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与教学设计

作者: 蒋雄超

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与教学设计0

摘 要 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从劳动的角度提出主题,运用劳动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在跨界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提升劳动素养。在厘清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逻辑、学科逻辑的基础上,从围绕学习主题,提出问题;制定评价量规,使目标可视;学科跨界实践,进行知识整合;提供资源支持,推进学习;多元学习评价,赋能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更好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关键词 劳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 价值逻辑 学科逻辑 教学设计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重视。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1]5《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要求,“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2]41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劳动学科,探索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实践劳动教育是“一育”、不只是“一课”要求的重要载体。

一、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逻辑

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从劳动的角度提出主题,运用劳动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提升劳动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一)面向真实问题,习得活性知识

“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是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要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围绕劳动中的问题,关注学科间的协同、与生活实际的对接以及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形成对问题真实而有意义的思考;通过调查探究、设计制作、试验改进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取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学科及跨学科知识、技能,借此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劳动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如此,劳动不再是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的结果,而是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整合”[4]。

(二)变革学习方式,激发创造思维

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凝练学科知识、技能、原理、概念和方法,对学科内容产生概念性理解,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激发其创造性思维[5]。在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置于真实劳动世界的情境之下,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中“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进而从信息搜集、组织、识记等低阶认知走向创见、决策、分析等高阶认知,逐步形成跨学科的学习思维。同时,这种“做”是带有假设、思考、验证性质的,是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最终以物化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激活学生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打开育人通道,培育核心素养

“课程方案”指出,要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2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综合、开放的过程,主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进行,而学科知识及其教授往往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因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一条通道,“既能够连接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提高到科学的高度,我们就选择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入学科”[6]。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淬炼操作、创新创造、交流分享提供了平台,通过在真实劳动场域中的迁移运用,增进学科理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在问题解决中联通不同学科,形成基于学科、联通学科的素养体系,深化跨学科理解;在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劳动参与中,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实现从为了劳动的教育到通过劳动获得教育的转变。

二、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逻辑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义在于从主体学科出发,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思维、眼光等理解主体学科的知识、概念,结合或融通其他学科完成和解决主体学科的任务、问题,最终指向主体学科的深度理解。[7]因此,开展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应立足于劳动学科本体,并以此为基础,调动不同学科知识,从多学科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引领学生亲历完整劳动过程,积累丰富的劳动实践体验,达成对劳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产生1+1>2的育人效果。

(一)把握学科本质,坚守劳动教育学科立场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8],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有着普遍的基础性、应用性和思想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劳动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融通点与作用点。基于此,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以劳动为主线,适切融入其他学科学习活动;以劳动知识、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来应对挑战、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发展跨学科学习素养。

(二)立足实践体验,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3]。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要关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思维等相互间的迁移,达成对劳动知识、技能在记忆、操作等方面的目标,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不同学科知识在共同主题上的整合与应用,增进学生分析问题、批判性思考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因而,立足实践体验是促进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用以致学”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认实践意义并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

(三)注重素养导向,体悟劳动价值意义

劳动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认清事理,将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并在运用中不断反思、重构,体悟劳动价值和意义,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因此,劳动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将静态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动态操作过程,在跨越学科界限的问题解决中收获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知识技能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促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技能化育成对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深入认知。

三、劳动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坚守劳动学科立场,以实践为主、素养为导向,在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中引领学生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形成对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科和跨学科理解,提升劳动素养。

(一)围绕学习主题,提出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以主题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9],解决问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线。对于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劳动知识、经验与能力,其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需要教师围绕主题,结合学生实际提出贴合于学生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解决问题。

以“春来展翅,‘翼’起飞翔——我是风筝传承人”(以下简称“我是风筝传承人”)为例,“春来展翅,‘翼’起飞翔”是学生在学习掌握绑扎、锯割、打磨等技术基础上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扎、糊、绘、拴”的风筝制作技术,在问题解决与迭代改进中体会劳动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作为一名小小传承人,怎样通过自己的劳动,让风筝既有创意,又能飞得又高又稳”这一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联系风筝放飞经验开展思考与讨论,启迪学生细化问题。例如,风筝的结构分为几部分、如何设计飞得高飞得稳的风筝、风筝的种类有哪些等一系列子问题,进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厘清风筝制作技术、结构比例、形状与飞行等关系,拓展对风筝发展历史、放飞技巧等知识的了解。

(二)制定评价量规,目标可视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要尽量前置,紧随学习目标,以便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10]在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劳动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借助评价量规,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确预期学习目标,将劳动中难以考察的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表现,还能帮助教师从过程行为表现和劳动成果中分析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运用情况。

以“我是风筝传承人”为例,“我是风筝传承人”跨学科主题学习重在使学生掌握风筝的制作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通过资料查找、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活动开展风筝创意设计,发展跨学科学习素养,培养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感受风筝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及劳动人民在风筝发展演变中的探索精神,学会尊重、珍惜劳动成果。以此为指引,将目标分解成表现性评价量规,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仪”。并且,评价量规也可由学生自主补充,凸显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在增强自我管理的同时,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成长。

(三)学科跨界实践,知识整合

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劳动学科为基础,从劳动学科出发的学科跨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科跨界既是劳动知识技能的被动运用,也是在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并在实践中联结不同学科领域,发展学生的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

“我是风筝传承人”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除了掌握“扎、糊、绘、拴”的制作技能,还需运用科学学科“力的相互作用”、数学学科“测量与计算”和“几何与比例”、美术学科“水彩绘画”等知识,综合考虑提线长度、数量及角度,以及拖尾材质与形式等因素对于风筝飞行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知识还被赋予情境化下的应用,知识不仅仅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补充说明,促进学生认识不同学科知识对于劳动实践的价值,还能在掌握风筝制作技术方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用于弹射飞机、滑翔机等模型制作,知识超越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四)提供资源支持,推进学习

“教师在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是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顺利推进的必要手段。”[11]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面向真实问题解决,实践过程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多的学习容量,学生会遭遇各种预期之外的困难与挑战,教师及时而有效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我是风筝传承人”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在学习之前,教师提供学习案例、风筝的制作及放飞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激发兴趣;教师设计调查表、访问表等表单为学生开展有目的、有方法的实地调研、探究做好保障;学习中,给予学生八角行为分析图、风筝设计表、移情图等思维工具,增进学生对风筝制作工艺、数学比例、科学力学等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结束后,拟定循环问诊单、问题汇总表等,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身在劳动中的表现和成长,为后续改进提供方向。

(五)多元学习评价,赋能发展

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工具,更是推动跨学科学习进程和促进学生跨学科理解的关键因素。基于劳动教育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的评价要求,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应凸显评价内容多向、方式多样、主体多维的特点,以实现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发展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

“我是风筝传承人”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评价内容方面,既关注对关键能力的评价,也关注必备品格的评价(见表1);在评价方式上,采用风筝调查活动评价表、风筝作品评价表、现场展示评价等;在评价主体上,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还可根据实际引入家长评价。由此,在嵌入过程的多元评价中助力学生发现自己在劳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进步情况,发挥评价的以评导学、以评促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