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向,构建育人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

示范区、示范校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引导确立科学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

广州市实施育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工程,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比如,研制高中教育质量增值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普通高中教育增值评价项目,面向市属普通高中和区属龙头普通高中、部分中等及以上发展水平区属普通高中,组织开展三年高中连续性评价,生成市级、区级、校级、班级报告及学生、教师个体五级报告,组织市级、区级报告反馈解读会,为评价报告提供解读、咨询等服务。

东莞市制订《东莞市普通高中增值评价实施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以增值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引导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在教师评价方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构建了“四层五星”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团队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授予“星级教师”等荣誉称号;通过对教师工作成就进行多元评价,增强教师发展动能。在学生评价方面,东莞市第一中学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全面评价,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打造了一体化的学生综合实践平台,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师学科教学、学生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茂名市深入探索推进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方式,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市—区—学校—学科”四级反馈评价机制。每个学期,市教研室联合市教育局高中科、督导室等部门,深入高中学校对办学过程进行调研,召开现场反馈会,促进学校强化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业评价,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

茂名市还制定了《茂名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指导学校全面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强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的事实性评价,注重评价师生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成长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

珠海市教研团队历经十多年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发出“基于标准正态化的二十层回归分析法”学业增值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学生中考数据为“入口”,以区域统测数据为“出口”,通过标准正态化处理,准确统测实际成绩与预估成绩之间的差异,从而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各学科的学业增值情况。

珠海市将该模型推广至全市21所普通高中,并在全市各普通高中建立了质量监测队伍,以科学评估支撑“双新”改革的有效落实。比如,在珠海市第四中学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增值数据查找教学效果不佳的共性问题,开展靶向教研工作,突破教学难点堵点;根据班级增值数据,寻找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针对个人不足进行教研学习提升。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质量监测室主任黄玉平介绍:“学业增值评价模型利用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工具,消除各类干扰因素的影响,破除了教育评价中常见的‘天花板效应’等问题,以更公平且科学的方式,灵敏地反映学生入口和出口的学业水平变化情况,清晰、直观且高效地查找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助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推动学校提升管理效率。”

汕头市积极探索完善优化考试评价,构建“三维评估”机制:纵向建立高中三年全过程监测体系,每年7月开展高一、高二质量监测并形成动态分析图谱;横向打造“基础+拔尖+特色”分层评价模式,将全市高中划分为先锋、中锋、潜力三类学校,各有侧重,形成梯次化布局,实施差异化考核;立体化推进“五育”并举评价改革,投入106万元建成体艺技科目考试平台,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试有机衔接。

针对学校发展不均衡问题,汕头市构建了“诊断—改进—追踪”闭环系统。每届高三都会组织四次全市模拟考,每次监测后都组织召开全市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会,及时诊断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转型。“评价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搭建能够促进学生多元化成长的立交桥。”汕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