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预设:基础、目的和原则

作者: 刘倩

【摘 要】预设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假设,其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特征使得教学中常常出现错位的情况。通过研究教学预设的基础和目的,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认知期待是预设的起点,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预设的双重性,从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预设;根据预设的动态性,结合实际情境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根据预设的认知性,结合意向确定信息焦点,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预设 基础 目的 原则 认知期待

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1]。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准分析学情,对教学目标、活动、评价等进行设计,以更好地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2]。这种分析和设计,就是一种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起源于哲学和逻辑学,后来被引入语言学领域进行研究,指的是说话者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设,是交际双方已知的共有知识。例如,“John’s bike needs repairing”预设了“John has a bike”。同样的,在课堂教学中,交际双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设计就是每位教师上课之前所努力做的教学预设[3],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基于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预设,教学活动的设计暗含着对学习重难点的预设,进行教学评价时也有关于学生学习效果是否呈正态分布的预设。在教学中,预设是无处不在的。

目前,教学中存在一些声音:“学生普遍程度差”“上课几乎听不懂”“完成作业不积极”……发声的教师将问题主要归因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或之前授课的教师。但是,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教学的预设出现了问题。

一、发现问题:预设与教学错位

根据语言学的研究,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4]54。教学预设出现的问题是和它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下面分别展开讨论。

1. 预设的单向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预设具有单向性,是指预设由说话人单方面做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就会出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偏离的情况。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2阅读部分Travel Peru时,设计教学目标如下(见表1)。

表1  “Travel Peru”教学目标设计

Language Competence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structural, stylistic, and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s

Learning

Ability Help student to identify text types by quickly browsing text titles, images, charts, and other information

Cultural Awareness Lea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famous attraction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u, and exp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inking

Quality Lea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Peru’ s tourism resourc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personal insights

课时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完本课时后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预设。虽然由教师设计,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学生。表1中行为主体都是教师,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此外,这位教师将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目标设计为“exp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拓宽国际视野)和“form personal insights”(形成个人见解)。这样的目标过于笼统,以高一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不明确,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上课几乎听不懂”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预设的主观性:忽视教学重难点

预设的主观性,是指带有断言性质的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4]55。在教学中,习题是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预设,但并不一定是重难点本身。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以短文填空的形式复述故事。

If you go to another country, what           things would you buy? Would you buy a camera in Japan, some beautiful clothes in France, or a watch in Switzerland?

what you may buy, you might think those products were made in those countries. However, you could be wrong. Kang Jian is a          student from Shanghai. Last year he went to          his aunt and uncle in San Francisco. He            it interesting that so many ...

以上五个空的答案分别是kinds of、No matter、17-year-old、visit、found,其中一些是之前讲过的短语。在复述类型的填空题中,所填之处应该是文章的重难点,或是对文章情节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内容。以最后两句为例,如果教师将原文展示给学生,由他们挑选出重要信息,学生的选择可能会和题目内容大不相同。例如,有的学生会认为“San Francisco”和“interesting”更加重要,更能帮助自己建构起文章的结构体系。这就出现了一种教学错位。可见,教师在命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避免因为个人带有主观性的预设而使教评分离或学评分离。

3. 预设的隐蔽性:忽视思维个性发展

预设的隐蔽性,是指预设的部分是隐含的,如果不留神就会把说话人预设的“断言”看作真实的而加以接受[4]55。教师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应带有个人倾向。例如,在讲解《灰姑娘》时,有的教师会提问:“Do you think Cinderella’s stepmother is a good/bad person? ”这样的问题就有一个隐蔽的预设(或者是好人,或者是坏人)。一般来说,学生会选择“继母是一个坏人”。但是,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判断,对一个人的评价会因角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论,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含有预设的提问会影响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影响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问题:预设的基础和目的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预设的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会导致教学错位。那么教师做出合理预设的基础是什么?教学预设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在预设过程中,以上两个问题分别代表预设的起点和终点,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厘清预设的指向性和方向性。

1. 预设的基础:师生的认知期待

在语言的认知研究中,预设的生成与某一语境中语用身份的认知期待相关[5]。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双方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合理的预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预设的单向性,教师的预设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却不一定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而认知期待过程是一个通过语用身份双向期待而形成的心理认知的交互过程[6],因此,在教学语境下,教师的教学预设(认知期待)要和学生的心理认知产生交互。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认知期待实现预设交互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认知期待是教师做出预设的基础。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 1阅读语篇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第三段时,一位教师依次提出四个问题。

①Which house numbers had no death in Broad Street?

②Why some households (20,21,8,9) had no death?

③What’s the similarity among the houses in Broad Street that had multiple deaths (16,37,38,40)?

④What’s your deduction/assumption?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预设。一般情况下,这个预设会有一定的范围,就是说教师要将不同的答案尽可能考虑在内,这种考虑就是一种认知期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和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梳理结构化知识,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认知期待。上例中,问题①是一个细节题,可以直接从段落中找到答案;问题②的预设正是学生对问题①的回答:没有死亡病例的住户正是宽街20号、21号和剑桥街8号、9号;而对问题②和问题③的回答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对霍乱的源头做出推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期待使得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有一定的预设,这种认知期待正是教学预设的基础。

2. 预设的目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英语课程的落脚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应该是教师教学预设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教学实践的进路和方向。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学活动就要围绕目标展开。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 中的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为例,有位教师将文化意识的目标设计为: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在上课时,该教师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该目标,提出的问题如表2所示。

表2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课堂提问

Development How many stages of development does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have? What are they

How does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develop in each stage

Importance Can you underline the words “important/importance” in the last two paragrap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