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作者: 党栋

年是有味道的,那味道不是用鼻子、口舌能品味出来的。年的味道在感觉里边,年的味道在心里边。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变得越来越淡,淡得都没什么感觉了。正如乡间的那句俗语:“老翁点头辞旧岁,童子拍手贺新春。”

于是,便想起小时候的过年情景来。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村子依山傍水,一条弯弯的小河把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家住河东,另一些人家住河西。河里没有桥,只有一溜歪歪扭扭的垫脚石将河的两岸连接起来。

我记事的时候,庄子里没有一间瓦屋,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由于穷,整个村庄看起来有点儿萧条破败,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山村里才显得充满活力。

那时候,一进入腊月,便能感觉到年的气息,村庄里不时会响起鞭炮声。尤其是过了腊八,空气中似乎就有了年味,过年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浓。小孩子们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蹦蹦跳跳地唱起了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捏鼻儿(包饺子);初一,躬脊儿(磕头作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年越来越近,尤其是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来个卫生大扫除,不仅要清理上房屋,连厨房的屋顶也要用扫帚打扫干净,目的是要把过去一年中的坏运气扫掉,把晦气扫走,迎接新年好运的到来。

最热闹最开心的是去离家十几里外的集镇上赶年集,那时候的年集可谓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记得集市的街道平日里是一条通班车的公路,逢双起集,但买卖的人并不多。农历腊月二十过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街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任凭过往的大班车、大货车不停地鸣笛,也是无济于事的。人流像一条河,更像一条游龙,在缓缓地游动着。

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蔬菜、鸡、鸭、鹅、鱼、猪肉、羊肉、牛肉、鸡蛋、鸭蛋、糖果等各种年货。炸油条的、卖米花糖的、卖衣服鞋袜的、卖锅碗瓢勺的,更有大红的灯笼、鲜红的春联、各种各样的烟花,靓丽的明星画更是给这集市上带来了喜庆欢乐的气氛。

人们挎着篮子左张右望,不时地停下来与商贩们讨价还价,吆喝声、吵闹声、谈笑声汇集在一起,整个大街闹翻了天。

母亲是个爱讲究的人,过年时总要在集市上买两把塑料花,拿回来后插在空酒瓶子里,摆放在堂屋的条几上,若有照相的进村来,一家人会站在桌子前照张合影照。

咚咚,西边的那个说书人刚开腔,嗨嗨,东边那个玩杂耍的一手掌劈开三块红砖,引得一群小孩儿一会儿往东跑,一会儿朝西看。一些卖鞭炮的为了显示自家鞭炮的质量,同时也为了吸引顾客,噼噼啪啪地放起一挂挂长鞭。尽管是白天,鞭炮声中仍能看到电光闪闪,硝烟在大街上弥漫开来,年味更加醇厚了。

人们在街道上涌动着,偶尔遇到熟悉的人,互相打个招呼,年货备齐了吗?“齐啦!”对方总会喜滋滋地这样回答。

一直持续到天黑,热闹的年集才安静下来。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闺女要朵花,小子要个炮。老妈妈要件新棉袄,老头儿要个新毡帽。”庄子里一天天热闹起来,大人们不停地忙碌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总嫌日子过得太慢,每天都在掰指头数着离大年初一还有几天。因为过年就意味着吃好吃的、穿新衣服,走亲戚、接压岁钱。从进入腊月,一直盼到大年初一,母亲做的新衣服,也不知拿出来翻看多少遍。

孩子们唱啊、跳啊,一会儿跑到邻家看杀年猪,一会儿又聚到一起,燃放从家中整挂鞭炮上偷偷拆下来的小炮。玩足玩够了,开始捉迷藏、推铁箍、蹦房、打陀螺。也会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从她的箱子底下偷出几角零钱,去小摊儿上买几个摔炮、雷子炮、小烟花、两响炮。特别是那种大红雷子炮,威力大得很,在门前池塘厚厚的冰凌上钻个小眼放进去,点火后“咚”的一声,冰面上立刻炸出个大窟窿,一阵青烟从水里边冒出来,围观的小伙伴们兴奋得蹦起来。更有些使坏的小家伙,拿着鞭炮往小女孩的身边扔,吓得她们哇哇大哭。

尽管那时候穷,大家平时的日子过得苦,但过年的那种气氛,那个开心劲儿,那种年味,就像一杯醇厚香甜的陈年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凡是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得到的。

盼望着,盼望着,年终于来到了,最让人兴奋的是年三十的那个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烤着树疙瘩燃起的火,一边享用那顿盼望已久的肉饺子。有的饺子里边是包有硬币的,谁吃出来了预示着是个有福人。有时,为了能吃出硬币,明明吃饱了,还要再吃上一碗,结果发现谁也没吃出来,原来包钱的那个饺子煮烂了,掉在锅里边,大家遗憾极了。

年夜饭吃过,我和弟弟妹妹们会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点燃手中的烟花棒,五彩斑斓的光芒在夜空中绽放,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点亮了。

接下来就是“熬年”,也叫“守岁”。大人们会讲述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也会谈论对新年的憧憬。午夜时分,村庄里到处都是鞭炮声,那连绵不绝的响声,是辞旧迎新的号角,更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大年初一,穿上崭新的衣服,去给长辈们拜年,尽管得到的都是一毛两毛的压岁钱,但那份喜悦与自豪,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想来,那时候的年味,其实就是父亲买回来的一块肉,是妈妈熬夜做出来的新衣裳,是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毛压岁钱,是噼噼啪啪燃放的一挂小鞭儿,是村庄里各家各户烟囱里升起来的袅袅炊烟,灶屋里飘出来的肉香味儿……

岁月悠悠,转眼之间,那些儿时的过年情景已成过往,但那份纯真与美好,却如同陈年的酒,越久越醇厚。虽然年味已不再如儿时那般浓烈,但每当春节临近,心中那份对家的思念,对过去的怀念,依然会让人心生温暖。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深藏于心的年味,那份对家的依恋,永远不会改变。

上一篇: 巴掌地
下一篇: 沃土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