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文”这一载体

作者: 李朝国

【摘 要】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任务。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写分离、读写脱节问题,研究初中语文“课文”这一教学载体的特点,以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例,探讨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双重建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教学策略

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阅读能影响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写作也能促进个体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过程是读者循文得义的心理过程和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通过循文得义和缘文会友,读者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获得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并从文本的组织形式和语言特点中习得文章的构思和表达技巧,习得语言表达规律,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如果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将阅读所获、阅读所思、阅读所悟写出来,即使是简单的批注、赏析、评点,也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的理解,强化感知、品味、分析、鉴赏的思维过程,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作用,充分利用语文“课文”这个教学载体,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以读带写:通过“读”丰富语言积累,练习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除专门的写作训练课之外,还可以通过学课文来带动写作练习,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来丰富语言积累、学用语言表达规律、练习写作技巧。

1. 品读句段,学用仿写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些文章呈现了许许多多的美句、美段,这些美句、美段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极好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取课文中的美句、美段,引导学生品味美句、美段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并进行学用仿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训练学生具体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下面这样的景物描写,就可用来品读、仿写。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七年级下册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品读句段,学用仿写,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读写结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这样两种形式:一是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有机地进行,即随文仿写;二是在阶段性的总结课(如单元阅读综合课)或专题写作训练课上进行,即集中仿写。

2. 分析情节,故事续写

续写是语文教学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写作形式。续写故事,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已有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使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延伸。比如,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文,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故事情节荒诞离奇。在游行大典完毕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教师教读课文时可启发学生想象故事后续发展的各种可能。又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小说结尾写道:“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教师在分析全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孔乙己坐着用手“走”出咸亨酒店以后,他去了哪里,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3. 把握内容,变体改写

变体改写,是指学生在理解、把握某一篇课文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再造新篇。比如,把文言课文《咏雪》改写为记叙文,把古诗《次北固山下》改写为散文,把《石壕吏》改编为课本剧。变体改写的具体形式有变换文体、变换人称、变换视角、变换题材等。变体改写,写作难度较大,尽管有课文原文提供的人物、故事、情节等作为写作材料的参照,但在写作人称、写作角度、写作重点的选择上,又与课文原文很不相同。因此,这种变体改写不仅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 联系生活,联读悟写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许多篇章都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引发生活经验,激起写作表达的动机和兴趣。教读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自己的经历,并尝试写作。比如,读了诗歌《未选择的路》,联想到自己曾经的选择,可尝试写《我的选择》或《路》这一类记述经历、表达感悟的作文。

5. 研读写法,技法练写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材料选择、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是学生写作的优秀例文。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在写作表达方面的特点,领会写作的规律和表达技巧,将课文构思、布局等方面的技巧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金色花》一文,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技法的基础上,可以以“假如我变成了                   ”为题目,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6. 拓展延伸,想象创写

想象创写,是对课文中某一人物、情节、片段进行拓展延伸的创意写作。其特点是选取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情节或者片段,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而进行创编,发展、丰富、充实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比如,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一文,写吕蒙接受孙权建议之后的读书行动,原文中只有一句话“蒙乃始就学”,吕蒙是怎样读书的,他读了哪些书,读书的具体情景、故事,文中只字未提。教师教授此篇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蒙乃始就学”这一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延伸,想象吕蒙读书的具体情景,并以“吕蒙读书记”为题目进行创意写作。又如,学习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于勒远走他乡后在美洲的生活,并以“于勒的美洲之旅”为题目进行创意写作。

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写作能力是写作者生活阅历、思想情感、学识才智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以读带写的长远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用阅读所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来弥补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把阅读所获得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的知识经验和语言表达经验用来充实作文的材料仓库和语料仓库,为提升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写促读:通过“写”加深文本理解,促进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朗读、默读、浏览、精读,分析、品味、探究、鉴赏是阅读理解文本的有效方式,除这些“读”的方式之外,也可以用一些“写”的方式来促进文本解读,提升阅读能力。

