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资源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 庄新苗【摘 要】本土资源因其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促进幼儿完整人格和深厚人文修养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挖掘和整合本土资源,通过调查了解、预设和生成及开展推进等方式引导幼儿在园本课程的创生中获得全经验的发展。
【关键词】本土资源 中华麋鹿园 园本课程
本土资源涵盖了特定地区的历史、地理、自然和人文等多方面元素,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感知身边具体事物来发展其经验、能力和情感,为幼儿认识周边世界提供本土化支持[1]。因此,充分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既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必要需求,也是园本课程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内涵价值—本土资源驱动的园本课程创新
笔者所在园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拥有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其中,国家级世界自然遗产—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2]。“中华麋鹿园”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价值、地域特色和审美意趣,蕴含的生态、历史、地域文化元素已经积淀为系统成熟的教育资源。探索“中华麋鹿园”园本课程,就是充分挖掘“麋鹿”这一本土资源中蕴含的教育元素,引导幼儿认识湿地文化,促进幼儿经验、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中华麋鹿园作为幼儿熟悉的本土资源,将其开发成系统的园本课程对于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多方面价值。首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深度学习不仅仅涉及知识的表面理解,还包括对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和应用。在自然环境中,幼儿能够通过观察、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深入思考所学的知识。例如,通过观察麋鹿的行为习惯,了解它们在湿地中的生活方式,幼儿可以从中推断麋鹿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特点。
其次,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实际探究方式蕴含趣味性,有助于幼儿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还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多种多样的课程活动。
最后,有助于强化和迁移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发挥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知识联系生活能够帮助幼儿迁移知识经验,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在实践中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和技能解决新问题。
二、关键经验—基于儿童的园本课程策略
幼儿的学习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直接经验的感知也是幼儿关键经验发展的必备元素。园本课程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富有创意和适宜的园本课程能够为幼儿带来持续、全面的发展。基于幼儿对中华麋鹿园的浓厚兴趣,首先,我们以促进幼儿关键经验发展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形成园本化课程资源库。其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表征倾听等活动,了解幼儿对中华麋鹿园已有的认知经验,师幼双方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预设主题活动的网络脉络图。最后,在实际课程开展中,教师紧紧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生成一系列班本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生活技能等关键经验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三、创生过程—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
1. 挖掘整合本土资源
首先,教师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关于麋鹿保护区的资料,并形成麋鹿主题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其次,结合幼儿园课程开发规律以及美国高宽课程八个领域中58条关键发展性指标(2010年版)[3],教师对本土资源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类,将其划分为地理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麋鹿文化、景点文化、碑林文化、旅游文化等七大类资源。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本土资源,构建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网络,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对麋鹿文化的全面理解,还为园本课程的创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创生园本课程
(1)调查预设阶段
在前期调查中,我们联合幼儿园、家庭及景区三方资源深入探究了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的认知经验。结果显示,多数幼儿对麋鹿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等较为感兴趣,幼儿对中华麋鹿园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知道、认识麋鹿及游玩经历等浅层认知方面,对于麋鹿的习性、鹿王争霸等深层认知较为欠缺。基于调查结果,幼儿园教师积极展开了中华麋鹿园课程的梳理、讨论、总结,师幼共同预设一系列探究活动。
(2)生成开展阶段
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对中华麋鹿园的兴趣点、认知情况,幼儿园开展了关于中华麋鹿园的园本课程活动。幼儿园与家庭、景区三方整合资源,鼓励幼儿走进中华麋鹿园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对麋鹿的认识,在持续探究中促进各项关键经验的发展。
幼儿园麋鹿课程的文化渗透。在园所大环境和班级小环境中融入中华麋鹿园相关元素,旨在让幼儿切实感受到麋鹿文化。在园所大环境中,师幼合力打造了中华麋鹿园景观微体验馆,如麋鹿公仔、鹿角文化站、湿地微景观、麋鹿商标设计展等;在班级小环境中,我们投放了与麋鹿相关的书籍、拼图、手工艺品、保护区微景观等材料,创设了中华麋鹿园建构区、麋鹿手工艺品美工区、大丰好玩呢角色区等。
家庭麋鹿手册的持续性记录。幼儿园在开展晨圈、绘本共读、家长助教、一对一倾听等课程活动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在麋鹿手册上持续记录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幼儿家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弹性、适时走进中华麋鹿园开展亲子调研活动,包括实地参观,采访工作人员,观看宣传片、纪录片等。一些家庭还在麋鹿手册中制作了麋鹿保护区旅游地图。
研学互联的景区支持。自麋鹿课程开展以来,幼儿园与中华麋鹿园景区建立了研学互联关系。一方面,中华麋鹿园工作人员定期走进幼儿园,对幼儿园麋鹿文化环境渗透进行深入指导;和幼儿分享中华麋鹿园的实时动态,如麋鹿泥地打滚、鹿王争霸、雌麋鹿产仔等的精彩视频。另一方面,幼儿园与中华麋鹿园共同开展了“常幼娃研麋鹿”活动,通过研学前准备—研学观察记录—感悟分享—兴趣讨论—新的研学期望等,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
(3)高潮推进阶段
随着课程的持续推进,教师在师生预设的主题活动框架与脉络的基础上,围绕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利用中华麋鹿园本土资源库,开展一系列活动,逐步形成了中华麋鹿园园本课程。实践中,教师以课程框架与脉络图为切入点,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及评价标准进行预设,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确保课程开展的适宜性。这一过程注重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灵活调整,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同时确保了园本课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四、审视阶段—本土资源融入园本课程的经验反思
首先,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专业的能力素养。园长和教师应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挖掘与整合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等。园长是幼儿园的主要管理者,其教育理念、教育观、课程观将对园本课程的创设与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是园本活动开展的主要推动者,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掌握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兴趣与需要,开展具体活动,从而通过丰富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经验的发展。
其次,本土资源融入园本课程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产生,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通过组织幼儿参与“中华麋鹿园”“水墨麋鹿家园”“植物书签”“考古化石”等游戏活动,幼儿对麋鹿的生活习性及麋鹿文化有了直接经验的积累。同时,幼儿也可以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实现经验积累。教师提供如麋鹿公仔、小动物卡片、树叶、毛笔等材料供幼儿探索操作,鼓励幼儿与材料展开互动,主动探究记录发现。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建构对中华麋鹿园的新理解和认知。
最后,本土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园本课程资源需要多方面的评价。在幼儿发展的评价方面,教师主要通过谈话法、观察法、问答法等,评估幼儿在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相关经验的发展水平,并为每个幼儿创设成长档案袋,持续追踪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在园本课程中具体活动的评价方面,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兴趣点,灵活调整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师幼共同生成符合幼儿需要的高质量活动;在人员评价方面,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幼儿、家长、教师、园长、专家、景区人员等,如在“麋鹿保护区”亲子研学活动中,教师积极邀请家长反馈每次活动的感悟和评价,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园指导课程的开展。基于多方面的评价能够不断优化园本课程的质量,为本土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园本课程资源提供源头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志英.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3(6):87-90.
[2] 别具一格的科普设施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科协论坛,2012(1):50.
[3] 霍力岩,高宏钰.关键经验: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J].幼儿教育,2015(31):16-18.
本文系盐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班级阅读区的创设优化研究—马赛克方法的实践”(课题编号:2023-L-09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常新路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