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依据与行动路径
作者: 陈洁莹 詹祺芳 曹乐 李琼【摘 要】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向度上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提供政治修养指引、师德修养指引、育人素养指引、知识修养指引、情境修养指引、文化修养指引。为了更好地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本文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行设计,提出在宏观层面:促进教育家精神进制度标准,引领专业发展模式;中观层面:发挥教育家型校长领导力,涵养学校文化氛围;微观层面:根植教师主体能动性,以日常的生活叙事改进专业学习。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 教师专业发展 生活叙事 能动性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创新性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随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1]。这充分彰显了教育家精神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引价值。教育家精神是从历代优秀教育家身上凝练出的优秀品质,涵盖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层面,如何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以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首先着眼于探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依据,在此基础上以格特·比斯塔的教师能动性理论为参照,设计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期丰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依据
教育家精神不仅具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性,即在教育理论与政策层面的合理依据,还具备实践必要性,即能够有效推动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育效能。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持,还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政治修养指引:坚定教育初心与使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首要之义,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政治属性[2],为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提供了重要导向。这一精神激励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升,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忠实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追求教育报国和助推教育强国[3]。
第二,师德修养指引:弘扬崇高师德风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关注。教师的思想和人格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榜样。师德师风因此成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教育家精神明确了教师应具备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4]。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家精神不仅强调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师德,更强调教师提升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从制度化要求转向自主能动的道德修养,推动教师主动成长为道德的典范,进而激励更多教师在自我驱动下成为学生的榜样。
第三,育人素养指引:涵养卓越育人智慧。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人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属性在于育人,尤其是新课标、新课程实施以后,课堂教学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以关注生生命自觉、主动生成为核心,重建学生的学习方式[5]。“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为教师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应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契合的教育策略,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智慧,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滋润他们的心灵,借助因材施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育行为和职业境界,教师能够成为育人智慧的践行者和典范。
第四,知识修养指引: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在智能化和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仅依赖传统的“知识储备”已难以应对“无所不知”的智能搜索引擎带来的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也应顺应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不断变革[6]。“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指引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这要求教师应具备开拓视野的学习能力,不断探索未知,挑战传统,以求是创新的态度推动教育变革,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知识”[7],从而促进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框架中脱离,发展成为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质人才”。
第五,情感修养指引:勤修乐教爱生之心。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交流与深切的人文关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切热爱、对学生的细腻关怀以及在工作中的无私投入,不仅是其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职业热情的重要源泉,更是衡量教育具有温度与深度的显著标志。教育家精神倡导教师要拥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指引教师要对教育事业葆有满腔热忱,对教师职业怀有崇高敬意,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保持对学生耐心细致的关怀与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第六,文化修养指引:拥有以文化人的全球视野。“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拥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指引教师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视角深思教育之道,力求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全球文化的交融互鉴,引导学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8]。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教育家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兼善天下、弘道养正的精神力量,引领引导教师矢志不渝地守护真理、捍卫正道、弘扬大道。从中西文明交汇的层面审视,教育家精神“胸怀天下”更是指引教师要追求全球性的认知广度、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及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思维,拥有大格局、大情怀、大志向。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路径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专业发展,标志着从制度主导转向个体能动,关键在于认识教师是践行该精神的主体,需要探索教育家精神如何从理想指引转化为教师日常实践的能动性。荷兰学者格特·比斯塔的能动性理论为此提供了视角,即能动性的发挥是个人基于过往经验,产生对未来行动的设想,依据与环境的互动结果进行行动选择的过程。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是教师与精神、理念、制度、环境等因素互动的结果。因此,推动教师能动践行教育家精神,需要从制度设计、学校治理、教师能动三个层面着手。