1. 概写,把握文意

概写,就是概写段落大意、概写文章主要内容。

概写是一种有效把握文意的阅读方法。与我们平常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概括文意的方式略有不同,概写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而不是口头“说”出来。比如,教读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时,教师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概写文意。示例如下。

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一时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遵从母亲,选择走大路。但母亲因为疼爱她的孙子,又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沿着小路继续散步。走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概写,抓取主要信息,能促进学生有效阅读文本;概写,提取段落大意,能促进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概写,筛选核心内容,能促进学生厘清人物、事件;概写,要求简洁,可以训练学生精炼语言;概写,变化角度,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概写,有字数、格式限制,可以训练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

2. 赏写,品析语言

赏写,即写赏析文字,可以赏句、赏段,也可以赏析全文,但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赏写,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析课文语言的妙招。先读,再赏,继而写,阅读活动由易到难,思维活动由浅入深,读写结合,读写共进。以课文语段的品析赏写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内容、读清层次、读明写法、读出美点。从教学实践来看,段落最适宜进行赏写,如人物描写段、景物描写段、议论抒情段、说明准确段、论证充分段,以及修辞美妙段、句式精美段、结构严密段、意蕴丰富段。教师要善于选取适宜的段落,指导学生赏读赏写。以课文《散步》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写”为例,可以进行如下赏写。

原文语段: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赏写:语段描写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色,突出春的气息,这是一家人散步的优美环境、美好背景,诗意的环境衬托出散步欢悦的心情。“新绿”“树枝上的嫩芽儿”“田里的冬水”构成初春田野的具体景象。“大块儿小块儿”写出新绿之多,“铺”写出新绿的情状,“浓”“淡”写出绿的程度不同;一个“密”字可见树上的嫩芽儿出现得多、长得快;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儿”预示春来水暖,寒冷隐去,气温上升。初春的田野美景,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语段内容巧扣“散步”,照应文章标题和开头,用词生动丰富,以景衬情,表达美妙。

3. 评写,理解形象

评写,即评价、评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叙述性文本占大多数,不论是写人叙事的散文,还是小说,都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私塾先生“寿镜吾”,《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和“鲁肃”,《木兰诗》中的“木兰”,《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老王》中的“老王”,《台阶》中的“父亲”,《社戏》中的“双喜”和“六一公公”等。学习这些课文,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是重要的阅读任务之一。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式是“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如果采用“评写”的方式,在“读—议—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用“写”的方式评说人物,学生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会更深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会更深刻。下面以七年级下册《台阶》一文为例,引导学生“评写”文中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台阶在当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父亲要造起有高台阶的屋子,他希望受人尊重。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他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了长期的艰辛的劳动。

父亲是一个朴实厚道的人。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新屋建成了,他喜悦、局促、不习惯,更不敢在别人面前炫耀。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活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劳动体现了他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感觉若有所失。

父亲勤劳、纯朴、倔强、谦卑、要强,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不怕千辛万苦,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可敬、可爱的人。

4. 析写,探究写法

析,即分析、探究。析写,即把分析、探究的结果、结论写下来。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既有人物、故事、情感、主旨等内容方面的美,又有结构、形式、技巧等形式方面的美。比如,散文的写景美、抒情美,小说的情节美、章法美,诗歌的形式美、情感美,童话的想象美、寓意美,说明文的知识美、解说美,议论文的观点美、说理美等。在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写作特点,探究文章写法之美,也是重要的阅读任务。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写法方面的理解分析,多以教师的讲解、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理解。采用“析写”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化阅读理解,感受文章之美。比如,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歌词部分三次写“啊!黄河!”,可引导学生“析写”作者采用这种写法的作用。

三次写“啊!黄河!”把诗歌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歌颂了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使歌词主体部分内容形成一种排比美。三部分内容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这种间隔反复的手法也使诗歌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和气势。

以写促读是一种巧妙实用的阅读方法,也是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写”的方式来读懂课文、读深课文,既促进了“读”,又训练了“写”,既训练了阅读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写作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读写双效、读写共进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双楠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