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译本比较(论文)
作者: Giovanni Ruscica (意大利)摘要:本论文以西方世界《西游记》翻译的总体情况为开始,列出了自18世纪最早的《西游记》翻译尝试。其次,本论文对《西游记》的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对象包括中译、英译和意大利译。引入了韦利本和莫迪本——20世纪上半叶最受赞赏的英译本与意大利文的最早版本——以及余国藩本与巴尔杜奇本——英文和意大利文的完整版,对这四个译本进行了比较。中心部分通过对美猴王在英文和意大利文中称号的并列,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翻译策略。本文还指出了不同译本之间的类比和区别。
关键词:《西游记》;翻译;韦利;莫迪;余国藩;巴尔杜奇
一、西方世界《西游记》翻译的总体情况
中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四大奇书之一。现存最早的明刊为吴承恩百回世德堂本,成书于16世纪。这部小说对明代社会现实深刻描述。它讲述了唐三藏和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及白龙马历经千难万险,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青年时代、侠义、宗教、成长、讽刺、旅游等小说题材,在小说、戏曲、宝卷、民间传说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问世以来,它已经在中国与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尤其是书中的英雄人物经常出现在日本的图书、漫画和电视广告中,逐渐传入欧美的《西游记》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手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
当然,《西游记》故事在东方的流行要比西方早得多。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故事在日本飞鸟时代(592年—710年)就开始流传;明代世德堂本《西游记》问世后,首次在日本出现了印刷本。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的宝历八年(1758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西田維則(Nishida Korenori,?—1765年)开始了《通俗西遊記(通俗西游记)》的翻译工作,历经三代人前后74年的努力,直到天保二年(1831年)才宣告结束,后来出现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绘本西游记》。
到了19世纪末,才有《西游记》故事传入西方,但是从一开始,它的传播方式就与东方的传播不同。
中国的邻国基本上全面、完整地介绍了《西游记》故事,甚至努力翻译原著中的诗篇;而西方一开始只是片面地、好奇地引入了该故事。1895年,上海的北华捷报社(North China Herald)出版了美国人塞谬尔·伍德布里奇(Samuel Isett Woodbridge,1856年—1926年)翻译的小册子《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可能是最早的西文译本。1901年,《西游记》的翻译版本出现在伦敦威廉·海涅曼(William Heinemann)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简史》第十册中,而英国汉学家翟理士(Herbert Allen Giles,1845年—1935年)在他的《中国文学史》中简要介绍了《西游记》以及唐僧、孙悟空等人物。从那时起,许多西方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作品中都有对《西游记》的介绍和片段翻译。《西游记》很早便引起了英语世界的关注:1913年,上海基督教文学会(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s Depot)出版了著名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提摩太·理查德(Timothy Richard,1845年—1919年)的著作,取名为A Mission to Heaven: A Great ChineseEpic and Allegory(《天国求经记:伟大的汉语史诗及寓言》);海伦·M.海耶斯(Helen M. Hayes,1906年—1987年)1930年约翰·默里(John Murray)出版社英译了《西游记》,节译为英文,题为The Buddhist Pilgrim’s Progress(佛徒天路历程),在伦敦和纽约出版。然而,这两种只摘译了部分回目的图书在西方的影响并不大。
然而,《西游记》故事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最终要归功于英国翻译家阿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1889年—1966年)的译本,即Monkey(《猴》)一书,这里简称为“韦利本”。韦利是20世纪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韦利翻译所使用的版本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古本西游记》。该译本于1942年由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社(George Allen &Unwin Ltd)发行。这本书是《西游记》的节译本,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只包括三十回(第一至十五回、第十八至十九回、第二十二回、第三十七至三十九回、第四十四至四十九回和第九十八至一百回)。韦利的Monkey一经出版,便深受读者欢迎,在许多西方国家都有译者将其转译出来,印刷量达到一百万册,让一代代英语读者体验到《西游记》原著的巨大魅力。
关于意大利《西游记》最早版本,是由阿德里亚娜·莫迪(Adriana Motti,1924年—2009年)翻译而成,翻译源自韦利在1942年的英文版,这里可简称为“莫迪本”。莫迪是一名意大利新闻记者和翻译家。该版本于1960年由艾依纳乌迪(Einaudi)出版社发行,作为韦利本的直接翻译,这本书也只有一百回中的三十个章节,名为Lo scimmiotto(《猴子》)。