1.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专业标准、打造跨界学习社群
要将教育家精神真正融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打通与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联系,形成系统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对现有的教师专业素养框架进行更新。教育家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如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等)高度契合;应深入研究教育家精神与这两者的联系,构建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教育家型教师素养框架,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有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
另一方面,应在制度上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及不同层级的教师进行跨界合作,构建教育家精神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鉴于教师能动性被视为个体与周遭环境及结构性因素交互作用下的“涌现现象”(Emergent Phenomenon)[9],因此,构建由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社群空间,并促进相关资源的跨界共享与流通,对于深化教师在多元合作实践中的经验汲取、增进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与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建立大学教育研究者与学校教师之间的U—S伙伴协作跨界学习共同体,开辟专业学习的“第三空间”,以此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应在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中深度融入教育家精神,构建由教育家精神引领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为教师提供合作、持续、反思的专业学习平台[10],经由计划、观察、研讨、反思和教学改革的循环学习模式[11],激发教师关于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深入对话与交流,推动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双向进步。
2. 发挥校长领导力,构建教育家精神引领的学校文化氛围
教师的专业学习社群强调教师学习的集体性与情境性[12]。比斯塔的观点与新制度主义理论[13]均提出,需要重塑特定环境条件以激发能动性[14]。学校文化是教育家精神和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的文化认知层面,是宏观精神理念与制度设计下沉的载体和教师日常专业发展的情境,形塑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与之互构。在此视角下,教育家精神的实施需要独属于教师的教育现场作为支撑和依托[15],即制度化的学校[16]。而中观层面的学校内部治理需要首先关注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结构顶点的角色,如何构建起教育家精神引领的学校文化氛围,有效促进教师向教育家型教师方向成长[17]。
一方面,校长应通过自己的领导力形成榜样作用,营造有教化意义、厚德载物的学校文化氛围,以“教育家办教育”的思想高度引领学校文化的革新,从而在日常工作中激励教师不断向教育家型教师方向成长。具体来说,领导行为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引领德行与仁慈领导行为方面[18]。人民教育家于漪曾强调,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必须是文化人、文明人,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19]。校长首先要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个人价值观,以身作则,成为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此基础上,校长应通过德治树立高尚的职业规范,带领教师建立无私奉献、宽厚胸怀的职业操守。最终,校长通过宏大的视野和深厚的情感与教师产生共鸣,创设信任的文化情境,激发教师的国本意识和校本意识,使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追求专业发展,升华为国育才的崇高志向。
另一方面,校长应形成面向新时代的变革领导力,重塑能够激发教师适应变革潜能的文化氛围。实证研究表明,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对教师专业学习有显著影响[20],而学校文化氛围和组织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21]。在我国学校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文化和以学生成绩为指标的问责文化构成了强势文化(Strong Culture)[22],但强势文化阻碍了基础教育改革朝着核心素养导向的发展,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发生偏离。对此,校长应当以前瞻性的革新精神为引领,坚决扭转长期以来应试文化的固有导向,形成注重责任而非单一问责的良性教育文化生态。这意味着,校长需要倡导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育观念变革,鼓励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反思与探索,重新审视并明确教育的根本目标,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校长自身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推动形成一种注重责任、鼓励创新、关注核心素养培育的良性教育文化,能极大地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
3. 根植教师能动性,借助生活叙事提升教育家精神的实践
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体悟与积极践行,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且能够激发能动性的专业学习氛围。这意味着要超越传统教师教育课程或项目的局限,回归日常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在“身份工作”中主动展现专业能动性,充分挖掘成长潜能[23]。比斯塔强调,教师与各类资源、情境及结构因素的互动,是触发其学习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融入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远离实践的、缺乏实践智慧解读的培训活动,而应植根于充满研究、探索、实践、反思与合作的真实情境中。在情境的动态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研究、实践、自我反思及团队协作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碰撞”、领悟教育家精神的“默会知识”[24],使其对教育家精神从理论上的“表象知识”内化为实践行动的“个人知识”。
生活叙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揭示能动性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运作机制[25]。教育研究者应运用生活叙事法,深入探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真实面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应被鼓励作为叙事主体,梳理并分享自己的专业发展故事,表达个人信念与心路历程,从而在真实情境中探索并优化教师的日常专业发展路径。另外,教师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自我研究的主角。在反思与探究自身叙事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想象距离”与“交流评估”的策略,对生活叙事进行“陌生化”处理,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回应并发现自我声音与表达方式,实现学习、反思、再学习与再反思的循环重构。这一过程促使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超越简单的线性关联,形成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激发与生成的共生状态[26]。在此框架下,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转变为一种“有所不为而教”的“弱式教育”实践,它依赖于教师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实现了教育家精神与教师个人成长之间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27]。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教育家精神,同时也能够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实现自我超越与持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