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学教育 点燃科技梦想

作者: 王锋旗

加强科学教育 点燃科技梦想0

日前,为搭建科学教育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江西省教育厅联合江西省体育局、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全省首届青少年学生科技运动会,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奇思妙想”演讲赛、科学调研(观察)报告创新发明赛(创新发明、AI创意编程)、科创实践赛(人机、轮式机器人、创意智造)等4项赛事,全省有10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初赛,832支参赛队伍、1288名参赛学生进入省赛。学生们通过团队协作、激烈角逐,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共同激发浓厚的科学兴趣与创新热情。

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精神,全面加强科学教育,全省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水平及科学素质持续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江西省被列入“科学教育进专门学校行动”全国四个试点省份之一(北京、江西、广西、贵州);在全国“双减”工作视频调度会上,江西就中小学科学教育作典型发言;江西省有2个县区(南昌市红谷滩区、芦溪县)、16所学校分别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

夯基础——

全力推进科学教育条件保障

夯实基础,稳步前行。

科学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一直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先后深入科普场所和基地调研指导,批示要求建立机制,发挥省科技馆的丰富资源,有计划地对全省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助推“创新江西”建设。同时,省政府还把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重大课题研究。

2023年11月,省教育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江西省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行动计划》,开始在全省中小学校全面部署开展科学教育条件保障行动、教学改革行动、社会实践行动、成果培育行动等四大行动。

“为更好推进科学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江西省建立了教育部门牵头,宣传、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等17个省直部门组成的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省教育厅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以下简称监管处)负责人介绍,全省将科学教育工作纳入市、县(区)综合考核“教育发展”指标评价、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以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组织保障得到进一步强化。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将科学教育项目纳入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能力提升、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等工程项目中,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功能室、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加强教具和装备配置,推动每所学校至少建设1个科学教育功能室和科学实验室,每个地区建设1个科学教育基地。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专设科学教师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开展了8.06万人次培训,教师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监管处负责人介绍,从2023年开始,全省进一步强化科学教育资金保障,在省财政专门列支5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开展科学教育。

抓关键——

全面推进科学教育教学改革

“电线、电池、小灯泡、剪刀、红色蓝色的水彩笔,看到这些,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在永修县外国语学校四年级一节科学课上,教师赵家玉准备的这些材料,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大家先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另外,无论灯泡亮或不亮,都要把具体的线路图画出来。”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奋地开始尝试。

为什么有的灯泡亮了,有的没有呢?仔细观察材料的每一部分,有什么发现?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猜测论证,总结规律。

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案、学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科学教育的第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监管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科学课,独立设置信息科技、劳动课程;同时,许多学校还广泛开展科技节和社团活动,并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必备项目,每周在课后服务中安排不少于2次的科学实践课程,引导支持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和实验。

为聚焦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江西专门研制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基本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课标和要求,对中小学各学段科学课程的内容、目标和动手实践等作了基本安排和规范,指导中小学校制定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同时,在全省遴选了11所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一县一校”改革试点,鼓励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场所建设和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省财政还专门列支500万元经费予以支持。

聚合力——

全域推进科学教育社会实践

“哇!太神奇了!”“燃爆了!”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准点开播。在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学生正在屏幕前收看航天员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等实验,并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惊叹,科学教育课堂和“天宫课堂”实现同步对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

加强科学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何推进科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的“双向奔赴”?一是积极“请进来”,二是主动“走出去”。

如何“请进来”?

监管处负责人介绍,全省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2.2万场次,开展科普知识宣讲和科学体验800余场次。

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建立有12所师范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机制,全方位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聘任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兼任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教师或科学副校长;建立150名专家组成的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库,35.1万余人在中国科技志愿者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利用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优势,加强在科学教育课程建设、课后服务和教师科学素养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和合作;依托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已建成145个科普教育基地。

提升全省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科学素质,联合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班,全省900余名科学教师参与培训。据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小学专任科学教师总数已达4301人,初中、高中理科类教师稳中有增。“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临川一中高中物理教师章高祥说。

如何“走出去”?

监管处负责人介绍,一是盘点、精选、补充资源,全面动员相关单位,积极实施馆校合作行动,盘活全省各地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的科技资源,推动各中小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和动手实验活动。

二是强化供需双方对接,明确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和次数要求,将参与方式由“短期”变为“常态”,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2023年以来,全省每周安排一个县(市、区)的1000名中小学生到省科技馆,参加“科技一日游”“科学真好玩”实验表演秀等科学体验教育活动,累计组织了近40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目前,正计划利用江西航空产业和科研优势,打造全省中小学生航空科技教育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航空研学和飞行实践体验,打造江西青少年学生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重联动——

全程推进科学教育成果培育

2024年12月15日,省教育厅举办科学教育“奇思妙想”演讲决赛,来自全省的85名选手用清晰简洁的科学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自己所思所想的科学愿景进行描述,演讲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非常感谢这次演讲比赛给我带来的成长和启示,我将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吉安市吉州区永叔路实验小学学生夏煊哲激动地说。

举办“奇思妙想”演讲赛仅仅是全程推进全省科学教育成果培育行动的一个规定动作。

监管处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科学教育成果培育行动中,要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科学领域发挥特长。同时,还要积极倡导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为了让全省师生更好地参加科学教育成果培育,各美其美,积极开展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交流会、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会、江西省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等相关科学赛事活动20多场次。

同时,还组织了优秀研究论文征集评选,推动教师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评选优秀论文345篇。省政府专门发文对地理科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等350项教学成果进行表彰,激发了全省广大教师热爱科学教育、从事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在全省遴选了10个科学教育实验区、97所科学教育实验校,建立“少年科学院”,评选一批“小科学家”,打造学生科学成长的平台。

为科技创新筑基,为未来美好赋能。监管处负责人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精神,江西省将从实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等7个方面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走深走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打开视野,点燃梦想,共同培育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