《西游记》在西方最早的完整评点版本是俄文版,由莫斯科艺术文学出版社(Khudozhestvennaya Literatura)于1959年由俄罗斯汉学家伊格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Igor Alexeyevich Rogachev,1932年—2012年)和弗谢沃洛德·谢尔盖耶维奇·科洛科洛夫(VsevolodSergerevich Kolokolov,1896年—1979年)翻译而成,名为Puteshestviena Zapad(《西游记》)。最早的英文完整评注版本是由余国藩(Anthony Christopher Yu,1938年—2015年)翻译的,于197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出版,书名为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这里可以称之为“余国藩本”。最早的意大利完整评注版本是由米兰鲁尼出版社(Luni)于2014年出版,由塞拉菲诺·巴尔杜奇(Serafino Balduzzi,1937年— )Il viaggio in Occidente(西游记)从1991年法国人安德烈·利维(André Lévy,1925年—2017年)La pérégrinationvers l'Ouest(《西游记》)的法文版本转译而来,这里可以简称为“巴尔杜奇本”。
本文透过对韦利本、莫迪本、余国藩本和巴尔杜奇本的比较工作,研究了《西游记》书名以及石猴、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孙行者、雷公、斗战胜佛等称号的英译和意译。在此,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古本小说集成》的影印本,介绍了四个版本中译者在语言翻译方面的一些选择。下面进行具体讨论。
二、英译本的翻译情况
世德堂本 韦利本 余国藩本
《西游记》 Monkey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石猴 Stone Monkey stone monkey
美猴王 Handsome Mon-key King Handsome Monkey King
猴王 Monkey King,Monkey Monkey King
孙悟空 Aware-of-Vac-uity Wake-to-the-Vacuity,Sun Wu-k’ung
齐天大圣 Great Monkey Sage,Equal of Heaven,Great Sage,Equal of Heaven Great Sage,Equal to Heaven
弼马温 Pi-ma-wên pi-ma-wên
孙行者 无 Pilgrim Sun ,Pilgrim
雷公 thunder-demon ,thunder-god thunder-god
斗战胜佛 Buddha Victor-ious in Strife Buddha Victor-ious in Strife
从上表可以看出,韦利和余国藩在语言选择上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从根本上讲,关于石猴、美猴王、猴王、弼马温、斗战胜佛这五个称号,余国藩决定保留韦利的翻译选择,可能是认为韦利的翻译是可接受的。
对于“石猴”这个译词,韦利本的翻译Stone Monkey,翻译者将其视为主角的一个专有名字,用了大写的“S”和“M”;而余国藩本的翻译是stone monkey,翻译者将其视为主角的一个普通名字,用了小写的“s”和“m”。
尽管韦利参考了《古本西游记》,但他翻译的书名却是Monkey,可能是意识到故事中的主角即为孙悟空。而余国藩则引入了一些创新,书名为The Journey to the West,与中文书名《西游记》比较相似。然而,翻译者只关注了“西游”这两个字,并没有翻译“记”字。
对于“弼马温”,余国藩接受了韦利的英译,但韦利本的译文使用了斜体大写,而余国藩本的译文没有斜体,只使用了小写。
余国藩采用了一种翻译策略,首先将“孙悟空”这个法名翻译为Wake-to-the-Vacuity,然后引用孙悟空的威妥玛拼音翻译,即Sun Wu-k’ung,与韦利本中孙悟空的翻译方式相似,使用连字符翻译单词。在“悟空”的翻译上,两位翻译者将“空”字翻译为英语中的“Vacuity”(空白、心灵上的空虚);而“悟”字的译文不同,韦利翻译为“Aware-of”(意识到、知道、有觉悟),而余国藩翻译为“Wake-to-the”(醒来、醒悟),在某些情况下是近义词。值得一提的是,余国藩在2013年修订版《西游记》中进行了两项更改,一是将孙悟空的威妥玛拼音改为Sun Wukong,二是将弼马温的拼音改为“Ban Horse Plague”的混合翻译。
关于齐天大圣,虽然只是介词的差异,但它们的翻译并不大不同。在韦利看来,“equal of”这个短语更强调孙悟空与天相等。“To be equal of somebody”意思是“相当者”“与某人不相上下”,而“equal to”则表示“价值”“与……等值”。余国藩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粗糙,韦利则强调孙悟空与天相比没有高下之分,而余国藩则强调孙悟空在与天相比时与天相等。值得一提的是,韦利最早提到的是“Great Monkey Sage,Equal of Heaven”,除此之外,全书只有“Great Sage,Equal of Heaven”的翻译,这个翻译是无中生有。
至于孙行者,在韦利的版本中的第十四章中看不出这个翻译,而且翻书之后也找不到相关内容,但玄奘经常称他为“disciple”(弟子)。韦利的“Disciple”和余国藩的“Pilgrim”(香客)相似,两者都包含了沙僧的内涵。
在语言上,韦利可能无法确定当时神、仙、妖、魔、鬼、怪等概念之间的区别,而且他看到《西游记》中有一段描述:“[……]那里面有一老者,扶筇而出,唿喇的开了门,看见行者这般恶相,腰系着一块虎皮,好似个雷公模样,唬得脚软身麻,口出谵语道:‘鬼来了!鬼来了!’”他觉得孙悟空被认为是雷公非常可怕,所以将“公”字译为“demon”(恶魔、魔鬼)和“god”(神)。余国藩对雷公形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雷公即雷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负责打雷的神,因此将“公”字翻译为“god”。在翻译中,他们将两个单词组合成一个连字符翻译。
三、意大利译本的翻译情况
世德堂本 莫迪本 巴尔杜奇本
《西游记》 Lo Scimmiotto Il Viaggio in Occidente
石猴 Scimmiottodi Pietra scimmiadi pietra
美猴王 Grazioso Re Scimmiotto Bel Re Scimmia
猴王 Re Scimmiotto,Scimmiotto Re scimmia,Scimmiotto
孙悟空 Consapevole-di-Vacuità Consapevole del Vuoto,Sun Wukong
齐天大圣 Grande Saggio,l’Eguale del Cielo Grande Santo Uguale al Cie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