,然后说到佛家与清真寺的区别和在此的交融,就足足花了五分钟。
盯着边上石墙上大小均匀地雕着几种差不多的圆形图案的纹饰,我伸手想抚上去。青海太大了,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车程基本在一个小时以上,刚刚在车上我无聊时还玩了一会儿棋牌消消乐。收回手的我止不住暗笑:幸亏墙上的图消不掉。
四处转时,我看到了宣传栏中的内容,那是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伊斯兰教式的解读,觉得特别有意思。比如“自由”,词条下注着“《古兰经》说:‘安拉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比如“爱国”,下面注着“穆圣说:‘你们应当鸟儿眷恋自己的窝巢一样热爱祖国。’”比如“敬业”,注着“《古兰经》说:‘你必定勉力工作,直到会见你的主,你将看到你的劳。’”这条下还有“穆圣说:‘今世是后世的播种场。’”比如“公道”,词条下面也是“《古兰经》说:‘你们当公道,公道是最近于敬畏的。’”
平安驿
平安驿坐落于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公元前60年置,是历史上唐蕃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今天的平安驿就建在老驿站上,古驿站,新气象。
驿站就是接待、安置南来北往的行商、旅者、官人的,现在改成带着浓浓民俗文化味道的景点,接待的是纯游客。改得成功不成功,就要看有没有人气。热闹才是硬道理。
我习惯性地在游人如织的平安驿,寻找它的特别之处。它带着河湟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还有藏式仿古建筑,大茶楼里的器具、冲茶表演与各种青海特产,尤其是玉店里让眼睛看不过来的青海昆仑玉制品等,都让我感觉好看又别致。后来我觉得脚下的石板路也挺特别的,主要是感觉石板的来源有些年代也有些复杂,有些石板上的字,明显来自于一些碑刻。
正是中午饭点,我的眼睛更多地往各种吃食上瞄。青海人民爱吃也会吃啊,各种吃食各种吃法,带着西北的风味儿,对我这位纯南方人有一种陌生的吸引力。有家店里的一种小吃名叫旋风薯塔,就是将一整个青海大土豆,刻成螺旋状,过油,洒香辣粉,拿竹签插了,妖妖娆娆地举到你面前,看得人止不住想尝一尝。
只是因为在别处已安排了桌餐——我终究只是一个过客而不是食客。
班彦村
一些很熟悉的词,细究起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或并不全部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比如脱贫这个词。以前只是想着脱贫,简单地以为就是贫困户能挣到一定数量的钱,达标了,就算脱贫了。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我才真正知道了脱贫的含义,那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具体是吃不愁、穿不愁,医疗、教育、住房有保障。
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个奖牌上下两排金色边纹上,细看之下会发现分别刻着五个图案:上排两个,一个是饭碗,一个是衣服;下排三个,分别是一本书,一个红十字,一间房。这说的就是两不愁三保障的意思。
这个2015年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实行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村庄,现在有了长足的改变和发展,更获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荣誉。除了上面提到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外,还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示范农家书屋”“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等。
村民们的笑脸上了墙,他们的安居乐业在这片土地上实实在在地呈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