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探索,重构特色课程体系

多层探索,重构特色课程体系0

课程建设,是“双新”实施的重点。

示范区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改革政策的认识水平和执行能力,加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的指导和管理,为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广州市实施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教学评新生态行动核心任务,聚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三个关键领域,构建条件保障、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监测评价四大体系,推进课程质量监测保障、强基固本课程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育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课堂变革教研支撑、多元样态创新示范六大基本工程。

为推动“双新”实施工作,广州市越秀区近年来推进高中“逐梦工程”,通过深入挖掘全区8所普通高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帮助学校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进而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东莞市重视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印发《东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及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全市普通高中制定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推动形成了一批具有东莞特色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并组织开展新教材创新教学设计、微课程征集评审活动,开发了一批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课程资源。

比如,东莞市松山湖未来学校以“融创·未来”课程为引领,开展“学科+”和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共设126门校本课程。其中,为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专门开设创意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人工智能、时政新闻与议论文写作等课程。

汕头市分年度、分年级、分学科完成高中“双新”全员培训,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过程中,汕头市按照“培训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工作思路,改变以往全学科吃“大锅饭”的主题式讲座,探索各学科“开小灶”的课例式教学,将集中学习环节与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课例展示活动相结合,提供系统化、接地气、菜单式的培训服务。

2022—2024年,汕头市共开展市级全员轮训及教师专项研训30多场,培训教师3.5万人次。汕头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少斌表示,通过参加培训,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是学校文化、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基石。

示范校积极开发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并创新课程开设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便捷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学习。

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中部以“一核两翼”为路径,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育人空间改进为支持,进行课程重构。

“课程重构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让学习回归生活本真。”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张健介绍,学校构建了“强基+博雅+科创+艺体+国际”五大课程模块。为支撑课程变革,学校还打造了12个跨学科学习中心,开发了《人工智能伦理》《湾区文化行走》等17门校本课程。

在红岭中学,跨学科学习已成为常态。比如,历史教师与地理教师合作,共同设计了“历史地理融合课”,通过软陶制作历史地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又如,在创客工坊里,生物教师带领学生用3D建模技术复原红树林生态群落,学生需要实地采样、分析数据,再用编程模拟生态链。这样的跨学科场景,正是该校“一核两翼”课程重构的生动注脚。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探索“高校—高中”联合培养课程研发,与高校在课程开发、资源共享、教师专业提升、科研共建、先修学分互认方面达成合作,创建“双高”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东莞中学同样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点构建1339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1”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3”特色包括多学段贯通培养、多学科融合教学、多层级分类实施,“3”路径是学科融合(必修课程)、校本研发(选修课程 )、活动设计(体验课程),“9”品牌包含数理思维课程、人文素养课程、科技创新课程、AI与机器人课程、航模与无线电测向、信息学课程、科技节系列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博士科普讲坛活动。

东莞中学副校长周剑光介绍:“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莞中模式。如今已初见成效,2023—2024学年,我校学生的全国、省市竞赛活动获奖数量达1032项。”

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不少学校探索建设课程集群。比如,广州市第二中学构建了“CSL”课程体系,将国家必修课程、校本专才课程和生命成长课程有机结合,形成有才课程、心理课程、阅读课程、经典诵读、戏剧文化节等品牌课程;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臻课程体系”已初步完备,涵盖学校社团活动、选修课、校本课程等,数量超过200门,组成“三方面、六素养、十八类课程”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架构;中山市第一中学以“志诚品学”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架构,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优化拔尖人才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完善各类课程序列;湛江市第一中学建立了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文化求善、身心健全、劳动光荣、实践致远的课程体系;茂名市第一中学搭建了多层塔式结构,开设道德修养、人文品质、科技素养、艺术气度、身心成长等课程,课程布局从零散走向课程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