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
作者: 伍顺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要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就要从课内外挖掘学习素材,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体现,其内容繁多,如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意蕴深长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的节日习俗,传承千古的家风家训等,均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要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构筑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诵,体味诗词内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妙的诗词歌赋不仅展现了古人在文字创作方面的造诣,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诵读活动,并让他们赏析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刻意味。这样能让他们体会传承千年的中华美德,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从中得到启迪,反思自我,端正自己的言行。
结合“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我组织“古诗词中的品德”诵读活动,让学生诵读《墨梅》《竹石》等古诗词,并说说作者如何将具体事物和人类的美德结合在一起,作者想要歌颂怎样的品德。例如,有一名学生表示:“在《墨梅》中,作者想要赞颂清高的品德,展现不媚俗的精神。”还有一名学生表示:“在《竹石》中,作者赞颂了在艰难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思想品德。”此后,安排学生参加思考辨析活动,围绕两方面的内容展开讨论。一个方面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说说作者是否拥有这些美德。第二个方面是反思自我,说说自己是否拥有这样的美德。如有一名学生表示:“我遇到困难总是退缩,缺乏竹子的精神。我以后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
诵读古诗词的活动将诗文赏析、文化探究和思想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能让学生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感受传统文明的魅力,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二、触,制作工艺作品
传统文化资源内容繁多,仅仅传统工艺作品一项,便包括剪纸、年画、鼻烟壶、彩绣、皮影、吹糖人、核雕等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的信息,并试着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尝试接触传统工艺作品。这样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消除他们和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
在学习“多彩文化多样魅力”时,我将“工艺作品”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并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为“感受缤纷多彩的工艺作品”。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剪纸、年画、鼻烟壶等各种工艺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技艺的特点是什么,历史发展情况如何,不同地区有哪些不同的流派等。
环节二为“动手实践感受文化魅力”。我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工艺品门类,和同学组成小组,参与制作活动。此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技巧,更要让他们体会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例如,让学习剪纸的学生说说喜鹊、牡丹等剪纸艺术中常用的意象,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象征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环节三为“总结归纳提升文化认同”。我让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配上自己制作的工艺作品,自主制作展示类的多媒体课件,说说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如有一名学生展示了剪纸作品,并表示从剪纸中能看到民间匠人的智慧,也能了解到民众的生活。
通过接触工艺作品,教师可以构筑“在做中学”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动手实践和探究理解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三、探,溯源民间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深入探究。故此,教师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常态性。围绕民间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参与搜索民间故事,探索民间故事的渊源,整理归纳民间故事等一系列活动。这样能构筑整体性、系统性的课堂,帮助学生溯源民间故事。
学习“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时,根据传统美德内容较多的特点,我设计常态化的探究活动。在“每周一个传统美德故事”系列活动中,安排学生完成以下系列活动。
任务一:每周选择一个中国民间故事,学生阅读并感悟该故事,说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具有怎样的美德。例如,从《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能看出牛郎具有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勇敢善良等美德。
任务二:带领学生探究民间故事的渊源。通过探究,学生得知《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西周时期,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便提到了“牵牛”和“织女”。到了西汉时期,刘向在《淮南子》中简单介绍了“鹊桥相会”的场面。齐梁时期的殷芸在《小说》中简单介绍了故事原委。后来,百姓逐渐加工该故事,给“牛郎”赋予了很多美德。
任务三:总结归纳。我让学生设计“民间故事数据库”,记录下每个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历史渊源、人物美德等。这一系列任务让学生不仅了解民间故事,还探究了作品的历史渊源。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这样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融,理解节日习俗
《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体现出融合性,“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教师可以构筑融合的课堂,将艺术欣赏、文史探究、生活实践等融合在一起,设计节日习俗类的活动。
围绕“多彩文化多样魅力”一课,我设计“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探究活动。该活动分为“涉猎、理解、参与”这三个环节。
在“涉猎”环节,我融合艺术欣赏,给学生展示一些和传统节日有关的短视频,如舞狮子、舞龙等,唤醒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导学生自主搜索信息,了解该民俗活动常常在什么节日中开展,该节日还有哪些民俗活动。
在“理解”环节,融合文史探究,给学生推送展现节日习俗的古诗词作品、历史资料等,让学生说说这些习俗的起源是什么,古今的习俗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悠久。
在“参与”环节,则融合生活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唤醒切身体验。我提出一些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呢?我们是应该原封不动地传承传统文化,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发展传统文化?”“你是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样性的呢?各地的传统节日风俗各有不同,你认为是否有必要统一?”这些活动都具有融合性,能让学生逐步理解传统文化。
构筑融合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五、践,弘扬家风家训
《课程标准》认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在教授传统文化中某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时,教师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家校合一的活动,这样能促进学生理解,并端正自己的言行。以家风家训为例,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家长,设计“明家风,正言行”的实践活动。
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我采用家校结合法,设计了正家风的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为“课堂学习,了解什么是家风”。教师给学生介绍家风是什么,并让他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古代名人的故事,感受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环节二为“家庭大会,明确自家的家风”。学生和家长一起协商讨论,说说自己家庭的家风和家训是什么。家长可以用家庭成员的具体例子,向孩子举例说明。如有一个家长从事小商品批发工作,他告诉孩子:“诚实便是我们的家风。爸爸做生意从来不会坑人,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
环节三为“反思自我,纠正自己的言行”。学生和家长一起反思,说说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家风,并找到改进的方向。如有一名学生围绕“诚实”的家风思考,他认识到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常常偷看别人的,这其实也是“不诚实”的表现,自己要改正此问题。
在设计体验式活动时,教师积极联系家长、社会,构筑家校社合一的课堂。这样能给学生构筑多元整合的交流平台,能让学生围绕生活问题展开辨析,反思自我,端正言行。
六、行,秉承爱国之志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爱国人士,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体会他们的报国志向,并组织他们思考自己要如何端正言行,秉承先辈的爱国之志,加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
在“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中,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路,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不甘屈辱、奋勇抗敌的过程。我顺势组织学生参加“故事搜集、角色扮演、爱国实践”这三个环节的活动,提升他们爱国之情。
在故事搜索环节,让学生搜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如何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牺牲自己。
在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雄人物,演绎他们的故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能和烈士形成情感共鸣,体会他们的壮烈胸怀。
在爱国实践环节,我追问:“在现如今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对祖国的爱呢?”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我觉得我们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将自己的爱心贡献给弱势群体。这样能构筑和谐美好的社会,同时也能展现我们的爱国之情。”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展开教学,将德育工作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爱国情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深度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渗透于日常教学,意义非凡。这使学生深度领会传统文化精髓,像在经典诗词中感悟古人智慧,于传统工艺里洞察民族匠心。由此催生的文化认同感,扎根心底,转化为深厚家国情怀。他们会热情投身实践,如在传统节日走进社区宣传习俗,于家庭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家训,或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活动。以切实行动诠释热爱,使传统文化穿越时空,在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绵延不绝。
责任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