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结构化教学: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新样态

作者: 杨浩

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线、措施,提出困难问题破解之策”,“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示范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课程实施中“注重采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1]122。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结构化教学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已经成为当下体育教学改革的不二选择和关键环节。

结构化大单元设计与结构化课堂教学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是学校育人的“施工图”。实践中发现,结构化大单元设计与结构化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教学理念转变难、结构化教学认识浅、结构化设计逻辑乱的现象,当前仍停留在简单做加法的碎片化、低层次水平,是课程改革推进中的一大痛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材中心观”思想根深蒂固与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能力的缺失。体育教师不能从更高的立意审视结构化教学,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不能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将碎片化的各项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形成结构化网络,进而实现科学、有效的结构化教学。

为了解决当前结构化教学的诸多痛点,江苏省特级教师贾荣及其团队成员提出了“思维·知识·课堂—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教学主张。该模式以思维、知识、课堂三条结构化大单元建构脉络和“目标—内容—情境”一条结构化课堂建构脉络,清晰呈现了体育结构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总目标,不仅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提升,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突破了当前体育结构化教学仅关注运动技能结构化的局限,对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模式历经两年多的探索,有力推动了课程标准落地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区域内体育教师的结构化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学生乐学、会练、能赛,使体育教师乐教、会教、思教。

一、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1. 从教材被动实施者到教学主动设计者

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直以教材的实施者身份出现,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给定的教学顺序开展教学。因此,课改前的体育课堂强调以教师、教材为中心,重技能传授,轻素养培养,学生的角色主要是接受者,教学活动呈现的是一种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自2003年首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布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要求一直是不同版本课程标准的重要指标。但是实践中,这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一直不令人满意。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从“教材中心观”到“学生中心观”教学理念的转变,已成为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体育教师从教材被动实施者到教学主动设计者的身份转换,已然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要想成为教学的主动设计者,体育教师要经历思维、设计、实施三个方面的转变。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的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为体育教师思维、设计、实施三个方面的结构化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首先,引导体育教师站在专家的视角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提炼学科大概念,在学科思维层面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其次,建构结构化知识与技能内容,在大单元计划、课时计划设计层面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转变。最后,创设结构化的学习情境与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层面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三个维度并进,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帮助体育教师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动设计者。

2. 从关注知识掌握到着力核心素养提升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在体育锻炼中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类要求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当前的结构化教学相较过去的教学方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部分教师仍未跳出“教材中心观”的束缚,不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初衷。主要体现在:当前体育结构化教学的重心仅停留于学习内容结构化的范畴。部分教师将过去每节课学习1项运动技术改变成学习2~3项运动技术的组合,认为已经完成了运动技能的结构化教学,这是片面和狭隘的。多项运动技术的组合教学只是结构化教学呈现出来的表象,它的内核是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机械学习。学生只有多方位、立体化地参与到结构化学习当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从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建构体育结构化教学,弥补了当前体育结构化教学的短板。学生在运动知识与技能学习中,不单单要学习运动知识与技能本身,还要学习其背后的思维逻辑,进而提升认知水平及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跨项目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只有这些关键能力得到发展,才能有效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二、三维结构化教学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体育结构化教学是学生在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时,不断建构心理的过程。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结构化教学时所应具备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及个性心理特征。体育结构化教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建构,更是思维、能力的结构化培养,最终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它追求对事物认知或运动技能的深层次思考、迁移内化,进而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体育教师开展结构化教学,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结构化教学能力。从实践层面看,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三个方面。

1. 体育结构化教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以大概念引领体育教学,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大概念的引入加深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思考深度,其丰富的内涵有助于体育教师以“全景式”的视角来理解、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程与教学。大概念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提炼大概念的过程就是体育教师透过运动技战术的表象,发掘运动项目底层逻辑的过程。例如,教师将足球大单元的宏观大概念设定为“获得球权并得分”,这一大概念就是以“全景式”的视角直指足球运动项目的底层逻辑。教师在这一大概念下设计大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就能始终牢牢抓住教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分解大概念,形成各个学习阶段的微观大概念,就能明确阶段学习任务,确定主教材,制订课堂学习目标。大概念有极大的迁移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被应用于探究许多其他问题,如跨学科课程和同一学科多年以后的课程及学校以外的情境。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呈现的这种结构化思维建构形式,引领体育教师跳出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桎梏,从思维层面思考、设计体育教学,帮助体育教师实现教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理念的飞跃。

