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长程设计的实施策略

作者: 黄智华

“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长程设计的实施策略0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队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班队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实施策略不够优化、评价理念落后等。特别让班主任苦恼的是,班队活动无本参照,主题的确定全靠班主任自己琢磨,没有一个长程的、系列的教材。本文将从“两关注”“三要”角度,探讨“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长程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各年段学生身心特点

当班主任二十多年来,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详细分析了小学各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中年段学生开始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参与集体活动,但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高;高年段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但也可能出现叛逆心理。这些具体的分析为我进行班队活动的长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岗位建设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是班级生活形成内在有机性的重要力量,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针对班级的组织生活,我们可根据岗位类型、活动内容及各年段学生身心特点,通过设置动态性轮换岗位程序或转换工作方式等举措,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岗位建设规律。通过实践研究,我设计各年段学生岗位活动的侧重点是:低年段认识岗位、评价岗位;中年段选择岗位、轮换岗位;高年段是班岗位与校岗位的对接,并从岗位引申出职业教育。

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班主任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日常行为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及班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启发性以及能对学生思想情感、行为习惯起潜移默化影响的主题,在适当的时机召开系列班队活动。“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的设计要转换思维,从家长的立场、学生的发展等方面,发现育人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永恒主旋律,是多年不变的“常规”主题。开展“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不但要赋予这些主题新的内涵,还要有所“创新”发展。比如,我着力盘活本土文化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本土非遗文化和精神的引领,以“剪纸”为切入点,开展了“剪艺展策划推进会”,让学生探究的场域从教室走向校外基地,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培养他们“守得住家乡、看得见世界”的社会性情感。

而在这个大主题下,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是:咏春、剪纸、陶艺、寻味家乡、纸文化、童心向党。在大系列主题的统筹下,每个年级都开展了不同主题的活动。通过六年班队活动的长程设计与实践,学生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地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要聚焦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班队活动主题要小,要尽量从小处着眼,在一个侧面或一个点上综合化,反映比较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当前的形势,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思考、辩论的热情。

例如,我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了父亲节系列活动“感爱感行”。活动中,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父亲节怎样过”,二是“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尊敬父亲”。希望一次活动能解决两个问题,实在太贪心了,导致两个环节都没有得到落实和深化。后来,我修改了活动设计,删掉了原来的一个核心环节“讨论日常生活中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尊敬和体贴父亲”,改为全班讨论“打算在父亲节那一天的什么时候送礼物,用什么方式来送礼物”,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更加投入了,活动的核心内容也就更加落实了。

四、要构建系统、有长程规划的班队活动主题

主题班队活动是塑造班级文化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小学班队活动必须要有长程设计概念,打破以往班级活动的零散状态,解决班队活动没有固定教材的困难,将点状的研究转化为系统的长程性的主题,确保学生六年十二个学期的主题活动都不重复,让学生在持续参与中不断成长。

近几年,我通过日常班队活动的实施,摸索出系列化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路径。首先是统筹,确定各个年级的班队活动主题;其次是设计,围绕目标设计有弹性、富有内在联系的活动方案;再次是组织,开展符合学生立场的活动;最后是推进,在活动中推进主题的深化和资源的动态生成。

系列化主题班队活动应覆盖班级领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资源开发三大板块。针对这三个维度,我又详细梳理了班队活动长程设计的基本内容:班级领域工作,包括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年级学生仪式活动、跨年级学生活动、全校性学生活动等;社会资源开发从社区文化生态建设、家庭文化资源开发、重组地方资源三方面着手。

在构建长程设计活动体系时,要充分考虑班级领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实现多维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形成全面、系统的班队活动长程设计体系(例见左表),避免单一维度的局限性。

五、要更新评价理念

“新基础教育”研究认为,主题班队活动是聚焦性的教育活动,在学生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在实施过程中,更新了班队活动的评价理念,确立了以“活动育人”“学生立场”为德育的核心要求,关注学生在班队活动中的动态过程、发展性及价值实现,并且转变了评价视角,由关注结果评价转化为关注动态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与调整,重视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肯定,更多地评价“人”创造性地做“事”,确保活动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我还建立了评价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和权重,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创造性,对他们的创造性表现给予更高的评价,为评估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注: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区“十四五”(第三批)中小学(中职学校)德育规划课题“‘新基础教育’小学班队活动长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编号:2023(B)NHDY15)的成果之一。

本栏责任编辑王思静