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气质和家庭教养环境对中美幼儿冒险行为的影响
作者: 郝俊 薛烨 岳亚平
[摘 要] 冒险行为被认为是促进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社会文化学视角出发,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来自106个中国家庭和108个美国家庭的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以深度考察个体因素、家庭教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对幼儿冒险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1)中国幼儿冒险行为水平、感觉寻求气质和家长监管行为水平显著低于美国,中国家长的风险认知水平则显著高于美国家长;(2)幼儿的感觉寻求气质和父母监管行为对中美幼儿的冒险行为均有直接影响;(3)中国家长监管行为在家长风险认知和幼儿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而美国家长监管行为在幼儿感觉寻求气质和幼儿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幼儿冒险行为发展路径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作用机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幼儿冒险行为的价值,支持幼儿合理开展冒险活动,研究建议家长要科学理解幼儿行为发展的个体及社会文化属性,变革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对幼儿冒险行为的风险认知与监管;优化幼儿冒险行为安全防护的家园社协同机制,为幼儿冒险行为的发展提供安全且具有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幼儿冒险行为;幼儿气质;家庭教养环境;家长监管
一、问题提出
冒险行为和具有挑战性的冒险游戏被认为是幼儿成长和学习的重要部分。幼儿有尝试危险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这种需求不仅是其探索世界的动力,也是其学习如何应对未知和克服恐惧的重要途径。这种能力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1-2]。研究表明,如果剥夺幼儿的自由和冒险机会,可能会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独立创新能力丧失,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如抑郁、缺乏自信心和同情心等[3]。但是,由冒险行为导致的意外伤害常常对幼儿的安全与健康造成威胁[4],不当的冒险行为会给幼儿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痛和不良影响。近年来,我国家庭对幼儿冒险行为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支持幼儿独立探索,逐渐认识到冒险行为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家庭中,家长更倾向于鼓励幼儿(特别是男孩)参与自然探索、户外实践等活动,以培养其勇气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出于对意外伤害的担忧,家长仍然会限制幼儿参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冒险游戏或活动。这种矛盾态度反映了家长在保护幼儿安全与促进其全面发展之间的艰难平衡。
就本质来看,幼儿的冒险行为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构的一种表现。社会文化学认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来建构的。罗格夫(Rogoff)在《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一书中强调了幼儿认知与行为发展的社会文化属性[5]。在成长过程中,幼儿会通过社会化过程接触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幼儿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幼儿的冒险行为主要受两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是文化期望。不同文化对冒险行为的接受度和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文化鼓励幼儿探索和冒险,认为这是培养独立性、冒险精神和勇气的有效方式;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关注幼儿的安全,强调对规则的遵守,从而对冒险行为施加诸多限制。二是家庭教养环境。家庭教养环境是由家庭环境中各类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发展的气氛[6],其中养育者的教养认知与教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关键性影响[7]。家庭教养环境是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物理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价值观和期望),养育者通过身体、情感、说教和象征性交流以及重视某些行为特征来影响幼儿行为的发展[8]。
桑德塞特(Sandseter)认为,将幼儿冒险行为作为一种全球普遍现象来讨论时,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议题。作为一种结构-现象学理论,逆转理论(reversal theory)强调个体行为动机和体验的结构性,其核心在于描述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情绪和认知。基于此理论, 桑德塞特在2009年提出了“幼儿冒险行为概念模型”[9],该模型将幼儿冒险行为置于一个文化框架内,强调幼儿所生活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模型指出,幼儿的冒险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结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这些结构不仅包括幼儿个体自身特质,也包括幼儿所处的周围环境。在这个模型中,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持续互动共同影响着幼儿在特定情境中对风险的感知并塑造其冒险行为倾向。具体而言,个体因素(如幼儿气质)会通过家庭教养环境(如家长认知和家长监管)的过滤来影响幼儿的冒险行为,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持续影响这一过滤过程。
气质被定义为个体在行为反应和自我调节方面的生物学基础,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10]。感觉寻求作为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的冒险行为具有高度的预测作用。该气质表现为个体对多样、新奇和强烈的体验和感官刺激的强烈需求,它在学前早期便能被明显观察到[11]。感觉寻求气质会增强幼儿承担身体或社交风险的意愿[12]。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家长对环境中风险特征和程度的主观判断属于风险认知[13],家长监管行为则是指家长在冒险环境中对幼儿的照看和管控[14]。研究发现,家长风险认知主要通过监管行为影响幼儿的冒险行为。如果家长认为幼儿的行为有较大风险且需要监护,那么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多的安全预防措施,因而会减少幼儿冒险行为的出现。反之,如果家长认为幼儿行为的风险较小且受伤的可能性低,那么他们就会降低监管力度,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实施冒险行为[15]。家长风险认知和监管行为是调控幼儿期冒险行为的最有效的手段[16]。
