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革新,重塑课堂教学范式

方法革新,重塑课堂教学范式0

课堂教学,是“双新”实施的落脚点。

示范区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立足原有教学改革实际,开展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研究,指导普通高中探索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策略以及优秀教学案例,推动不同发展水平的普通高中形成各具特色风格、实效性强的教学行动方案。

广州市构建推广新结构教学评范式,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从2022年3月开始,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导实施了“中小学(中职)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项目,一批组织试点、学术理论、实践案例等阶段性成果逐渐形成。“一科突破,全科跟进”,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也都陆续跟进应用推广新结构教学评范式。

广州市天河区借助外力,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团队合作,启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质量提升项目。该项目以新课标新教材为核心,以学校一级的课程实施整体方案、学科教研组一级的学期课程纲要、年级备课组一级的单元学历案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载体,对区域内“种子”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指导。

天河区教育局选择17所涵盖不同层次、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学段的学校作为“种子”学校,以保证项目具有广泛代表性。在区教师发展中心设立项目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也设立了项目团队对接,并派出18位专家,分成由崔允漷、吴刚平、胡惠闵三位专家领衔的三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对接2~3所学校,对学校进行专业指导。专家指导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方式多样,如讲座培训、实地指导、修改作品等。

为破解课堂变革难点问题,东莞市印发《东莞市推进“品质课堂”行动计划》,以推进教学方式变革为总抓手,引领全市中小学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月强介绍:“我们提出打造‘品质课堂’,就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有教无类、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推进五个方面的课堂变革,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升教师素养、开展多元评价。”

按照“理念先行—基地引领—比赛促动—技术助力—评价导向—成果辐射”工作思路,“品质课堂”行动重点推进理念专题研训、实验基地建设、教学能力大赛、信息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创新、成果培育推广六大项目,各项目相互促进、协同实施,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东莞市已遴选培育三批“品质课堂”实验镇街 18个、“品质课堂”实验学校214所、“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1056个,辐射带动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比如,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构建了“1213”乐学课堂教学模式,东莞市塘厦中学探索实践“求真课堂”模式。

珠海市聚焦学生学习路径,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引领,在学科教学中大力推广单元学习模式,围绕学习障碍点和增值点精心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实施以单元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开展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活动,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学改进行动,珠海市建立了“专家带动—教研员推动—教师行动”的“三动式”学科深度学习模式的转换机制。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院长郭宏才介绍:“我们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了以单元学习为主要特征的 ‘深度学习’ 教学范式。其基本教学流程涵盖单元整体规划、情境任务创设、深度学习实施、反思评价迭代等阶段,其中深度学习实施由教师通过启动、建构、深化、迁移四个环节完成,以此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持续性探究,实现知识迁移与高阶思维发展。”

各示范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习为中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形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断夯实学校育人的主阵地。

为破除传统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思维过程、依赖机械记忆、教师“满堂灌”等弊端,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通过常规化教研、主题化教研、学术化教研和联合化教研的校本研修,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从文学、美育、科创到体育、综合素养等,“缤纷校园,阳光育才”的教育特色已然形成。同时,借助集体备课系统、教学研究系统、作业训练系统、分析诊断系统、过程调控系统、培优补弱系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品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以“思维+空间”课堂教学理念为导向,努力打造“双新”背景下的高品质课堂。

“我们设计‘尝试—生成—发展—迁移—深化’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延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并提供多维支持,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山纪念中学校长梁世锋介绍,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或以问题为驱动,或创设真实情境,或展开实验探究,或构建活动性课程,或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为辅助,或借助虚拟实验,呈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向学生思维高品质发展的课堂教学。

在重塑课堂教学范式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聚焦核心素养,让深度学习发生。

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张六安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构建高品质的教学课堂,就要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重视情境创设的时代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避免出现课堂理论性强、学生参与度低、应用能力弱等现象。”

为此,珠海一中各学科组围绕“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优质的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环节与课堂关键问题,构建多元化、多样态的学习支架,以此构建聚焦深度学习、凸显学科特色与学习特点的创美课堂。

例如,政治科组组织学生学习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时,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设置“依法合规 清楚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项目主题,以“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驱动性问题,以生活化的劳动法律争议“员工自愿放弃缴纳社会保险是否有效”作为入项问题,以某运输公司和劳动者的劳动争议案例作为探究情境,教师在课堂上系统介绍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框架,而后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并组织学生对该案件进行探究,学生按原被告双方选择立场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法庭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阐述各自观点,最终形成代表双方立场的法律意见书。

在感知情境、探究活动、精炼总结、拓展运用、交流讨论、反思评价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茂名市第一中学衍生了富有学科特色的模式,包括语文的“学生为本、读写结合”模式,数学的“任务驱动式”模式,英语的“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等。

汕头市金山中学积极探索“学校+”教学模式,将教室延伸至校外,实现学校教室与社会、学校教室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为师生开辟了全新的学习天地。

在汕头小公园开埠街区,金山中学学子沉浸在研学氛围中,他们通过实地探访,深刻地理解了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当地的红色文化纪念馆也成为政治、语文学科现场教学的生动课堂,理论与实践在这里深度融合。不仅如此,金山中学还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与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书香古韵——中华古籍之魅力”古籍修复宣传活动,让师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诗词大会、“诗教中国”校内选拔赛等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金山中学党委书记陈图明说:“‘学校+’的教学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