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联·贯穿·驱动: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龚娟
摘 要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提炼教学主线,串联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案例,贯穿全部议题;优化教学任务,驱动素养涵育三种策略实施大单元教学,将零碎的单元知识整体化,将抽象的思政知识形象化,将枯燥的学习过程趣味化,让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精彩、有趣、高效的大单元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以主线串联、以案例贯穿、以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提升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效益,涵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思政课 串联 贯穿 驱动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大单元教学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单元核心概念为统领,以单元情境任务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使碎片化、抽象化的知识整体化、结构化,使枯燥化、低效化学习变得生动高效。本文以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通过提炼教学主线,串联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案例,贯穿全部议题;优化教学任务,驱动素养涵育的三种大单元教学策略,以“寻路”为情境任务开展大单元教学,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趣味化,让学生总体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提炼教学主线,串联教学内容
教学主线是教师串联、衔接单元知识点的一条纽带,是学生以统整性、系统性思维整合学习内容的指南。[1]在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大单元教学内容中提炼时间线、理论线、认知线,并将其作为教学主线,串联教学内容。
(一)提炼时间线,用时间线串联教学内容
时间线是指以时间为主的教学主线,是教师以时间顺序梳理、呈现大单元知识的一条线索。教师应在深入浅出剖析大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并以此串联教学内容。
例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册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深度剖析这些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炼了一条简明、清晰的时间线(见图1)。
聚焦上面的时间线,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并逐步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将碎片化的知识完整化,提升学习效益。同时,学生的统整性、系统性思维也会得到逐步发展。
(二)提炼理论线,用理论线串联教学内容
理论线是指以理论发展为主的教学主线,是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理论知识的一条线索。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炼一条能够串联理论知识的理论线。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册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衔接这些理论知识的一条纽带。基于此,教师提炼了一条清晰的理论线(见图2)。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最后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能够清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三)提炼认知线,用认知线串联教学内容
认知线是涵盖从低到高六个层次的认知目标的一条教学主线,包括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2]在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提炼认知线,能够更为紧密地串联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
例如,教师基于认知目标理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册书的内容,提炼了一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线(见图3)。
在图3中,教师基于认知线链接了一部分学习内容。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深度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基于认知线链接更多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精选教学案例,贯穿全部议题
生动、典型的教学案例,能够拉近思政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能够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形象化。[3]救亡图存之路、改天换地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和民族复兴之路是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单元教学中围绕情境任务“寻路”而确定的四个议题。教师以“家乡的经济变化”案例贯穿四个议题的主题、情境和问题。
(一)以案例的主题贯穿全部议题
案例主题是统领案例内容的一个大概念。在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中,教师精选的案例的主题,不仅与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密切相关,而且该案例主题能够贯穿大单元教学的全部议题,使所有议题衔接得更加紧密。
例如,教师选择案例的主题是“家乡的经济变化”。该案例主题与大单元教学的主题(核心概念)“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密切相关。同时,“家乡的经济变化”这一案例主题,也贯穿了大单元教学的四个议题,即救亡图存之路、改天换地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和民族复兴之路。和全中国人民一样,家乡的人民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寻找发展之路,并逐渐从“站起来”走向了“富起来”,从“富起来”走向了“强起来”。
教师以清晰明确的案例主题,贯穿大单元教学中的全部议题,有助于学生聚焦生动、真实、典型的案例,深度理解抽象的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益,发展学生们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科学精神。
(二)以案例的情境贯穿全部议题
案例情境是指围绕案例主题,联系实际生活构建的真实的、具体的情境。在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而且案例情境要贯穿全部议题。
例如,围绕案例主题“家乡的经济变化”,教师分别创设了调查解放前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调查解放后家乡的经济发展变化、分享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分享爸爸妈妈的童年生活、分享你的童年生活等情境。基于这些案例情境,学生能够透过家乡的发展变化、家人的童年生活等,深度理解救亡图存之路、改天换地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和民族复兴之路等议题,并形象直观、由浅入深地理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知识。
教师以直观、真实的案例情境贯穿大单元教学的全部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将抽象的思政课程知识与形象的现实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将思政课程内容生活化,从而实现思政课程学习高效化。
