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叶秋珍

摘 要 古诗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中华文化,充分挖掘古诗的文化价值,从关注诗眼,把握主题思想;分析意象,理解古诗意境;再现场景,升华情感体验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文学素养的发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1]。古诗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关注诗眼,把握主题思想

诗眼是古诗的点睛传神之笔,是古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或句子。它能使古诗鲜活,意味深长,是古诗主旨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入选统编教科书的大部分古诗都有诗眼,这些诗眼不仅丰富了古诗的内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的主题思想。

(一)关注情感型诗眼,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型诗眼是古诗中最能揭示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愁”“思”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该类型诗眼多见于直接抒发情感的古诗,其往往具有多重含义,并能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是古诗情感的凝练体现。如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喜”便是典型的情感型诗眼,该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无限喜悦与兴奋之情。这首诗通过“忽传”“初闻”“却看”“喜欲狂”“漫卷”“放歌”“纵酒”等描写,把诗人杜甫惊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诗眼“喜”字,带领学生探寻诗人为什么“喜”,并通过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体会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叛乱已平的捷报后的喜悦心情。然后,引导学生探寻从哪里可以看出“喜”,通过朗读“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诗句,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狂喜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最后,教师再次以“喜”为切入点,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情感,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

此外,还有很多抒发情感的古诗都可以直接找到诗眼,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从《枫桥夜泊》的诗眼“愁眠”,可以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绪;又如从《江雪》的诗眼“独”,可以体会诗人独自垂钓的孤独。可见,通过情感型诗眼的识别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体悟古诗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关注脉络型诗眼,洞悉诗人意图

脉络型诗眼通常表现为一句或几句关键的诗句,它们在整首古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诗眼,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从而洞悉诗人的写作意图。如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诗题中的“独”字是脉络型诗眼。该字不仅描绘了山的孤独,也写出了诗人李白内心的孤寂心情。因此,教学这首诗时可引导学生重点聚焦“独”字,体会古诗的表达秘妙。首先,从字面理解“独”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体现了诗人独处的状态。其次,从深层理解“独”的含义。诗人通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展现了鸟儿高飞、孤云飘走,世间万物似乎都在远离诗人,进一步烘托诗人的孤独心境。再次,结合李白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一生虽交友广泛,晚年却饱尝人间辛酸,看透世态炎凉,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此外,统编教科书中还有很多古诗的诗眼是脉络型诗眼,如《春夜喜雨》一诗的“好”、《山居秋暝》一诗的“空”等,都具有统领全诗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关注脉络型诗眼,如同抓住古诗线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意图,领略古诗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关注内隐型诗眼,挖掘古诗内涵

内隐型诗眼不同于直接点明主旨的情感型诗眼,其侧重于通过含蓄、隐晦的方式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该类诗眼可能出现在古诗的任何位置,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揣摩才能发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品味字词间的微妙关系,准确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如四年级上册《出塞》一诗中“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还”字是内隐型诗眼。这个字表达了将士长期征战在外,不能归家的悲壮情感,是整首诗的情感核心。因此,教学时可以紧扣内隐型诗眼“还”,深入挖掘古诗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还”字背后的情感,感受将士的思乡之情。然后,通过创设边疆战场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将士们的生活,深入理解“还”字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戍守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最后,通过拓展相关历史背景和边塞诗的资料,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还”字在边塞诗中的普遍意义和情感表达。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边塞文化背景,感受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文化自信。

此外,像《泊船瓜洲》一诗中的“还”,《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的“柳”等,都是内隐型诗眼,隐含在诗句的意境和情感之中,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该类诗眼,细细品味领悟其深意,进而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二、分析意象,理解古诗意境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古诗中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或哲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意象展开想象,深入理解意象蕴含的意境。

(一)提炼意象,感受古诗意蕴

古诗的意象丰富多彩,涵盖了自然景物、植物、动物等多个方面(如月亮、梅花、鸳鸯等),每个意象都承载着诗人特定的情感和寓意。因此,通过提炼古诗中的意象,可以把握内容、领会主旨、进入意境,感受古诗意蕴。如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诗人通过“篱落、一径、树头、新绿、儿童、黄蝶、菜花”等独特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田园画卷。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诗中提炼出“篱落”等意象,感受自然景色的和谐美。接着,可以利用一组图片引领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儿童组诗,通过对比发现“儿童”意象,感受由儿童的天真活泼所带来的喜悦和轻松,形成初步的感知认识。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核心意象“一径”“儿童”,品读“一径”的幽深和“儿童”的天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随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韵律美。最后,可以布置有关“儿童捕蝶”的小练笔,帮助学生将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解析意象,体会诗人志向

