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的学术转化: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

作者: 田亚娟

【摘 要】本文探讨了从课堂教学案例到学术论文的转化过程,目的在于实现从教学实践到理论的跨越。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挖掘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实践,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可行的实践方法和理论指导。从课堂教学案例的生动呈现到学术论文的严谨论证,这一转化过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教学案例 实践到理论 学术转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要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1]。这要求教师要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育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鲍传友将“研究型教师”定义为“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科研意识、合作精神,能采取一个客观的方法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展开探究性行动,在综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能提出自己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的教师”[2]。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师是指善于在课堂中提炼研究主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观察、反思,并在课堂研究中探索改进实践的实质性措施,进而实现自身学术成长的教师。这也说明,研究型教师不是进行专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也不是专门的教科研人员,而是具有研究精神、研究态度和研究素养的一线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向研究型教师过渡?笔者以一次磨课经验为例,说明如何将教学案例转化为学术成果,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

一、抓住契机,研磨课例

研磨课例是教学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的重要过程。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教学评价的科学构建等多维度的深入探究,教师不断反思与改进教学实践,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根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挑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敏锐地抓住每一个契机,作为研磨课例的宝贵资源。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聚焦跨学科实践,探索育人新模式”的活动中,笔者有幸承担了一节英语跨学科实践活动课。鉴于此类活动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价值和重要意义,笔者捕捉契机,不断探索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方向,旨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同时,尝试为教育创新实践贡献积极的力量,并提供有益借鉴。

1. 研读文献,确定选题

学术视角下的教学研究应该以教学为基础,在教学中“活化”理论, 使理论与实践能够融合起来,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的研究性、创新性、可交流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让学术的味道越来越浓,学术之火就会越来越旺[3]。在英语课堂上实施跨学科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深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跨学科教学活动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落地实施却面临诸多困境,也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鉴于此,笔者广泛查阅了在英语课堂中实施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文献。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与剖析之后,一系列关键问题也随之产生:跨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围绕哪种核心主题展开?应规划怎样的具体任务?致力于攻克哪些核心难题?采取何种有效策略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进而达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进阶的教育目标?这些问题为笔者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与实践指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继续进行文献的学习和梳理,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最终归纳出以下观点:在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解决问题为目的。基于此,笔者查阅教材,试图从中寻找适合的内容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

2. 分析教材,确定课例

基于“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大主题,以及所教的年级,笔者选择了Clothes单元,通过学习与服装有关的词汇、交际用语,融合天气、场合以及即将发生的事件,给予他人合理的着装建议。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更能学会与人沟通,相互帮助,合理提出建议。

该单元学习重点在于服装的英文名称以及不同季节的着装。经过多次对教材的深入解读,笔者最终将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也锁定在服装搭配及着装建议上。在服装学习的基础上,笔者为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情境,即发布了一个任务:旅行社为了应对假期旅游高峰,征集不同地区(如北京、哈尔滨、三亚、昆明、上海等)的着装建议,制作着装建议手册发放给游客,以方便游客出行。该任务以英语学科为主干,融合科学、美术等学科,解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着装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对服装形成新的理解,促进学生语言的迁移和创新。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基于不同地区的季节、天气、活动等信息,在音频、视频、语言支架以及板书的帮助下,制作了不同地区的着装建议手册,并在小组合作中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享和展示。学生制作的着装建议手册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由此可见,本节课达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还是非常成功的。

二、提炼整理,固化成果

在完成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后,便进入了教学成果的提炼和整理阶段。此阶段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与升华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系统梳理课堂中的重点教学环节、学生的反应及互动情况,将零散的教学片段、学生的表现及生成性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挖掘具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现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整合,把这些经验和现象转化为可复用的教学成果,如案例、经验总结等,实现教学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成果的固化过程,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本节课是一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找准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提炼和整理?笔者联想到一篇关于微项目化学习的文章,于是再次将关于项目式学习的文献翻找出来,进行精读和分析,试图将项目式学习和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连接起来。夏雪梅老师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中提到,微项目化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时长为15~20分钟的探索性项目任务[4]。微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高度契合,基于此,笔者开始了《微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一文的撰写。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笔者借助《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一书中提到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流程”[5],撰写微项目化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查找和翻阅文献,力求将理论与实践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多次细致的回顾与分析,涵盖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精选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等方面,同时,深入反思了课堂实施的具体情境,包括学生的即时反应、师生互动状况,以及教学过程中显现的亮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在备课本中持续进行结构化提炼与优化,多次修订,以确保紧密贴合课程标准中关于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通过广泛收集并梳理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其观点与实践课例的差异,进一步深入思考并提炼教学实践中的亮点。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教学效果展开了深入分析。通过多元化的评估视角,对研究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全面考量,具体包括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能力提升状况的评价,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的观察等,同时,深入剖析了教学效果达成的原因以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因素,期待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经验和启示,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经过一段时期的沉淀、系统梳理与精心撰写,论文最终得以完成并顺利发表。

三、借助专业自觉,驱动正向发展循环

专业自觉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深刻认知与主动追求,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自觉。教师主动学习前沿知识、研究教育规律、探索教学内容,这些就是专业自觉的表现。教师的专业自觉也是源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有了这份热爱与责任,教师会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精进,勇于自我挑战,致力于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与知识的灯塔。这种自觉促使教师持续反思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种自觉性能够激发教师内在的动力,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正向循环。

研磨课例再到论文刊发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探索之旅,更是教师专业自觉这一正向循环体系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一个学术成果的呈现,更是一个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归纳的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课例进行深度打磨,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论文的发表又进一步推动了教学实践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种正向循环体系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笔者积极与同行开展交流研讨,共同分享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深入挖掘教学实践的精髓。这种交流与碰撞不仅促进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显著成长与进步,更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4-08-06)[2024-11-23].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566/202409/content_6973187.html.

[2] 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0.

[3] 罗生全,张健.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进阶理路[J].人民教育,2024(22):47-50.

[4]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8.

[5] 桑国元,叶碧欣,王翔.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71.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