2. 体育结构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提出“三纵一横”四条结构化脉络,为体育教师的结构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受困于传统孤立式教学设计思路的影响,对大单元内的各课时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是当前体育教师开展结构化教学的难点。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从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中引出三条纵向脉络,分别构成各自维度的核心并同时贯穿整个大单元,为大单元内各课时建立联系、互为结构提供了依据。一条横向脉络连通三个维度同一层面的大概念、结构化学练赛内容、情境与策略,呈现了一节体育课的结构化教学思路。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提出了“运动项目技战术网络”设计建议,该建议是体育教师基于学情对教材内容的一次校本化、结构化筛选与重组。实践中,体育教师要跳出教材学习内容顺序的桎梏,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筛选出适合本校学情的技战术集群,通过对运动项目技战术的梳理,形成适合组合的技战术网络,进而形成具有关联性、递进性、衔接性、完整性特点的结构化知识与技能学习内容。“三纵一横”结构化教学脉络与“运动项目技战术网络”集群,为体育教师结构化设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思路与样本,助力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3. 体育结构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

结构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情境创设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等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1]123。“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2]77“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2]78“创设问题情境,将知识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2]18。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在“课堂”维度提出了“简单—复杂”情境脉络,教师通过学练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现结构化的课堂教学。专项运动技能学以致用的场所是“赛场”,因此,学练情境创设的宗旨是对真实比赛情境的模拟。这种模拟可以是真实比赛的片段,也可以是根据学情进行的简化与改编。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通过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思中学,在学中思。问题的提出要基于大概念,并且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具有挑战性的重要问题。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通过学练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两种实践策略,明确了结构化教学的核心要求,让课堂实施策略变得简单明了,有效促进了体育教师结构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

三、三维结构化教学促进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关注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是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指向。在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下,学生的运动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发展。

1. 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运动知识与内容的结构化组合,模拟真实的学练情境、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得到了充分的打磨与历练。例如,在水平四“足球运球+脚背内侧传空中球+前额正面头顶球组合练习”课例中,教师通过完整的学,巩固“旧”技术;通过结构化练,磨炼新技能;通过多样式赛,激发新思考。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深化了对足球技战术的认识;在比赛的对抗和磨炼中,加深了对足球技战术的掌握和对足球运动项目的理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促进了专项运动能力的发展。

2.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注重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的整体性、关联性与层次性。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教师通过结构化的目标、内容、情境全方位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下的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制订,具有关联性、递进性、衔接性、完整性特点。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由基础至高阶的目标设定,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使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进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学会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以结构化专项运动技战术为主线,与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相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构建起系统的专项运动技能知识框架,清晰把握不同项目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归纳与分类的思维能力。

学练情境与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练赛过程中不断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完成大单元学习后,学生回望教师贯彻始终的大概念,会产生豁然开朗的通透感。对大概念认识的加深也会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将所掌握的专项运动技能所承载的原理、思维方式进行跨项目、跨学科迁移。

3.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学生运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会有效带动学生解决学科问题及综合性问题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的时候,学生的系统性认知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归整体的思维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全面分析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系统性。

在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比赛中,学生要瞬间判断对方的攻防策略、队友的位置和球的运行方向,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这种实时的分析判断能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对问题进行评估,准确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学练赛中对技战术的反复练习,可以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促使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战术思路,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这种实践与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其他问题时,积极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三维结构化教学模式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通过思维、知识、课堂三个维度的建设实现专项运动技能的结构化教学,改变了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样例,是体育结构化教学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