意象作为古诗的基本构成元素,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通过具体的物象或景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意境[2]。而诗人的志向往往就隐含在这些意象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与解读。如六年级下册《竹石》一诗,通过描绘生长在岩石裂缝中的竹子,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竹石》这首诗没有从传统竹子的样子、颜色、气味等角度入手,而是着眼于“岩竹”这个意象。诗人用“咬定”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石中的情景,用“千磨万击”象征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用“坚劲”展示了竹子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坚韧的品质,寄托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理解诗中竹子和石头的形象;其次,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竹子和石头的诗句,体会“岩竹”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竹子象征了什么?诗人想通过竹子表达什么情感和志向?”最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人物具有竹子般的坚韧精神。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竹石》的意象,还能体会诗人借物抒怀的境界,以及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巧妙手法。

(三)感悟意象,提升想象空间

古诗的意象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握意象,就是把握了古诗的灵魂,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和艺术特色。统编教科书中古诗所运用的意象,主要包括自然景物类意象、动物类意象和植物类意象。如李白《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月亮”象征着思乡之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象征着离别之情;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的“蝉”象征感身世、悲秋凉、痛别离、苦远游;郑燮《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竹”象征高洁的人格品性;张籍《秋思》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秋风”象征着离别的愁绪……以上意象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古诗的意象,借助言语营造想象的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情怀,并对诗人的审美趣味与理想有真切的感知与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再现场景,升华情感体验

再现场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和技巧将古诗中的场景、情感和意境重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跨学科整合、营造氛围等方法再现古诗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一)联系生活,产生情感共鸣

古诗中常常提到的小桥流水、田园风光、古道西风等景象,在现代城市中已经难以见到,对学生来说也是无法想象的。如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蕴含的孤独和愁绪的情感,如果只是凭借教师不停地讲解和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很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当时场景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首先,可以利用诗中的“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等词语,引导学生构建诗中描写的场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摇晃的小江船里;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在小江船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及时将学生看到的景物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可以还原诗人在家乡与家人团聚温馨甜蜜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可以创设“钟声”这一场景,逐一擦去黑板上的景物,让学生逐渐感受周围只剩下了“愁眠”和“钟声”,此时置身于那个摇晃的小江船里又是什么样的感受,进而体会诗人的孤独与哀愁。可以说,通过具体场景的再现,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更容易走进古诗描述的场景,进而实现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二)联系画面,触摸情感世界

在古诗中,诗人往往通过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描绘出丰富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画面与熟悉的画面进行比较,深入感知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如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描写了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的情景,还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高洁品格的坚守。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很难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送别好友时的熟悉画面,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场景,进而触摸诗人真实的情感世界。首先,在学生初步感受古诗韵律美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如寒雨连绵的夜晚、楚山的孤影、清晨的离别等,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接着,让学生回忆与好友离别时的画面,体会当好友在自己眼前慢慢消失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体会假如好友要搬到很远的地方去,以后很难再见面了,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蕴含的送别之情。最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诗,学生对王昌龄与辛渐之间的深情厚谊便豁然开朗了。

(三)联系资料,走进诗人世界

深入了解诗意并联系历史背景资料,是鉴赏古诗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意象与诗人背景间的本质联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进而把握诗人的思维。如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一诗,唐代诗人孟浩然通过描绘秋江暮色,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孤寂、愁闷之情。教学这首诗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还要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移舟”“日暮”“野旷”“江清”等关键词,感受诗人的孤寂与哀愁。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以舟泊暮宿?是什么事情让诗人变得如此孤寂?当然,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容易解决的事。这时,教师可以把孟浩然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背景资料了解到诗人因为仕途失意,向往隐居生活,所以离开家乡漫游吴越,在此期间写下了《宿建德江》这首诗。然后,教师可以把背景资料与古诗意境相融合,引导学生走进诗人孤寂与愁闷的内心世界。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该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情怀。此外,统编教科书中还有很多借景抒情的古诗,如《江雪》《独坐敬亭山》《枫桥夜泊》等,教师教学时如果不联系背景资料,学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更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关注诗眼、分析意象、再现场景等教学策略,让学生领略古诗的韵味与魅力,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陈丹.基于单元整体视角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编选与教学探析[J].小学语文,2024(4):30.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