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游戏:助推幼儿经验生长的新路向

作者: 厉娅琳

【摘 要】偶发游戏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偶发游戏具有自发性、情境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为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创造力等多方面经验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捕捉游戏契机,提供适宜的支持与引导,鼓励幼儿分享交流,并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以充分发挥偶发游戏在助推幼儿经验生长方面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偶发游戏 幼儿经验 教育策略

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偶发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正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偶发游戏是指在幼儿日常活动中自然产生、非预先计划的游戏活动。它源于幼儿对周围环境、事物或事件的即时兴趣与反应。这些看似随机的游戏活动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能够为幼儿经验的生长开辟独特的道路。

一、偶发游戏的内涵与特征

偶发游戏是幼儿基于自身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对偶然出现的情境、材料或现象进行自主探索与互动的过程。偶发游戏没有既定的教学大纲或严格的流程限制,完全是幼儿内心需求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偶发游戏具有自发性。偶发游戏完全是幼儿自主发起的,不受成人的强制指令或预设安排。幼儿凭借自己的感觉、知觉和兴趣点,瞬间捕捉到可游戏的元素,并主动投入其中。偶发游戏具有情境性。它与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连,通常是由某个即时出现的场景、事件或物品所触发。这些情境往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偶发游戏具有灵活性。偶发游戏的玩法、规则和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发现随时调整游戏内容与方式。

二、偶发游戏助力幼儿成长的价值与意义

1. 认知发展方面

(1)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偶发游戏通常源于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偶然出现的事物或现象的好奇。与预设的教学游戏不同,偶发游戏中的问题和探索方向是幼儿自己发现的,这使得他们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当幼儿在教室的角落里发现一只小昆虫时,他们想知道昆虫的名字、生活习性、食物等,这种自主的求知欲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

(2)促进知识的自然积累

在偶发游戏中,幼儿能够在自然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得丰富的知识。在观察花草生长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学到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如植物的结构、生长周期等,还能接触数学领域的内容,如比较植物的高矮、花朵的数量等,以及科学领域的内容,如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等,从而拓宽知识视野。

(3)培养观察力与思考力

偶发游戏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如在观察蚂蚁搬运食物时,幼儿需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蚂蚁的行动路径、搬运方式、分工协作等细节。这种细致的观察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力,使他们学会关注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同时,幼儿在偶发游戏中会不断思考遇到的问题。这种思考过程有助于幼儿初步形成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感发展方面

(1)丰富情绪体验

偶发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当幼儿在操场上发现一个小水坑,在里面踩水时,会感受到快乐和兴奋;当幼儿看到自己照顾的小植物发芽时,会体验到喜悦和满足;而当幼儿不小心弄坏了自己搭建的积木城堡时,可能会感到沮丧。这些丰富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热爱和探索的热情[1]。

(2)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偶发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通过不断地探索偶然出现的有趣事物,幼儿会逐渐形成对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态度。同时,还能培养幼儿同情和关爱他人的情感。如看到小蚂蚁被水困住,幼儿会对小蚂蚁的遭遇产生同情,会想办法帮助它。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对幼儿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3. 社会交往方面

(1)促进同伴合作与交流

偶发游戏往往会吸引多名幼儿参与,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与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协调彼此的行动,共同完成任务。幼儿在偶发游戏中的交流也更加自然和频繁。当他们一起观察幼儿园的小池塘时,会分享自己看到的有趣景象。这种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2)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在偶发游戏中,幼儿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和人际关系,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两名幼儿争夺一个玩具时,他们需要通过协商、妥协或者轮流的方式解决矛盾,这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必须掌握的技能,有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偶发游戏促进幼儿经验生长的案例分析

在幼儿园操场的角落里,一群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洞,一些有经验的幼儿马上呼道:“这是蚂蚁洞!”

1. 认知经验生长

幼儿围在蚂蚁洞周围,开始仔细观察蚂蚁的行动。他们看到蚂蚁搬运食物,对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幼儿发现蚂蚁有六条腿,会用触角相互交流;有的幼儿注意到蚂蚁搬运的食物种类多样,有面包屑、小糖果粒等。为了更清楚地观察,他们还尝试用小树枝轻轻地触碰蚂蚁,看蚂蚁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观察、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昆虫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最初只知道蚂蚁是一种小动物,到深入了解其身体构造、社会分工、觅食方式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2. 社会交往经验生长

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频繁互动交流。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如“我看到那只大蚂蚁在指挥小蚂蚁呢”“我发现蚂蚁会排着队走”等。对于不同的观点,他们会争论和探讨,如关于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有的幼儿认为是靠气味,有的幼儿则认为是靠记忆。争论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尝试用自己的观察结果支持自己的观点。当有幼儿不小心踩坏了蚂蚁洞周围的小土堆时,其他幼儿会一起帮忙修复,共同维护蚂蚁的“家园”,这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2]。

3. 情感经验生长

幼儿对蚂蚁的活动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为蚂蚁成功搬运一块较大的食物而欢呼雀跃,也会为一只蚂蚁不小心掉进小水坑而感到担心。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想要伤害蚂蚁时,他们会主动上前制止,表现出对小动物的保护欲。这种对小动物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幼儿的同情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在共同探索蚂蚁王国的过程中,幼儿之间的友谊也得到了增进,他们感受到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和细腻。

四、利用偶发游戏促进幼儿经验生长的策略

1. 敏捕捉,抓游戏契机

幼儿园中蕴含着丰富的契机,一只意外出现的蝴蝶、一片飘零的落叶,或者一颗普通的小石子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保持对幼儿活动的关注,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偶发游戏兴趣点。例如,散步时,幼儿对路边的野花产生了兴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幼儿观察野花的颜色、形状、花瓣数量等,开展关于植物认知的偶发游戏。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不要轻易忽视或打断他们的自发探索行为,而是要将这些偶发事件转化为有教育价值的游戏活动[3]。

2. 适引导,应个性需求

在偶发游戏中,教师虽然不是主导者,但却是重要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材料、工具或信息帮助幼儿深入游戏,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幼儿进行“操场角落里的蚂蚁王国”游戏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放大镜,方便他们更仔细地观察蚂蚁;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蚂蚁的科普图书或图片,解答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 齐分享,拓幼儿视野

组织幼儿在偶发游戏结束后进行分享与交流活动,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发现和想法。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能让幼儿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启发。例如,在蚂蚁观察游戏分享会上,每一名幼儿都可以讲述自己看到的蚂蚁最有趣的行为,其他幼儿提问或补充。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幼儿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游戏经验,并且进一步加深对游戏主题的理解和认识[4]。

4 供材料,丰环境内容

幼儿园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材料支持,减少对幼儿活动的过多限制和约束,让幼儿在自然、舒适的氛围中自由地开展偶发游戏。例如,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区域,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随时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和游戏。在户外活动场地,也要保留一些自然的元素,如草地、树木、沙坑等,为偶发游戏的产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偶发游戏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为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创造力等多方面经验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偶发游戏的重要性,积极捕捉游戏契机,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支持与引导,鼓励幼儿分享交流,充分发挥偶发游戏在助推幼儿经验生长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爱红.花样彩虹桥—对幼儿游戏中偶发性行为的观察分析[J].山东教育,2011(18): 34-35.

[2] 慎蓓蓉.偶发事件促幼儿学习之优化[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2):43.

[3] 罗晓红,郑岚,肖意凡.自然教育视域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2(10):83-86.

[4] 李爱新.挂在树上的流星球——偶发事件生成游戏的教育价值[J].山东教育,2022(37):41-42.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厉湾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