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社会文化对幼儿感觉寻求气质和家庭教养环境的塑造作用,幼儿的感觉寻求气质[17-18]、家长风险认知[19]和监管行为[20]在不同社会文化中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框架中,这三者如何互动并影响幼儿的冒险行为,仍是该领域实证研究中的空白。本研究基于文化期望和家庭教养的社会文化学立场,以桑德塞特的“幼儿冒险行为概念模型”为依据,通过实证数据建立并检测模型,探讨不同社会文化中幼儿冒险行为与个体感觉寻求气质、家庭教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互动的内在机理。这一研究旨在为理解幼儿冒险行为的文化差异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家庭和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分别从中国和美国选取在地理位置和人口构成上相似的两座城市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两座城市均位于各自国家的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均略低于各自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参与者来自H省K市的一所公立幼儿园和一所民办幼儿园。最终有效参与者为106个家庭,幼儿的平均年龄为59.39个月(SD=5.29,女孩占比45.28%);所有幼儿均以汉语为母语,父母平均年龄为35.02岁(SD=3.54)。美国参与者来自TN州M市四所幼儿园和六所托儿所,最终有效参与者为108个家庭,幼儿的平均年龄为57.80个月(SD=6.96,女孩占比49.07%);父母平均年龄为36.29岁(SD=4.77)。
(二)研究假设
依据社会文化学理论和桑德塞特的“幼儿冒险行为概念模型”,本研究建立了幼儿冒险行为发展的中介模型(见图1),并提出了四个研究假设。
假设H1:幼儿感觉寻求气质和家长监管应分别对幼儿冒险行为有直接影响;
假设H2:家长监管在幼儿感觉寻求气质与幼儿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H3:家长监管在家长风险认知和幼儿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H4:幼儿感觉寻求气质、家长风险认知和家长监管与幼儿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社会文化差异。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测量法为主,以访谈法为辅开展了递进性的研究。
1. 幼儿感觉寻求量表
幼儿感觉寻求气质评定采用幼儿感觉寻求量表(SSSYC)[21]。该量表由2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都有一个场景,场景中有“高度感觉寻求”和“低度感觉寻求”两个选项,家长从中选择最能准确描述自己孩子的选项。选择“高度感觉寻求”选项得1分,选择“低度感觉寻求”选项得0分,总分代表幼儿感觉寻求气质的总体水平。该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为0.84。
2. 情境下的监管问卷
家长风险认知评定采用情境下的监管问卷(SSQ)[22]。该问卷共有34个条目,包含两个维度,分别为“幼儿受伤可能认知”和“幼儿受伤严重性认知”。问卷采用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家长对幼儿冒险行为的风险认知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4。
3. 家长监管行为特质属性量表
家长监管行为评定采用家长监管行为特质属性量表(PSAPQ)[23]。该量表共7个条目, 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积极监管、看管和消极监管。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用0~4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均值得分越高说明家长对幼儿看管越密切,监管水平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5。
4. 气球模拟风险任务测试
幼儿冒险行为评定采用气球模拟风险任务测试(BART-Y)[24]。BART-Y是一项电脑小游戏(见图2)。该任务总共包含15个气球,每点击一次鼠标,气球就会变大一点,幼儿就会获得1分。每个气球的分数都可以收集到计分表中,但是气球可能会在任何一次点击后爆炸(见图3)。这种情况下,该气球获得的分数就会丢失。这是一种典型的冒险行为:幼儿需要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做出决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在正面结果(如奖励)和负面结果(失去积分)之间做出权衡。最后,未爆破气球的平均得分代表幼儿的冒险水平,得分越高代表幼儿冒险行为水平越高。以往研究表明,该测试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5-26]。
(四)研究过程
1. 量化数据收集
在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程序一致。获得了园长的支持后,在幼儿园接送时间,班级教师给家长们一份《家长知情同意书》和一系列问卷,用于了解幼儿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家长的风险认知、家长监管以及幼儿感觉寻求气质水平,《家长知情同意书》和问卷填写完成后由教师回收。之后,研究者组织幼儿在幼儿园安静的活动室里完成气球模拟风险任务测试。
2. 访谈数据收集
为更好地解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更全面地了解社会文化环境对家庭教养及幼儿冒险行为的影响,邀请有意愿的9位中国家长和9位美国家长分别参加了后续的一对一访谈。访谈主要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冒险表现如何,包括频率、程度及具体行为表现;二是幼儿在感觉寻求气质方面的表现及其对冒险行为的影响,包括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态度、探索未知环境和冒险倾向;三是家长如何看待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冒险行为以及如何监管这些行为,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访谈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家长的便利情况选择,每位家长的访谈时间为30~60分钟。经受访者同意,研究者对访谈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研究者通过主题分析法[27]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提取与冒险行为、感觉寻求气质以及家庭教养环境相关的关键主题,为中美量化模型之间的异同提供情境化解释。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量化数据的分析,研究者第一步采用SPSS 26.0软件对中美两国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研究变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第二步使用LISREL 9.1软件对中美两国的路径模型进行检验以验证本研究的前三个假设是否成立。第三步对中美两国的路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假设H4是否成立。研究结果将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小于或等于0.060、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小于或等于0.080、比较拟合指数(CFI)大于或等于0.900作为检验模型的拟合度指标[28]。
对访谈数据的分析,研究者首先将访谈音频全部转录成文字,然后根据主题和量化数据的结果进行补充和丰富,以便更好地揭示量化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状比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