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叩响“无声世界”
作者: 夏敏
作者简介
夏敏 女,1978年3月生,1995年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分配至南昌市启音学校(现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中共党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西省特殊教育评估评审专家,江西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初中)专家库成员,江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成员,2023年入选江西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项目。
这里,没有琅琅书声,却有润物有声;这里没有梦想的激情澎湃,却有心灵的默默流淌。这就是我从事的特殊教育工作。
30年的从教路,耕耘与收获相伴,辛苦与快乐交织:我在真诚付出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于无声与有声中体会从教的崇高和幸福。
唯有热爱,方能坚守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小时候的耳濡目染,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天然的感情和向往。在中学毕业后,我报考了师范学校,立志成为一名教师。
第一次踏进南昌市启音学校的那天,暴雨倾盆。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了,爸爸骑着他的“二八”自行车,我背着装满了我作品的画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来到南昌市西湖路的一条巷子里。巷子里涨满了水,为了不让我湿鞋,爸爸脱了鞋,挽起裤腿,推着自行车把我送到学校门口。学校不大,就两栋楼,一眼见底。校长看着青涩的我,意味深长地说:“来这当老师可是要吃苦的,你要有心理准备哦。”没过多久,学校就把第一届美术职高班班主任的重任交给了我。
因为不是学特殊教育专业,我不会手语,刚开始时没法跟学生交流。这时我才体会到校长那句话的真正含义。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学校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我当师傅。师傅不但毫无保留地把她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我,而且她一辈子从事特教工作的风范深深感染了我。在她的帮助指导下,我学会了主动和学生交朋友:我教他们画画,他们教我手语,学生们的那股认真劲,让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手语。作为教坛新人,当我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地站在讲台上时,我的学生用包容、理解、鼓励甚至指点,帮助我快速适应了教学生活。
我至今还记得学生偷偷塞给我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我手语中的不足,写着他们满满的期待;还记得当我逐渐找到教学的方法与自信后,班上那名可爱的学习委员在讲台下偷偷给我竖起的大拇指……
当然,学生给予我的不仅仅是鼓励,还有深深的触动。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教师是让人伤感的职业,因为教师在变老,教师身边的学生却总是青春洋溢。这本是一句调侃话,他们却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您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年轻!”
这句话至今仍然震撼着我。作为教师,我迎来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知不觉间见证了这么多人的青春。正是这句话,让我深深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深爱着三尺讲台,这份爱支撑着我在特殊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爱为残疾学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唯有笃行,方有收获
听障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但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这些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是每名特殊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坚持从听障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改变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审美能力及创造力都得到发展。我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美术、书法比赛,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习得一技之长。
听觉的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多挑战。这里的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又远离亲人,这给他们的教育与成长带来很大困难。作为班主任,我每天早出晚归,与学生朝夕相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学生过生日,我动手给他们做蛋糕,平日里帮学生缝补衣服,假期帮学生购买回家的车票,周末帮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感受到家的温暖,为我做好班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觉到听障学生相对于身心健全学生来说,内心更加敏感和脆弱,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多疑、暴躁、偏激、自卑、恐惧、逆反等,这些问题不利于他们融入社会。为此,我自学心理学知识,进修南昌大学心理学培训课程,参加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平时,我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提高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感。
唯有求索,方可致远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深深地激励着我,让我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这些年来,我参加了成人大专、本科的学习,并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在潜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把握特殊教育规律,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我先后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参加教材的审读试教和劳动教育读本的编写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深深感到,美术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作一件件凝聚情感和情趣的美术作品,积淀成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认识也成为我在美术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
2022年,国家出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江西省制定《江西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我认真学习相关精神,把握特殊教育向普特融合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主持开展课题研究。与江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江西省美术馆、江西画院的专业教师共同开发适合听障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学课程,让学生学习国画、版画、扎染、陶艺、茶艺等课程,并将传统艺术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融入教学,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新的力量。
此后每年5月的助残日、6月的儿童节,我都组织听障学生和江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学生一起创作、一起活动、一起交流,并在课余时间组织听障学生走进江西省美术馆、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画院等地学习观摩,让他们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三十年,流逝的是岁月,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我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挚爱: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逐浪向未来。◆(作者单位: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