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并进打造结构化体育课堂
作者: 潘月光
思维结构化、知识结构化及课堂结构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在体育结构化教学中互相影响与制约,通过往复的互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思维的结构化进程。本文以水平四“足球运球+脚背内侧传空中球+前额正面头顶球组合练习”为例,从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进行结构化设计,形成以大概念为引领的结构化教学思路、学练赛内容和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做出有益尝试。
一、思维引领:大概念下教学设计思路与目标制订
1. 解读大概念,明确阶段学习任务
在“思维·知识·课堂”三维结构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可遵循思维维度“宏观—微观”这一大概念脉络厘清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运动技能储备,教师将大单元的宏观大概念设定为“运用足球项目技战术获得球权并得分”。球权的获得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含义,在基础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学习阶段是通过各种基本的运、踢、接技术将球控制在自己或队友手中;在技战术运用阶段则增加了防止对手抢断球及从对手当中抢断球的内容。在宏观大概念之下,教师设置了“协调、稳定、准确地控制球”“运用足球项目技战术摆脱对手干扰与干扰对手”“创造机会运用优势技战术得分与破坏对方进攻”三个微观大概念,分别对应三个学习阶段:①无人干扰的基本技术与简单传控配合;②有对抗的突破与防守技术学习,进攻与防守演练;③局部攻防演练及足球比赛。三个学习阶段在大单元中呈现递进关系,本次课内容位于第一阶段。
2. 选择主教材,制订课堂学习目标
在大概念的引领下,结合学生运动技能实际掌握情况,教师将《<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足球运动(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中的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作为主要复习内容,将球性、运球、踢球、接球、掷球等足球基本技术作为组合练习内容,形成1+N结构化学练内容—“足球运球+脚背内侧传空中球+前额正面头顶球组合练习”。这几项技术均属于足球运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为已学内容的复习与组合练习。该学练内容实战意义强,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且具有挑战性,对学生的足球实战技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师确定了学习目标(见下页表1)。
二、知识与技能组合:结构化的“学、练、赛”学习内容
在知识维度中,学生在运动知识与技能学习中的完整体验,可以让学生直面运动技术全貌,更有利于其将运动技术迁移到实践当中,实现学以致用。
1. 完整地学—以完整形态巩固“旧”技术
情境一:教师完整示范
教师在每一项巩固练习内容前作完整示范,让学生建立完整动作概念。强化技术学习关键字“仰—眼”—顶球前身体稍后仰,蹬地、收腹、摆体发力;眼睛全程要盯准来球,做到“目迎目送”。在练习中的个别指导环节,教师重复示范进行强化。
情境二:学生完整练习
教师安排学生依次进行两项练习:①自抛自顶:三人一组,A同学自抛自顶给B或C同学,接球人用停球技术停球,不得用手接球,三人循环练习。②掷—顶—接组合练习:三人一组,A同学用掷界外球动作掷球,B同学顶球,C同学用接球技术接球,三人循环练习。
[设计意图]在情境一中,教师呈现完整动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教师如何通过移动建立人与球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提炼的关键字“仰—眼”直击动作重点,简单易懂且便于学生记忆。在情境二中,教师设置了由易到难递进式的组合练习内容。自抛自顶练习中结合接球技术,形成组合学练;掷—顶—接组合练习将三项足球技术进行了结构化组合,既复习了已学技术,又使整个练习完整而顺畅。
2. 结构化练—以组合练习磨炼新技能
情境三:角球传中争顶
由班内脚背内侧踢球技术比较好的学生发角球(或短角球),其余学生在球门区附近不同位置争抢头球攻门。比一比谁成功顶到球、顶进球的次数多。
情境四:下底传中争顶
模拟右边路发起进攻,A同学从中场右路出发,沿边路快速运球至底线附近,通过脚背内侧传空中球技术将球传至门前。B、C两名同学从中场中路出发,加速跑至罚球区附近接应,尝试争顶头球攻门。比一比谁成功顶到球、顶进球的次数多。
情境五:左—中—右路转移推进后传中争顶
模拟左边路发动进攻,左路的A同学在行进中将球传给中路B同学,B同学停球后快速传给右路的C同学,C同学运球后起高球至门前区域,A、B同学同时争顶攻门。比一比看谁成功顶到球、顶进球的次数多。
[设计意图]情境三是基础性的局部技战术练习,全体学生参与练习,是脚背内侧踢球+头顶球技术的组合学练,练习频次高,重在强化头顶球技术。情境四、情境五是模拟比赛实战的分层组合练习。其中情境四的参与者是足球技能水平一般的学生,是运球+脚背内侧踢球+头顶球技术的组合学练,重点是快速推进。情境五的参与者是足球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是运球+踢地滚球+接球+脚背内侧踢球+头顶球技术的组合学练,重点在于队友间的协同配合。分层组合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的真实情境中练习,提高了学生在真实活动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情境三、情境四、情境五的练习中设置了“比一比”环节,看谁成功顶到球、顶进球的次数多,既是学生间的技术比拼,也是教师对学生练习情况的直观评价。