(三)以案例的问题贯穿全部议题
主题鲜明、环环相扣的问题是构成案例的主要内容。在高中思政课程大单元中,教师应围绕案例主题,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并以问题为纽带,贯穿大单元教学的全部议题。
例如,围绕“家乡的经济变化”这一案例主题,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联系解放前后家乡的经济变化,谈谈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联系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经济变化,谈谈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联系新时代家乡的经济发展变化,谈谈为什么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面的三个问题都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家乡的经济变化”。其中第一个问题,贯穿了救亡图存之路和改天换地之路两个议题,重在引领学生理解“站起来”;第二个问题,指向了改革开放之路,重在引领学生理解“富起来”;第三个问题指向了民族复兴之路,重在引领学生理解“强起来”。
三、优化教学任务,驱动素养涵育
教学任务不仅是教师实施大单元教学的一种驱动,也是涵育学生素养的一种驱动。[3]在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优化感知体验任务、探究发现任务和拓展运用任务,驱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涵育。
(一)优化感知体验任务,驱动素养涵育
感知体验任务是指让学生以阅读理解、参观体验等方式学习相关知识的一种任务。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优化感知体验任务,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清晰、体验更加真切,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本次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情境任务“寻路”,优化设计了资料搜集和场馆参观两项感知体验任务。资料搜集任务重在引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广泛搜集、细致整理关于救亡图存之路、改天换地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和民族复兴之路等议题的史料。场馆参观任务则重在引领学生通过现场参观的方式,聚焦文物、历史照片等史料,清晰感知、直观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家乡人民的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完成上述两项感知体验任务,不仅更为清晰地感知、更为真切地体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而且逐步发展了政治认同素养、培养了科学精神以及形成了公共参与意识等。
(二)优化探究发现任务,驱动素养涵育
探究发现任务是学生以自主或合作的形式,深入探究并能清晰发现相关知识的一种任务。教师依托探究发现任务,不仅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相关知识,而且循序渐进地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围绕议题改革开放之路开展大单元教学时,优化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发现任务:1.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显著变化?2.改革开放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显著的变化?3.结合改革开放给我国和人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谈一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4.结合实际谈一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5.结合实际谈一谈对“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观点的认识与理解。
学生通过完成上面的探究发现任务,能够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有更为深入、准确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国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会逐渐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等。
(三)优化拓展运用任务,驱动素养涵育
拓展运用任务是指引领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灵活、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围绕大单元教学主题,优化设计拓展运用任务,并以此为驱动,涵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围绕议题救亡图存之路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救亡图存的唯一正确道路为题,撰写一篇政论短文;在围绕议题改天换地之路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求学生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为题,撰写一篇政论短文;在围绕议题改革开放之路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求学生以中国为什么能为题,撰写一篇政论短文;在围绕议题民族复兴之路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新时代,新在哪”为题,撰写一篇政论短文。
在教师的启迪、引领下,学生通过完成以上的拓展运用任务,不仅能够深度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道理,而且能够发展政治认同素养、形成科学精神等。
综上所述,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是对素养为本、加强整合、情境任务驱动等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积极回应,是引领学生从碎片化课时学习走向结构化单元学习的一种应然之举。教师通过采取“以教学主线串联、以教学案例贯穿、以教学任务驱动”等策略,能够将零碎的单元知识整体化,将抽象的思政知识形象化,将枯燥的学习过程趣味化,能够更为紧密地衔接、关联大单元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更好地发挥大单元教学的育人作用,让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精彩、有趣、高效的大单元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费春雪,刘智.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价值、原则与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4,25(1):48-54.
[2]王宇清.布鲁姆斯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OL].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15-16[2024-10-14].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HjlF_Ii0mbnPLmgzeN9NerPdMXjSSrHZh9Qw0ueszCE_Lai03O-rJckroe2bDXeTQUCZc37rB_GLzDzKBmTOBVk0ceHiuAMMZHn0UUIXUy_zieX6MymxyaCtBRGDId9DmvKkRr_lpo4Yxawip7r82lmz4YWkTLJVu49oNDQbAvjxMzN9nQuhVHwlX9DkLQzhEDL0DhLFv84=&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3]刘凤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2022(10):40-43.
(责任编辑:武 亮 实习编辑:杨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