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闲置”的班级公约

作者: 陈竹筠

小依进入教室时,午间阅读已接近尾声。小姑娘涨得通红的脸上满是汗水。当她径直向我跑来时,我想她应该是遇到了麻烦。

“陈老师,我因迟到被值周生扣分了,但我不是故意的,我爷爷煮饭的时候少放了水,饭没熟,他带我去面馆吃面条,就耽误了时间。小莘也迟到了,但她的问题更大,值周生问她是哪个班的,她不仅不说,反而从值周生身边逃走了。值周生说要扣我们班十分。”

小依是独生女,父母年近四十才盼来她,对她十分宠溺。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父母一手包办。这段时间,小依妈妈病了,得去广州动手术,小依爸爸也跟着去了。老家过来的爷爷年纪大,身体不好,照顾孩子总是力不从心。小依迟到就不足为奇了。

“老师,今天我是不是得留下来做卫生?”按班级公约,迟到一次就得独自承担一连三天的教室清扫,看来小依很清楚。但是,小依平时与同学一道做卫生,只会拿着扫把在原地打转。大家看不过去,就安排她擦桌子。真要罚她扫地,怕得弄上两个小时。来接她的爷爷就得长时间守在校门口,那里车来人往,万一老人有个三长两短,对小依家无疑是雪上加霜。“你今天不用留下来。”我果断地说。“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情况比较特殊。”“那小莘是不是要留下来?”小依这么一说,我才想起这事还牵扯进了小莘。好在上课铃声响了,我趁机离开了教室。

下午第一节课后,小莘来到办公室。“老师,我今晚要留下来吗?”“不用!”小莘有些疑惑,但什么也没问,低着头离开了。

下午放学时,班长告诉我校值周生来过,主要是向全班通报小莘和小依违纪扣分的事。班长问我:“老师,今天先罚谁扫地?”“让她俩先回家,今天由我来做卫生。”“啊?”教室里的孩子面面相觑,有人惊讶地问:“为什么呀?”“老师明天再做解释。”我说。

第二天早上正赶上下雨,孩子们没法进行阳光体育活动,我决定就这件事给他们一个交代。

“昨天大家都非常好奇,老师不仅没有对小依和小莘实施处罚,反而主动包揽了教室的卫生。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她俩表现很好,从没有给班上扣过分。”“因为她们成绩优异。”“因为她俩前几天得了大奖,给学校赢得了荣誉。”“因为她俩都不会扫地!真要留下来做卫生,得用上好长时间才能完成任务。”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

“原来你们制定的班级公约,只是拿来约束成绩一般、表现一般、没机会在比赛中胜出但劳动能力很强的同学!”我故作惊讶,把“劳动能力强”这几个字拖得又长又重。

“肯定不是啦!”有学生大声说。“当然不是!”其他学生附和。“这怎么是我们的问题呢?明明是老师不愿惩罚她们!”阅读面广、爱思考的小珅总能一语中的。

“我也是迫不得已才做的决定,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她俩。”我真诚地说。

“有谁要挟老师吗?”“智多星”用同情的目光望着我。

“没有!公约是我领着大家一起制定的。如果我对她们网开一面,那肯定是对公约的冒犯。如果照章办事,我实在不忍心!”我为难地说。

“那还是按公约办啊!我们得有契约精神!”“老师能告诉我们不忍心惩罚的原因吗?”

望着大家期待的眼神,我一五一十地把小依家面临的困境和我的顾虑告诉了他们,并坦言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我需要帮助。

“老师,这很好办!今晚我留下来陪她们做卫生!”“加上我一个!”“我也愿意留下来。”“还有我!”学生们争先恐后举起了手,那情景着实令人感动。面对同学们的盛情,小依和小莘坚持不接受,说自己可以独自承担。我笑着说:“这次你俩还是接受大家的好意吧!如果实在觉得难为情,就赶紧学会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

这事如果在这里画句号,顶多只是帮助小依和小莘解了燃眉之急。其实班级公约已经颁布很久了,可迟到的现象依然严重,连罚扫地也于事无补。作为班主任,我应该有更进一步的作为。

“都是迟到惹的祸!大家为什么那么容易迟到呢?迟到究竟给自己和班级带来了哪些不愉快,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吗?”我的提议立马得到了回应,学生们谈得很起劲。那些经常迟到的学生在描述自己诚惶诚恐走进校门的窘态时,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共情。

我见机行事,赶紧与他们分享行为心理学上的21天效应。所谓21天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我承诺如果有学生连续三周能做到上学不迟到,我就会在家长群里给他发喜报,然后还可以享受三周只需读课外书的语文家庭作业。学生们信誓旦旦,说自己一定能做到。我又请从来没有迟到过的学生分享了他们在时间管理上的经验。

“21天不迟到”在持续推进,学生们互相激励,老师和家长也在为他们加油鼓劲。三个星期过去了,全班居然真的创下了零迟到的纪录。

这个班上的学生在升入中学之前,曾换过两位班主任,都是刚入职的新教师。可无论谁接手,他们都惊诧于班级自律自爱、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学生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令所有教过他们的教师都赞不绝口。

规范意识与纪律精神,是我们必须在儿童身上培养和发展的道德要素。但是,儿童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先理解他们,再思考用什么办法向他们传递规范所固有的权威感,以便他们能够自发地服从规范。

我们钟情于奖励,也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惩罚。如果允许学生日常违规行为不受惩罚,那么这样的行为必然会侵蚀规范的权威。但通过强力实施让学生机械服从,在他们身上能够唤起的,就只是对惩罚的恐惧。尊重规范与害怕惩罚、希望避免受惩罚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处罚,也只有在受到处罚的人认为规范是神圣的、值得敬畏的时候,才具有道德属性和道德价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意在把学校行为守则、道德规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优势地位的力量,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常规秩序的偏好。当学生把规范看作实现美好学习生活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时,我想,奇迹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