3. 多样式赛—以各型竞赛激发新思考
情境六:8对8小场地比赛
全班分成四队在两片场地进行8对8小场地比赛,每片场地由3名同学做裁判。规则调整为:头顶球进球计入得分,其他形式进球不得分。
[设计意图]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技能展示、某个技术动作的应用比赛、简化规则的练习型比赛,也可以是所学运动项目的正式比赛。小场地比赛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试验场,为了巩固头顶球技术,教师微调了比赛规则,通过规则引导学生使用前面练习的技战术。赛后,教师对学生比赛中的表现、问题进行简要点评,引导学生查找问题,反思不足。
三、真实课堂:贴近实战的情境创设
“课堂”维度,教师在结构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上,遵循“真实”这一宗旨创设了递进式的学习情境,让比赛中的某些“片段”在课堂练习中得以呈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练场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再通过实践、探究回答问题,促进思维的结构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迁移。
1. 创设真实的学练情境
(1)发展运动技能的结构化情境创设
在课堂情境二至情境五的环节中,教师均设计了贴合足球运动实战的学习情境。情境二中的自抛自顶+接球、抛球+顶球+接球是真实运动情境的简化练习。情境三是一次完整角球战术的练习情境。情境四模拟了一次边路快攻下底传中比赛情境。情境五中,模拟的是左—中—右传球转换进攻路线,横传门前争顶的比赛情境。情境六是有限制规则的正式比赛,学生要尝试将之前的练习内容应用到真实的比赛中。
[设计意图]结构化的情境设计,让练习变成一个个真实的运动片段,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练习与比赛的无缝对接。情境创设的结构化体现在:①学练情境尽量接近实战,是真实运动场景的“截取”。②技术与战术有机结合,再配以教师的指导与技战术解说,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让学生对足球技战术的应用场景更加熟悉,更容易做到学以致用。③练习情境在本节课前后存在递进、衔接关系。例如,本次课之前,学生在运球、踢球课堂练习中进行过类似的传球跑动配合,本次课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头顶球内容。在后续课上,可继续变化或增加难度,如增加防守队员,设计更复杂的传球路线等,形成情境创设的结构化衔接。
(2)发展体能的结构化情境创设
足球运动对体能的要求非常全面,对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均有要求。教师对本节课的体能练习进行了结构化、情境化设计,分布在课堂教学的三个部分。
在准备活动环节,将折返跑作为热身活动,学生在足球场中线和底线之间先做无球折返跑,后做运球折返跑。跑动中,当听到教师哨声时立即折返直至练习结束,是结合了足球运动特点的体能练习情境。情境四和情境五练习中,教师提高动作规格要求,学生在边路插上和加速跑至中路插上环节要以最快的速度前进,促进了速度素质的发展。此项练习将体能发展与足球技术学练有机结合,形成技能与体能相融合的学练情境。体能练习环节,结合头顶球技术对核心力量的需求,设置卷腹抱手、两头起、平板撑练习,发展核心肌肉耐力和爆发力。
[设计意图]教师将体能练习与热身活动、主教材学练进行了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心肺耐力、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也与足球运动的特点进行了有机结合,符合足球运动对速度、力量、反应能力的需求。
2. 设置结构化问题情境
结构化的运动技能、体能练习是有形的,但是练习背后的逻辑关系是无形的。本节课,教师围绕大概念设计结构化的“问题链”(见表2),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练习的逻辑关系显现出来,引导学生跟随问题去练习。
“问题链”中的提问呈递进关系,可以有效带动学生思考技术动作,培养技战术意识。在运动技能学习后,教师设置了促进运动项目间迁移的发散性问题,为学生跨学科、跨项目学习提供了思维引领。
从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构建立体的体育结构化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思维维度的大概念提炼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引领,有助于体育教师设计出清晰科学的教学思路。结构化的学练赛内容和贴近真实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容易实现从练习走向实战。结构化的“问题链”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练习,让学生既“动身”又“动脑”。思维、知识、课堂这三个维度既有各自的脉络又相互交织。体育教师要通过三维结构化课堂设计,提升自身结构化教学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让结构化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运动能力的发展,带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孙家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